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一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 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 代入方程3x+9=24 ,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 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2=16*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初一数学教案2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学生很快说出-3、-1、1/2、、-。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结合前面相反数意义的量的学习,还可赋予-(-5)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自己理解-(-5)=5吗?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
5、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初一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九
板书设计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第二章 正数与负数 数轴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数的分类 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
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
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 等。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3、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或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 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①
②
2.是的平分线,那么,
①
②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