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导言】此例“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盲人痛苦难忍给予与世长辞遵从热泪盈眶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我想多你说:__________(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2.能用普通话和同学们交谈,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的社会交通便利,我们出行非常方便,那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是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今天,我们来共同完成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
1.师: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地方也就会不同,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学习示例。
1.打开课本12页,认真读一读。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你来说说从示例的描述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①要按一定顺序写了;②抓住特点进行描写;③重点部分需要详写;④要把自己对这个地方喜欢之情写出来。
四、回顾课文。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课文,那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观潮》就是写景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观察仔细,语言生动,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壮观神奇,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观察》的写作顺序。
五、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可先写景物的总特点。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2.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分写)
①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②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③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④展开合理想象。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要细致描写。
4.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总写)(板书:结尾感受)
六、动笔练习。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写一处你去过或想去的地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地方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取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例文:
最美云霄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地方,它就是我的家乡——云霄。云霄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
云霄的景点有很多:七星山、乌山、将军山、红树林、佳洲岛……那里个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我最喜欢红树林了!一艘艘游船,像水蛇一样在林中穿梭自如,不管多窄的地方都可以平稳穿过,速度极快,还可以作急转弯呢!我坐在船上悠闲地欣赏两旁的风景。只见白鹭一会儿展翅高飞,一会儿冲向水面叼起水中的作文小鱼飞走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云霄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云霄的特产有很多:枇杷、下河杨桃、列屿巴非蛤、竹塔泥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开春第一果的枇杷了!云霄可是枇杷之乡。这里的枇杷品种众多:有解放钟、森尾早生、早钟6号……这里的人们可厉害了!还培育出了新品种——白枇杷。白枇杷不但汁多,而且味道甜美,使回味无穷!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云霄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欢迎大家来这里做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篇】
《秋天》
教材分析
是一首语言活泼、富有趣味、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为了抒发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诗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秋天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图、丰收图,读来令人舒畅愉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色彩斑斓、明丽镌永的秋天。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都有秋天的经验,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零碎的、无意的,对秋天的景物未必有很深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几组色彩缤纷、硕果累累的秋景数码照片,课前让学生欣赏,为激发学生情感,更好理解诗句作铺垫。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朗诵积累。
教学构想
大部分城市学生没有感受到诗歌描写的秋天。因此,这一课教学可以抓住“美”这个词语展开:两层意思,一是秋天美在哪里,读懂诗歌。二是体会诗歌语言美。让学生说写的好,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
教学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2、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秋天?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果实累累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出示词语: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4、思考:哪些诗句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
哪些诗句介绍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5、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秋天
(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
(紫色的)葡萄
(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背诵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4 秋天
美 景
秋阳 秋风 秋色 秋实 秋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d指导用“稠密”造句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
(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 锣(luó)鼓喧(xuān)天 震耳欲聋(lónɡ) 响彻(chè)云霄(xiāo)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希望能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 声如洪钟 如雷贯耳 惊天动地 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 抑扬顿挫 珠圆玉润 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编的课文也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