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实用【优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实用【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篇】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2、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4、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5、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例1。
例2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
例3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
4.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1。
例4。
例51.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2.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3.培养简单的逆向思考推理能力。1。
单元测试及情况反馈1。
合计4。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二篇】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32×12=答案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47+39=220+630=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四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五篇】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六篇】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多媒体。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七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八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九篇】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表示。
……。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和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的。
生3:它是的。
生4:它是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十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纸片、长方形纸条(2个)。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只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1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生:一半。
师:咱们也不能1除以2等于一半吧?以前的数不能表示我们要表达的数,怎么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那,这一半到底用哪个分数宝宝来表示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理解1/2。
1、认识1/2。
(1)、创造表示一半的数1/2。
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学生有的画、有的写)。
搜集有代表的作品展示。
现在,我们请小发明家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创作,跟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画了一半圆,来表示二分之一。
生2:画了一半苹果表示二分之一。
生3:……。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其实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在数学上通常用这个数来表示二分之一。
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分之。(红色部分板书),引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新朋友,他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有三部分组成。
分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数的一种。它是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的。
猜一猜:中间这条线叫什么?
生思考。
老师先手指着板书的分数,然后指着分数线加以提示,引导学生猜出“分数线”
师:手指分母,老师给它取名叫“分母”,猜一猜上面的“1”叫什么?
生:分父。
师:“还有吗?
生:分子。
师:真厉害,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你知道它们表示的意义吗?(师生利用刚才的分苹果,探讨分数各部分表示意义)。
(3)、师举起圆形图片。这边圆形的1/2,你能找到它的另外一个1/2吗?
2、理解1/2。
同学们很快从月饼身上找到了1/2,你能从上名找到这个桃子的1/2吗?(课件展示)。
西瓜的呢?……。
数学之美在于简洁,一个小小的1/2藏在这么多地方。现在,它藏在了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上。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折一折,找到1/2吗?看谁找得即对又快!
大部分同学找出来了,咱们是独自欣赏,还是和大家一块分享?谁先来?注意说清楚:把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谁的()。你对折是为了什么?用上今天我们强调的一个词也就是?(平均分)——对,不管你是怎样折,想得到1/2,必须保证把它平均分成?(2份)。
汇报交流展示。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不管是一张长方形纸、圆形纸、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都是物体的1/2。
3、小测验:挑战1/2。
既然大家认识了1/2这个新朋友,让我来看看你对这位新朋友的了解程度怎么样。(课件出示)。
(1)、辩论。
(2)、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告诉老师能还是不能。
(二)认识理解1/4。
(课件上),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这个涂颜色的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课件下一页)。
(老规矩:做好了,我就知道你找到了)。
谁能从我的图形中分别找到他们的1/4(分别找两个学生找出圆形、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数学思维真是太棒了,现在我有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一个新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三)认识理解3/8及其他分数。
咱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那么图上三份就是这个图形的——3/8。
孩子们,像1/2,1/4,3/8这些都是分数。现在到了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现在你可以创造自己拥有的分数了。
四、达标测评:
(1)、老师拿出了纸包里所有粉笔的1/5,猜猜老师纸包里藏着几只粉笔?
(2)、老师的课本里站着一位好朋友,它露出了身体的1/2,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五、结束语:
板书设计: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像1/2,1/4,1/6,1/8,1/6,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同时将孩子们创造的分数贴在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