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最新4篇】
【导言】此例“杨氏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杨氏之子教案【第一篇】
一、引入课题,解题。
1、还记得我们二年级的时候背过的《三字经》吗?来,老师考考大家!
人之初——
香九龄——
融四岁——
2、刚才大家背的《三字经》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也叫古文。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古文,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落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
1、师范读。
文言文和阿拉文库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听老师来读一读。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检查生字词。
4、请学生读课文。
5、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现在请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故事大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书写
抄写两句重点句。
杨氏之子教案【第二篇】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中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第1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了解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明礼仪”教育。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住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方向。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
1.《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搜集几篇反映儿童的古诗。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以前我们曾学过许多关于儿童的古诗,同学们能背几首吗?(生背熟悉的古诗)你们背得真棒!太让老师敬佩了!今天老师还想向你们推荐一本书----《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出示其中的1篇故事(《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师读并讲解故事的大意,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语感。)
师:这就是语言的精妙!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本单元的专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氏之子》,一起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认识古代儿童的聪颖机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读题,理解“杨氏”之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孩子走进课文,走进语言的天地,是非常有利的!
二、走进课文,感悟故事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语感。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适当断句,尝试把握语感。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和断句。师范读后,生齐读。(出示标注好停顿的原文。)
3.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多种方式读,加强阅读效果。
(二)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读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出示思考提示: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在以下几方面应注意:
(1)“孔/指以示儿/曰”和“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句注意停顿。
(2)“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把握住“君家果” “未闻”体会回答的巧妙。
(第一次的体会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能体会多少是多少。)
3.生把原文和翻译对照起来读,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练。
4.让学生尝试表演,适当加入肢体语言,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读中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所以此环节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心、求知欲望。
三、走进“杨氏之子”,感悟语言的精妙
师:语言的魅力太大了!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智慧,还能无形中化解别人的刁难。那么杨氏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呢?
1.出示句子: “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2.小组合作讨论后,全班交流,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以下两点:(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感受孩子的聪慧和机智。这是第二次更深入地感悟,在学生理顺自己思路的同时,教师适当给予帮助和鼓励!)
2.在体会孩子精妙语言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白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从而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再读孩子说的话,体会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4.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像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设计意图:读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既能让学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能锻炼孩子的能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走进《世说新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师:我们在上课初已经读过1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出示另1篇故事《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师生一起读,一起理解。
师启发:这样一本好书,不去读实在太可惜了,希望你们课下一定要找来读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发散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
五、走进“综合性学习”,拓展阅读空间
1.出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2.师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课堂交流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设计意图: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进而不知不觉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六、作业超市
1.阅读课文,再次感受孩子语言的精妙。
2.落实“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规定时间验收。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语言的艺术”
看注释 杨家小儿 孔君平
聪惠(智慧)
联系上下文 杨 梅 孔 雀
[探讨与反思]
文章虽短小,需要学生领悟的东西却很多。我想通过本设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孩子在充分阅读,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把握住关键问题“杨氏之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来启发孩子思索,感受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激发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阅读,去发现,真正落实“大语文观”。
“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这也是我最想达到的!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课内的积累,也需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搜集。所以本课作为“语言的艺术”专题中的第一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如果教师掌握好的话,将会使本课的教学达到一举数得的功效! 再者,在教学本课时,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再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礼貌,也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
《杨氏之子》阅读答案及翻译【第三篇】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1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1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第四篇】
课文分析
内容:《杨氏之子》出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1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全文一共五句话,
1、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聪明、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聪明”。二三四五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这句话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事情的起因,将孩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两家经常来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
3、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
4、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
5、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玩笑的作答。“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牙还牙,同样在姓上做文章,有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并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的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哪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儿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鸟”,但为什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神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这孩子真不一般”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1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阿拉文库”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阿拉文库。如:“甚聪慧”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课堂设计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小故事,
课件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阿拉文库,什么叫做阿拉文库呢?(板书)
课件2:阿拉文库: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读1篇文言文,什么叫文言文呢?
课件3: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2、引入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杨家小儿。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阿拉文库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课件4:(字词)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课件5)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板书)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课件6)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课件7)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课件8)
师:�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什么?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非常棒!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课件9:(图文)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课件10)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课件11)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如果�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板书)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课件12)
7、小结
师: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看注释 杨家小儿 孔君平
联系上下文 杨 梅 孔 雀
聪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