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40013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如果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学生,我认为这比任何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有效,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要用真情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天以亲切的面孔面对每个孩子,要认可每个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学困生要多些关爱,教学中注意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检测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也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产生气馁情绪,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只有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他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一(5)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这位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就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和大约几时。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对策:让学生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正好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在这段动画片里有一样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请你们边看边找,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课件播放动画片)

2.指名汇报,公布正确答案:钟表。

3.提问:你知道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吗?学生介绍

4.揭示课题:钟表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钟表”。出示课题。

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说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及能力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组织探究,认识钟面。

(1)师:今天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小闹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真漂亮!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各种式样的钟表)

(2)师:无论什么式样的钟,都有一个钟面。仔细观察你的钟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教具钟演示:12个大格,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板书)

由学生介绍时针和分针。

提问: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呢?

每人在自己的实物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3)师:下面请你们拨动你的小闹钟,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走,而且走的不是一样快的……

(4)师:老师这儿也有个钟面(课件出示一个空白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完整吗?再给它加上些什么才算比较完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

2.认识整时。

(1)指着刚刚添加完整的钟面,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出是3

时的?(学生介绍认识整时的方法)

(2)出示5时的钟和表,提问:这只钟和这块表上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几时。

(3)出示电子钟,提问:你知道这个是什么钟?这个电子钟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小结:圆点后面两个零,前面是几就几时。

(4)师拨钟面,指名口答。

(5)请你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让同桌的小朋友来认一认。同桌活动集体反馈时根据学生拨的整时让学生说说当时一般在做什么?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拨钟(5时整),提问:这是几时?再拨(5时过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时刻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讨论最佳答案。再拨(5时不到),提问:这个时刻怎样说比较合适呢?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几时不到和几时过一点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2)出示“7时不到”“7时刚过”“7时整”三个钟面,指名认钟并说明理由。

(3)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小闹钟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可以是整时或大约几时)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拨的时间,并说明此时此刻自己一般在干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拨钟、小组交流、全班性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去获得新知。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1.画一画。“想想做做”。

丁丁听说我们小朋友今天学习了认钟表,想出示几个钟面考考大家,可没想到他是个小马虎,画出的钟面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三个钟面,依次指名说说缺少什么。

你能帮帮丁丁,把这几个钟面补充完整,并且使钟面表示的时间正好是丁丁要求的时间吗?学生完成,集体评议。

2.议一议。“想想做做”。

课件出示:有一天,老师听到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明说10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二节课,小丽说10时的时候她在床上已经睡着了,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原来一天之中,上午有个10时,晚上也有个10时。

3.说一说。课件出示:上午时,中午时,下午时,晚上时。

让学生根据这几句话填上合适的时间,并说说当时自己在干什么。(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力求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加强趣味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掌握一天24小时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开放。

周末的时候你们一般都做些什么呀?

请小朋友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张周末的“作息时间表”,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渡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小学数学教案【第四篇】

设计意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8和15、42和14、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七、课后反思:

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4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