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06303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准备:

1、有关“曾侯乙编钟”的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通过老师介绍和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编钟的故事,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调整情绪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上课。

用歌声进行师生问好。

二、介绍青铜器(边看课件边介绍)。

1、青铜器的类别。

2、青铜器的用途。

a农具与工具b兵器c饪食器d酒器e水器f乐器。

a兵器b礼器。

在等级社会中,一部分青铜器被用于贵族间各种礼仪活动。

三、介绍编钟。

1、通过课本图片了解中国古代乐器—编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将收集到的《国宝档案——曾侯乙编钟》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1、对编钟这个中国古代青铜器乐器有初步了解。

3、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a曾侯乙编钟的挖掘、历史。

b编钟的构造、发声。

c编钟的复制、保护。

视频时间较长,

分上、中、下三部分,根据课上时间灵活安排。

四、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这一课时所了解到的曾侯乙编钟的内容。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六(1)(2)(3)(4)3/24~3/25。

教学准备:

有关“曾侯乙编钟”、“金编钟”的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通过老师介绍和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金编钟的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编钟的故事,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调整情绪。

用歌声和老师进行问候。

二、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老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曾侯乙编钟的历史和它的挖掘工作。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往下看。

回忆上集的内容。

和老师一起观看中集、下集。

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构造、发声。

以及编钟的复制、保护。

节选15分钟左右。

三、金编钟的故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套金编钟,它是乾隆80大寿时送的大礼,关于这套编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通过短片了解一下。

了解“金编钟”的故事。

15分钟左右。

四、小结。

编钟知识小竞赛。

用竞赛的形式检验一下自己对编钟的了解。

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六(1)(2)(3)(4)3/28~3/30。

教学准备:

1、编钟的`音响资料。

2、铜鼓舞的图片及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楚辞》片段。

2、了解铜鼓舞。

教学目标:

1、听赏编钟音乐作品片段,感受其音乐特有的声音效果,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知识,感受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2、认识铜鼓舞,并简单了解它的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和老师用歌声进行问候。

二.欣赏乐曲《楚辞》。

1、学生视唱歌谱。

2、对较难的小节进行重点练习。

有相似的乐句,找一找,再对比唱唱。

3、听听编钟与众不同的音色。

4、编钟的演奏特色。

5、再欣赏,跟唱旋律。

慢速视唱歌谱一遍。

难点小节大家一起练习解决。

全曲有八行,每两行的节奏、音都比较相似。

欣赏编钟的音色。

它属于变音打击乐器,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具有东方色彩。

跟唱旋律(唱歌谱)。

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节选一些乐句唱。

三.欣赏铜鼓舞。

1、欣赏表现舞蹈主题的青铜器作品。

2、了解《奏舞》。

3、先今的腰鼓舞、长鼓舞、太平鼓舞和莲湘舞等都由《奏舞》演变而来。

a周代青铜壶。

b战国青铜圆壶。

是一种与祭祀礼仪有关的舞蹈,它原来用于祭祀,后来也用于群众性的自娱和表演。

四.欣赏壮族等少数民族铜鼓的表演欣赏少数民族的铜鼓舞表演。

五、小结。

鼓励有兴趣地学生可以再自己收集一些资料。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方法:情景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3、情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快乐安稳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课前五分钟基础乐理知识讲解(主要学习一拍前附点、二八节奏、跳音和连音线)。

师:同学们,我需要三个四分音符、三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一个附点,哪些同学能给我们扮演一下呢?(把同学们用身体表现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给出评价,并让同学们试着唱一唱这几个节奏的组合。)。

三、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中国都要哪些节日呢?(生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有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小朋友的呢?

生:......

生:高兴。

生:好听。

师:既然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不学会记住,可就拿不走哦。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跟老师朗读,然后把前两句歌词写在黑板上的节奏下面让学生按节奏朗读,并根据老师在琴上弹奏的音跟节奏试唱,剩下的歌词跟老师的节奏来念。)。

师:今天呢,也要一群小朋友在过同样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吧。(放录音)。

3、聆听范唱,思考:从音乐中向我们走来了怎样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活泼、快乐、幸福)。

生:......

师:大家说的都要道理,那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呢?

生:幸福、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看好多同学都按奈不住想唱歌了,再听这一遍的时候会唱的同学们可以小声地跟着哼唱。再聆听,跟着音乐小声哼唱,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乐击节奏或律动。

师:这么美的词,这么美的旋律,咱们编几个动作演一演。(点学生随乐编排)。

随乐展示,评价。

4、听曲律动(用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5、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6、分男女生演唱歌曲,用手中的乐器伴奏。

四、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总结。

4、分组按要求演唱,并展示。

5、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课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望。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三篇】

2.学唱满族歌曲《欢庆丰收》、《喜歌》。

3.满族音乐游戏赛“威呼”。

1.通过欣赏和学唱满族歌曲,初步感受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

2.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并根据歌曲内容表现自己的情感。

3.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游戏赛“威呼”,感受满族的风俗游戏。

准确的演唱歌曲,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参与赛“威呼”游戏。

课件、电子琴、“赛威呼”(满族儿童游戏)道具。

三年级。

师:那就让我家乡的马爬犁带着我们出发!

2.你们说得很准!让我们再来听这优美动听的旋律,你能记住印象最深的一句,并哼唱出来吗?用手划出它的旋律线。(生—)。

3.师:走近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满族姑娘们为了庆丰收跳起了空齐舞,让我们共同欣赏,你能记住哪个动作,一起学学。(第三遍听一半)。

1.同时听第一遍音乐,介绍满族服饰。

2.介绍腰铃,听第二遍音乐。

那我们再看这些演员的表演,他们的腰间多了什么?(腰铃舞视频)。

3、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单的伴奏方法——摇摆式。

7.那我们再看这首歌一共用了几个音呐?(师手指歌片,带动学生试唱一下,然后发现只有do、re、mi三个音)。

肖艳老师的这节课选自人音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乡土教材部分,所有内容都来自于黑龙江省民间音乐素材,并进行了重组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听音乐入手,以浏览式的教学模式,用庆丰收的情景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通过听、唱、看、舞、做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欣赏《太平年调》,唱《欢庆丰收》和游戏三大环节中,教师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听赏、感悟、体验音乐的过程,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了音乐。并以《欢庆丰收》为重点,学习了解了满族音乐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也感受了采用五声音阶构成的满族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满族服饰、游戏、等民俗、历史内容的接触,让学生较全面的体验了满族的文化背景。

乡土教材的挖掘、音乐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为此付满族乡采集音乐素材,征求意见,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及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四篇】

《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可爱形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二、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的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让我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小喜鹊、小蜜蜂那样爱劳动?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你的画笔,把你想到的爱劳动的小动物画到书本上来。

学生解释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唱新创作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歌曲的开始就欣赏有关劳动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都爱劳动)。

三、律动创新游戏。

师:我来邀请小朋友来玩模仿秀,愿意的请一起来参加。

音乐响起,你可以跟着音乐模仿一个小动物劳动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时,你马上摆好造型,让教师和小朋友来猜猜你演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做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参与。

四、学唱〈〈洗手绢〉〉,并表演。

1、由小动物爱劳动是光荣的引导小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肯定已经发现,在我们教室里放了很多劳动工具,请每组的组长去找一件劳动工具。

生找到扫把、小桶、擦布。

2、请小朋友说说劳动工具的用途,并有节奏地用一用。

3、师问拿水盆、擦布的同学:你知道怎么洗擦布吗?(搓)。

4、一起用洗手绢的动作“搓”来和着音乐边律动边听范唱。

5、小朋友看着自己把一块脏手绢洗得干干净净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确实很高兴,所以我们小朋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看着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设计意图:在劳动中学习歌曲,形式新颖,学生有种边玩边学习的心理)。

五、拓展、延伸。

歌词创编并表演。

小朋友除了能自己洗手绢,还有哪些劳动的本领?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能做那么多家务活,现在小朋友分组讲座一下,帮家长干什么家务活,然后编排一个节目,看哪组小朋友编行最好,演得最好。

学生创编,师指导。

学生表演,教师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也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在编排中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要热爱劳动)。

课堂小结:略。

评语:

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资料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五篇】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

4)、能够运用线条记录声音或音乐。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随三拍子的音乐节奏,用动作或拍击物体做出比较正确的反应。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设疑激趣:

老师今天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1、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圈)。

(月亮、太阳、月饼、电灯、妈妈的笑脸……)。

2、模仿说话: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你能根据这幅图,照老师的样子说一句话吗?

师: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学生根据图展开想像,说出几句类似的话。

3、听音画线:

(老师慢慢念,同学们用手在空中画,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画。)。

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师生一起读一遍,边读边画。

注意,现在我把说变成唱了!你也会画吗?咱们试试!(老师唱,学生用手在空中画)。

l3—55|3—2|1—23|6——|。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l6—5|3—23|1——|1——|。

地上亮堂堂。

谁能够把这条曲子唱出来?我们用线来指挥他唱。还有谁想唱一唱?

进一步提高要求:能不能边唱边画?

三、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体验音乐意境:

孩子们唱得真好,我真替你们高兴,今天老师就把一个最漂亮的月亮送给你们,好不好?(出示月亮图)播放歌曲。

2、学歌词:

刚才我们不但看到了美丽的月亮,还听到了一首非常优美的歌,这首歌就叫《望月亮》。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词吧!孩子轻声读歌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谁能告诉他这个字怎么读?同桌一起练习,并加入适当的动作。

全班一起表演:边读边做动作。

(2)、数一数,这首歌每小节有几拍?(三拍)。

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

探索音响:怎样表示出音的强弱呢?

学生自寻音源:拍手、拍肩、拍腿、拍胸、拍桌子、跺脚、摇摆身子等等。

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吧!(放录音)。

a、随伴奏用“啦”轻声齐唱。

b、跟录音轻声齐唱。

c、跟录音伴奏轻声唱。

四、拓展:

1、表演。

喜欢唱的同学请站起来演唱,喜欢跳舞的同学请站起来跳舞,其他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伴奏。(播放录音,学生表演)。

2、欣赏有关月亮的歌:

如:《小小的船》、《望月》、《弯弯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天涯望月》、《月之故乡》、《十五的月亮》等等。

3、用《小小的船》为《月姥姥》配乐朗诵。

十、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六篇】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七篇】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4/4。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土拨鼠》。

情绪热情、欢(明)快忧伤、低沉。

力度强弱。

速度快慢。

结束音16。

色彩明亮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第八篇】

《小牧笛》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富有情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村孩子赶羊、放鹅的热闹场面,抒发对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民歌风格和农村孩子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1、能用朴素、明亮的声音歌唱带有民歌风的歌曲《小牧笛》,结合2/。

4、3/4拍指挥图示,巩固、掌握2/。

4、3/4拍节拍规律。

2、认识变拍子,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1、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通过2/。

4、3/4拍指挥图示、击拍方法、不同形式的演唱,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点。

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情绪饱满。

教学难点。

了解变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并能正确运用2/。

教学过程。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郊外走走,看看在郊外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到什么?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

(播放录音《郊游》,老师带领学生边律动边走进教室。)。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郊游》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继续出发!再次播放《郊游》,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2、师:看,是谁在田野里忙碌?

(播放录音《小蜻蜓》,师带领学生继续律动。)。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小蜻蜓》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优美、舒展。师:我们一起帮帮小蜻蜓捉捉蚊子吧,再次播放《小蜻蜓》,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1、师: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播放《小牧笛》)。

设问: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抽生回答)。

2、复听《小牧笛》,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

设问:歌曲的节拍统一吗?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

3、学习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4、再听《小牧笛》,学生拍击节拍,师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

5、师带领学生用“啦”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节拍变换时的衔接。

设问:歌曲的结尾处有一个音乐符号,你看到了吗?想认识它吗?

6、学习音乐知识:下滑音。

(1)讨论:最后一个衬词为什么加下滑音?该如何正确表现好它?(2)老师唱出几种不同的“哟”,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好。(3)回答:加上下滑音唱法的优点?(更富于民歌风味)。

7、再唱旋律,注意唱好节拍变换间的衔接和下滑音。

8、学唱歌词,注意吐字要清楚。

1、歌曲的情绪有变化吗?怎样变化?

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3/4拍部分比较优美舒展。

2、师:当羊儿长得肥又壮,鹅儿下蛋多又多时,两兄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用怎样的感情去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心儿甜甜的)。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创造设计表演唱。自己找伙伴商量研究,形式上也可让学生自己处理。

2、抽生表演。

3、评价与自我评价。

今天小牧童带我们来到美丽的农村,学唱了富于民歌风味的歌曲《小牧笛》,知道了这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学会了下滑音的唱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本领,又了解了牧童们的生活。希望大家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分享这一动听的歌曲,分享牧童们的快乐。

教学反思。

《小牧笛》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变拍子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是作曲者根据需要,在同一首曲子中运用两种拍号。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加上歌曲教学前的拍击节奏,较好的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变拍子。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既要注意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又要把3/4拍部分唱得舒展连贯,结束小节的衬词“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自己辨别加下滑音和不加下滑音的唱法,从而体现歌曲民歌风味。我在教这首歌曲之前,遵循听觉领先的原则,尽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反复的听,熟悉乐曲,当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想唱这首歌曲的欲望时学唱,降低了学习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只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点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体验这两种拍号用在同一首歌曲中的不同之处,能在活动中掌握并正确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安排淡化了音乐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歌曲教唱模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多种情景,和学生一起学唱歌曲。使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也使他们能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