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实用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范例(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117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范例(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一篇】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1.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浏览课本辅助学习资料:“小资料”“为什么?”“课外读”等。

3.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回顾试题查漏补缺。

1.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也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之一。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须要的失分。

2.建议利用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专题的复习。要有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把握命题方向,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这里面还要穿插如何做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进行专项训练,学会“制胜”客观题,规范解答主观题。

三、规范答题,合同时间。

二轮复习做模拟套题时,合同每科的答题时间在40分钟到45分钟。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四、协调好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二轮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将比较频繁。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自己会做而未得的分,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解题的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

五、调节应试心态。

在二轮复习中要实现巨大的跨越,就要学会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影响命运。

平时多与老师交流,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信自己,笑口常开,这些对保持好的备考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轮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和考试将比较频繁,很多同学总会下意识地将测验或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近期的复习效果乃至将来的高考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挂起钩来,一旦成绩有所起伏,便对自己产生怀疑,增添许多心理压力。其实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有多大的改善与下降,一次两次的成绩并不能影响什么,要对自己有信心,应学会调整心态。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二篇】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三篇】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文章研读:

1、充满智慧的拟人和幽默的语言。

读这样的文章,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这都得益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2、散文化的构思。

本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够把1篇科普的文章写得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思考,渗透了人类的哲理智慧,把科普文章当作散文来写,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在结构上,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与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思考。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四篇】

授课叶其全。

教学目标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五篇】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人是什么》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地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我们定为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诵读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去体味哲理,感受激情。

教学目标。

也许人很难最终完全彻底的认清自己,也许人是什么这个命题在哲学领域中不断被提出,不断被探究。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一是要学生学习领会大量引用名言、诗文,使文章丰厚,可读性强的写法,二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领悟,能知晓昨日之非,能把握今日之实,去创造明日之辉煌。如果学生学了此文,也能喜欢上这种大量引用的写法,尝试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适时的引用;如果学生学了此文,心灵有所触动,在默默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在思索着不虚此一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通过一课堂的主要以学生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上述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可引李白诗:“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体会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的叹息;再引南唐李煜的诗:“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理解他的无奈,消沉;后引华罗庚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诗句,感受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进取精神。由上述诗句,自然转入对“人是什么”的主题。(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非常重要,而我们有些老师注意不够,总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大不然。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视野。例如,我们在本课所做的导入中,学生就可以用引用诗句中有所收益,对高考中考核名言,名诗句的默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备战。)。

(二)布置学生朗读训练。

可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可齐读,可单人读,分小组读,也可分男女同学两部分分自然段读。总之,形式可多样些,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力争读进去,读透,读懂。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名言,诗文背诵,并书面撰写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谈自己对所背诵名言诗文的体会,谈自己喜爱这一句名言,诗文的原因。

(四)背诵名言诗文,由学生发言讨论,谈自己对背诵名言,诗文的感受。

(五)教师小结。

教案点评: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人是什么》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作品,这是由作家柯蓝所写的散文诗。读后,请同学们即席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怀念。

我说不出这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滋味?但往往使你感到沉重之后,却又留给你一种力量!

我说:过去和未来是相联的。怀念和想望有一条看不见的相通的道路。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六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七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播放录音,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利用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三、认识生字,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面,学生试认。

2、教师领认,强调读音。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读音。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观察各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议一议,哪些生字需要注意。

3、教师指导难写的生字的书写。

五、学习生字,读准生字。

1、出示认读卡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大自然的美是要靠大家去保护,要有环保意识。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内容。

难点:理解“当着百灵鸟的面……我觉得羞愧”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

2、抽查认读生字。

二、播放录音,感知课文。

1、听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画出课文中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本文中讲了哪两个人?

3、教师范读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他们到森林里去玩,带了什么?

(2)他们听到了什么?

4、默读第5-8自然段,理解莉莉说的话。

四、读读课文,感悟升华。

1、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在今后,我们的行为举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样板【第八篇】

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