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实用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0440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一篇】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二篇】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三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五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六、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七、分析最后一段,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附。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六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

啮沙()坎穴()溯流()臆断()。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原因。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1、课后第五题。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七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河中石兽的教学教案【第八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20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