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789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一篇】

1.朗读、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3.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词。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陶渊明,东晋著名大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3.背景资料:《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记”是“诗”的序言,是1篇优秀散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三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

(1)完成课后作业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四篇】

中国的'古典诗歌很重视创造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既假设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也虚拟了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山外是一条可以打渔的溪流,两岸有将近一公里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请看: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陶陶的。

《桃花源记》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与诗人在《移居》诗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又是多么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生活更美,更理想。《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和灾难。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桃源行》诗中所说的,桃花源人过着“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生活。可以说,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源的一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描绘出了一个这样形象化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历代读者都钟情于桃花源的田园生活,在于他开创了田园诗歌风格,《桃花源记》也自然成为农村生活的赞美诗。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五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六篇】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目标2、3。

目标2、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陶渊明。

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和——绝境——精神。

千古梦……。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七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课文微教案【第八篇】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3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4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1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俨然间()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寻病终()。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背诵课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8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