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语文《画杨桃》教案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4505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语文《画杨桃》教案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画杨桃》教案1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习本课“壶、蕉、廓、嘻”等11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习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习,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习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习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习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画杨桃》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实物杨桃;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画一画杨桃。

2、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程序 教与学 意图

一、看杨桃

1、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桃,中间的同学和两边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本节课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板书课题:11画杨桃 再现课文情景为领悟道理奠定基础。

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会认6个生字;

⑵ 会读课文;

⑶ 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字,同学互查,记分;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⑴ 谁读得最棒?

⑵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让学生学习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评价识字、读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提问

1、默读边读边思考,划出重点词句。不懂得地方提出问题来讨论。

2、老师观察,了解学生默读的情况:

⑴ 是否划出重点词句?

⑵ 是否会提问?

3、评价提问:看谁会问?问的问题最有探究的价值。

例如: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 要在提问方面大做文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齐探究 1、读第一段,讨论:

⑴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要求我?理解:经常、叮嘱、想当然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培养眼力。……)

⑵ 练习朗读。突出“很严”“经常”“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些词。

2、读第二段,讨论:默读,“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画出重点句。“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画画一丝不苟“。

3、学习下一段过渡:同学们认为我画得怎样呢?面对我的画是什么态度?画出重点词句:“哈哈大笑”” “……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把反问句在成陈述句。概括态度──嘲笑。

用嘲笑的态度读一读同学们的话。为什么嘲笑──不像杨桃。

后来同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一读后来的话,说一说同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好意思,知道错了。

4、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老师的动作、语言读一读。说说体会:老师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又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使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态度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后来变得“和颜悦色”。为什么?因为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师后来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那里了。所以神情变得“和颜悦色”。

5、想一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读一读老师的话。想一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要说。

意思:

⑴ 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扬子也不同;

⑵ 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⑶ 应该实事求是。

想法: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仅适用于画画吗?

板书: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知道父亲这样做的道理。

让学生知道“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画画、画准确的习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同学们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师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对老师讲的话要认真读认真想,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升华认识。

五、学表演

1、分小组练习朗读,讨论表演的动作和语言、神情。鼓励同学们创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下来表演更好)

2、学生表演:

讨论: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应该怎样处理。 巩固已经明白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思考。

六、学写法 对话:我们应当学习作者那些写法?

1、运用呼应的手法:

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2、反复描写“笑”。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耐人寻味。

3、准确运用标点:

破折号一处;六处用了问号;四处用了感叹号;三处用了省略号;形象的描摹了同学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幼稚可笑的表现;知错不好意思的样子。 引导学生把读与写自觉联系起来。从读中悟写作方法。

七、抄句子

1、鼓励学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来。

2、读一读资料袋。

《画杨桃》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法:情境再现、画画、评评、读文悟理。

学法:自主学习、多读、多思、多感悟。

教学准备:杨桃两个,课前让学生看读杨桃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囗)我写了一个什么?想象一下。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

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什么字啊?(画)

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学生用手比划)

(板书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板书桃)

2、交流资料

见过杨桃吗?课前你通过查资料、读资料袋了解到什么了?(指名谈)

读过课文吗?还想不想读?

二、初读课文,激发读书兴趣。

1、()自读: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2、指读:还想不想读了?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指名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你找他当你的榜样。

3、指名的榜样生读下一段。(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让生上台)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来画。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你按照书上的介绍,当时课文中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齐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还可能是谁?

4、分角色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指名)你就读叙述部分。谁来当老师?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5、齐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6、指名读: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重点指导诲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再读文:还想不想读?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

(1)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重点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

(2)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还有个小把儿,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水的时候,用水杯不用?这个图是从哪儿看水杯?

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明白没有?

(3)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文中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四、重现课文情境,帮助理解内容。

1、过渡: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

2、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出示手中袋子)你们猜这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

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放到学生中间)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好了,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下节课再来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认真读了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杨桃画了幅画。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二、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提出评价要求

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出示第一幅画。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教师板书爸爸的话)

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板书我的画)

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板书老师的话)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2、小结: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3、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指名)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4、实践练习

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自己做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

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教案设计5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