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北京的春节》教案【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7101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优推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篇】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1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小孩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二篇】

实验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

新授课课题

北京的春节

课时

2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1、    阅读法2、    讲授法3、    对话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组块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组块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  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2.  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  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4.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组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组块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2、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教师活动:1、创设情境,提示课题2、学生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3、教师提出要求: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4、教师引导领悟表达特点。学生活动: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2、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交流汇报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交流探讨,感受年味6、全班交流汇报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第二课时组块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组块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组块三:领悟表达特点1、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2、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3、   组块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教学方法: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推荐阅读:《老舍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课后反思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1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民风民俗”。作家老舍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利用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网络优势自学生字词语,就掌握的信息质疑问难,继而主动探究,悟读课文。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网络课件自学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阅读、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学习,能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读北京的年味,充分感受北京的年俗,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2、激发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设计并制作相关知识的教学网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文中生字词语,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重点研读三个高潮部分。

教学步骤:

一、童谣激趣,共话春节。

1、欣赏童谣,激趣导入。

2、回忆春节,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富有夸张意味的动漫童谣,勾起学生对自己春节生活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解疑问难。

1、字词认读。

2、整体感知。

3、结合预习,质疑问难,自读解疑。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自读解疑是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提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地方,既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体现,也便于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设计。

三、品读年味,感受民俗。

1、欣赏年俗,感受年味。

2、概括习俗,了解年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生自主地欣赏感受北京的年俗,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后,让学生概括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的风俗习惯并通过网络展示,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特点。

四、细读感悟,体味高潮。

1、了解北京春节的高潮日是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2、品读高潮。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勾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整体感受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后,深入地体味北京春节的特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有感情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体现了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让学生选择最难忘的一个高潮日来交流,这也是本课教学中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又一体现。

五、分清详略,对比阅读。

1、分清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2、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明确,同时让学生明白同样写过年,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总结:同学们,“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京的春节是这样的,其他地方的春节呢?请大家课后登录“中国民风民俗网”,去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一写,也可以写我们这里的春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腊八”节,进一步感受北京的春节习俗。交流自己收集的春节习俗,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略

我的教学体会: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俗白”又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所列举的大量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切入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过大年》的动漫童谣,有趣的童谣让学生仿佛又回到了春节的日子里,心里忽然就涌起了许多有关春节的回忆,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了解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便是一种心理需要的。再如,学生在感受北京春节的高潮时,让学生结合自己过年时的感受勾画批注实际上是让学生表达自己过年时的感受。

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和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接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读中生疑,又在读中解疑。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有趣和阅读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使这节语文课充满了人文色彩。

怎样最好地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这节课也做了一点尝试。如: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预习,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课件自学生字词,这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展示和锻炼。又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天,深入阅读概括习俗,并填入表格。

当然,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也很多,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五篇】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1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1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1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

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着重选取“除夕、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了解详写的部分,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浓郁的年文化。再自读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体味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除夕和元宵俩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以此带动学生探究身边民俗文化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 “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 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出示歌谣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 1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 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1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北京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 子》 《四世同堂》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 、 , 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易、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 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 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 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 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 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 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⑵ 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高潮) (结束)

4、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 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⑴ ⑵ 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自由练读。 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 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 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⑴ 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 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⑵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 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⑴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 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⑵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 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 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 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 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⑶ 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 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 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自己修改或写1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七篇】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1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会更好看。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我们如果留出一个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我们一起读课题。起。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想不想去了解北京的春是怎么样的呢?

生:想。

师:好的,请你一起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熊老师请你们认真地默读课文 ,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他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二个呢,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师: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熊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师: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师:啊,最后一位的男同学。给他一个话筒。来。

生四:我,我认为那个北京的春节它非常热闹,还有哪个非常得(没听清)。

师:请坐,其实老师第一课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

师: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遍读啊,熊老师还是让你们默读,但是,明显地和第一遍不一样了,这遍默读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繁吵美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把他的时间找出来,这里面的时间段啊,写得特点详细,你可以在旁边做上一个记号。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我们北师附小的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我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

生: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

生:腊月二十三。

师:对,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

生齐:除夕。

师:对,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一节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我们把他叫

生齐: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最后一般是在什么时候xx的?

生齐: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

生齐: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xx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这时间啦,xxx,你发现了什么目的?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发现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这个男孩,好。

生:我发现用时间顺序写,写得十分辛苦。

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北京到春节有七天的风俗,这七天风俗,老舍先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师:好,请那个男孩,拿着话筒说。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菜。

师:除了腊八呢?你只要说出是哪个时间段就行了。还想说吗?还想说就请说。好,你说说看。

生:我,我想的不同,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师:很好,还有谁发现了。有话筒的同学拿起话筒来说,哦,还是你,你来吧,没关系,就你说吧。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师:嗯。还有没有?你们俩既然都站起来了,继续说。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四个部分。我们就按顺序好吗?你们这两个组呢,你们负责研究腊八,这两个组负责研究除夕,你们这里中间虽然隔了一条河,没关系,你们也可以合作研究,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初一,这两个组,你们研究的是正月十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详细写的什么?说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你们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觉得合作成功的话,大家就围在一块儿,分好工,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师:开始吧。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商量商量,整个大组可以到一块儿。

师:需不需要熊老师帮忙?都不需要啊。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分工的?

师:看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你们到底讨论得怎么样了,怎么样,我们来交流交流。请大家注意,我们下面的交流啊,采用一个比赛的形式,听得懂PK吗?

生:听得懂。

师:我们就来PK PK,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分在四个队,研究腊八的就是腊八队,那你们研究 的是除夕,当然就是(生:除夕队。)除夕队了。

师:好,给你们准备好了xx。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可要听好竞赛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个部分的内容。另外呢,比如说你们腊八除啊,你觉得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感兴趣,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提得有价值提得好,也可以加分。明白了吗?

生:明白,明白了。

师:好,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第一轮非常简单。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详细写了什么?如果说得好,就为本组先得到第一分。哪组先来?

师:好,除夕队你来。抢得第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看。

生:嗯,我不用除夕。除夕它主要表现了……,就是一些贴对联,吃年饭,首先还要放鞭炮,就是最后还要吃团圆饭。

师:说完了?

生:嗯。

师:有补充吗?来,你说。

生:最后还要守岁。

师:他这个说得好,守岁。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好,你说说看。

生: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不被给岁吃了。还有一个就是守着xx不会掉,防止岁来捣乱。

师:据说呀,守岁,年老的人他们分析是……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你看,刚才是除夕队抢到了一分。然后,刚才,解决守岁问题的是哪个队啊?

生:正月十五。

师:哦,正月十五队,你们也得到了一分。就是要这样来抢。好,继续。除夕完了,下面谁来抢?哪个组?你们这组的,你们是?

生:我们是腊八队。

师:你说说看。

生:腊八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还有腊八饭的制作方法。

师:你讲得也非常清楚,腊八队也得到一分。我们继续,哪个队?好,你们来。

生:那个,在正月初一的……,就是正月初一休息,拜年,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举办各种庙会,让人们看。

师:好,正月初一队,也得到了第一分。刚才还有哪个队没有说自己这一部分的?正月十五是吗?好,你来说说看。

生: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街上的老树要挂起灯来,家家户户也要挂灯,大家还要吃元宵。

师:说得挺好的,也加上一分。通过第一轮小小的测试,你瞧,现在领先的是正月十五队。接下来熊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你们评分,看哪些同学能够抢得好,抢得快,回答回答好,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我们先从哪个部分开始?看,除夕举手的人最多,你们抢到第一个机会,开始。

生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这一块写出了除夕的味道。

师:很好,味道。继续呀。

生二: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是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

师:情,体会的真好。这组决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

生三:男女老少……然后我觉得这个写出那个除夕的声音。

师:说得非常好,不过帮你纠正一个字音,是“间”(四声)断,还是“间”(一声)断?

生:间断(四声)。

师:你再读一读,再读一读这段。

生:男女老少

师:(打断这个学生)不对,我让那个女同学把这词再读一遍。是什么?

生:间断。(四声)

师:再读一遍,响亮地告诉大家。

生:间断(四声)。

师:很好。还有谁说,你来。你抢一个。

生:就是,我……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都要守岁。从这里看出来,那个所有的人,除了小孩子,用的语言非常详细。

师:非常地好,腊八队也加上一分。还有很多想说的是吗?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

生:好。

师: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开心放着鞭炮。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欢庆。

生:我似乎看到人们在点着灯笼在那儿游玩。

生:我似乎看到全家一起在团聚。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生接读:“家家户户……”

师:看屏幕。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生接读。“除夕夜,家家……”

师:这到底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

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

生:热闹(有人补充:喜庆)。

师:走出这热闹和喜庆的除夕之夜,下面我们该到哪个日子去呢?好,腊八队抢得最快,你先来。

生:嗯,就是我,我们腊八队里头(有点结巴,估计没准备好),这几句写得最好: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那这农业展览会是品种多,然后还要品种全。所以那个粥充分体现了品种多……

师:(未让学生说完)请等会儿说,你先说,他抢 得快。

生:腊七腊八,冻死寒卧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因为老舍先生引用了一个(想了一下)就是俗语,(师:很好。)让大家清楚地明白,腊七腊八能把寒鸦给冻死。

师:我看你急不可耐了,你来说吧。

生:第一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这一句老舍先生写出了他对春节的盼望。

师:你们都发现得很好。腊八队要加上一分,除夕队要加上两分。还可以对他们发现的句子,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就是,就那个,就是那个,那个刘华刚刚说的,为什么不能把农业展览会,不能换成农贸市场什么的,别的意思。

师:他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要给他加上两分,谁能回答,谁能回答,回答得好同样是两分。

生:老师,我能回答。因为农业展览会和农贸市场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农业,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里边的东西可能会比农贸市场可能会更多一些。

师:呵呵,这是你很独特的体会。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生:吃过。

师:它是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制成的。谁来介绍介绍,腊八粥有哪些米?你说。

生:腊八粥一般就是用,用大,最主要就是大米,还有紫米、黑米、绿豆、红豆,还有一些小米、蚕豆那种的配制而成的,具体配料可以变,但最终还是要放枣。

师:天呀,听你这么一说,熊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儿呢?

生一:我觉得我会想到更丰富多彩。

师:你呢?

生二:我觉得我会想到垂涎三尺。

师: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你感觉老舍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说话特别的

生:风趣幽默(一部分说风趣,一部分说幽默)。

师:好,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风趣幽默。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我们要为除夕队的这位男同学加上两分,他回答得特别精彩。还有吗?刚才他们发现的句子当中,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说说看,或者你有新的。

生:到年底……(生读句子。)老舍先生写得又有色又有味,我看了之后都直流口水。

师:我非常高兴,你能有这样的感受,这就叫:透过文字看它的背后。你们还有自己的看法,是吗?我们要把机会让给这位,你看,他脖子伸得这么长?你来试试。

生:嗯,我想问得一个问题,我想问个问,我想问得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形容一下它的颜色的味儿,为啥非得要把它的颜色比喻成翡翠,不能比喻成别的东西?

师:毫不犹豫,先给你加上两分,你是什么队的?

生:正月十五。

师:这个问提得太好了。

生:因为翡翠它是非常透亮的,而且呢蒜也是绿色的,所以呢比喻成翡翠是更可以体现出那个蒜的漂亮,酸也有些辣嘛,这是因为蒜的本身是带辣味儿的,所以要是带甜味儿的话就不上蒜了。

师:呵呵呵,你的解答是很准确的,给你们选出一个又加上一分。瞧,你们瞧瞧看,哦,对不起,熊老师出了一个错误。你们再看啊,如果,熊老师这样来写:在……有什么样的感受?最后一位男同学答,有话筒吗?继续说。

生:就这么写的话,写得就没那么生动,色如翡翠。因为那个老北京的就是食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么着,就描写不出来它的色泽,就没有描写得那么生动,就不至于把别人馋得流口水。

师:正月初一加上一分。再给正月初一一个机会。你们还可以请一个同学说,谁来说?你来吧,好,你说。

生:然后觉得那样写的话,还比较啰嗦。(师:呵呵呵。)不如这样写得色如翡翠,(这里没听清),没有色如翡翠那么好。

师:同学们,这个,熊老师写的像不像一份产品说明书啊?

生:像。

师:非常像啊,那我真不好意思。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除此之外,预备起

生齐读“除此之外……吃饺子”。

师:熊老师这么读,你们闭上眼睛听。“除此之外……”(师范读。)有什么感觉啊?

生:就是我感觉您读得特别有情调,感觉自己都快要流口水,现在就想要吃了。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才让我们垂涎三尺。读

生齐读“除此之外……”

师:哎呀,这过年可真是好啊,下面我们想到哪个日子去?好,我们就到这个元宵节去看看。元宵,都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元宵,第11自然段,我来读一下(师:嗯。)。“有名的……”我觉得这一自然段描写得非常细致,并且连接描写的词我觉得用得非常好。(另有生:老师。)因为,请等我说完。(师:说完,我们一起学会耐心的倾听,好吗?)比如说最开始:有的xxx,后来又变得:有的清一色是,后来的:有的都是。如果都是用一个词的话这个非常的单调,但是这样的话,就多姿多彩,各式各样。

师:为你的伟大发现加上两分。

生:老师还有。

师:呵呵。

生:我觉得这个,这个元宵的,灯,它还包括了,我们中国的古典的,古典名著,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这个发 现太重要的,给你们又加上两分。

生:老师老师。

师:好,你说吧。

生:就是,那个还,就是通过这里xx在驾驭,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体现出来,商家在正月十五灯节的时候,是非常的别出心裁。

师:想不想去看这些灯呀?

生:想。

师:多少灯啊,数也数不清;多少灯啊,看也看不够;多少灯啊,都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

师:这正是,热闹和

生:喜庆。

师:哎呀,真是时间不等人,刚才和同学们一起,在一块儿来欣赏这一个又一个热闹和喜庆的场面,连熊老师都觉得很激动。同学们好像没有说够,好不好?

生:好。

师:说什么呢?我们过年了,最高兴的就是你们了,有好吃好玩的有趣的,你来说说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谁来说。好,你先。

生:我觉得就是那个正月初一中的庙会。因为,因为正月初一庙会观光,小孩子特别爱逛庙会,小孩子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节景,可以骑毛驴,还有买到今年特有的玩具。今年特有的玩具就是平时生活中没有的,而且孩子去庙会的时候都特别爱,就是他们非常喜欢逛那个庙会。

师:我知道,你想这个新鲜的东西,对不对?还有谁说?你说说看。

生:老师,就是去年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住在11楼,就是在除夕夜12点的的时候,他们放花,放花,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

师:你觉得那有特色,觉得挺有意思。是吗?我们瞧,在坐的有这么多的老师,还有香港和台湾的老师呢,我们派两个代表去采访采访怎么样?(生:好。)你算一个,你也算一个。我们继续聊,大家敞开了说。你说说看。

生:我在家里的春节,就是每天晚上,爸爸妈妈都会做出很多好吃的。我觉得这些好吃的,并不是,饭,饭单单是很好吃,它是中国传留下来的传统美德,也表现得春节很热闹。

师:不仅能做大不能做x,还有一种体会,非常好。你再说说看。

生:就是每次一到除夕,除夕晚上的时候,我们都去放鞭炮,然后有一年,我那个放鞭炮,一下就把自己衣服炸开一窟窿。但是我每年还是忘不了自己放鞭炮,觉得太好玩了。

师:可要注意安全啊。好,这边这位女同学,你说说看。

生:就是过新年的时候,我逛庙会都买到一些平时买不到的玩具,觉得更有趣。

师:你说说看。

生:我去年过年的我去东莞,然后在那儿,一开始我们就……(听不太清。听课老师有笑声,估计是学生讲到过年调皮的时候。)

师:真是大家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够啊。这两位同学,你们好了吗?大家都等不及了,快来吧。来,你先说,你,采访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生:我采访到一个,一位江西的老师。在江西都是24号过小年,然后那个除夕也是有岁,但是现在变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大家都在外头吃年饭,还有的都有去旅游。

师:好,你有新的发现。你说说看。

生:就是,我采访了两个地区的老师,第一个地区的老师是河北邢台的,他在这春节的时候有趣的时候是糖葫芦,还有放鞭炮。还有一个地区的是内蒙古,他说他们过春节的时候,晚辈一定要给长辈敬酒,还要献哈达。

师:好的。看来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不仅有的传统得到了继承,还有的有了新的时代的特征。但是,不管多少年以后,我们都忘不了这老北京的老规矩,其它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老北京,过春节……起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腊八蒜,色味甜,二十三,xxx,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xx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xxx,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生拍手读童谣。

师:哎呀,其实还想和大家一块聊一聊,但是时间不等人了,我们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同学们,再过半个月,腊八就到了,我们就能体会那有趣而又意思的年了。下课以后呢,可以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去写,注意详略得当,也写一写咱现在北京的春节,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向别人自豪地说说咱北京的春节,说说咱中国人的春节,好吗?

生:好。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一生指挥全班同学向后,向左,向右转分别向后、左、右的老师们再见:谢谢老师们,老师再见。)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1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小孩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6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