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汇聚【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汇聚【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一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观察、发现法。
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小黑板。
1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二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三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引导、发现法
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5=×5=×5=
×6=×7=×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略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四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略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五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六篇】
:1。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七篇】
学习内容:
教材p4-5。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问题引导错误改正及整理。
(必须抄写题目)。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连接:用竖式计算。
二、预习检测。
1、观图,获取信息。
(p4图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并解决问题。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三、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p4图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2、(p5第3题)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3)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四、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
1、(p5第1题)。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用竖式计算。
五、课堂小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第八篇】
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