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优推8篇)
小学语文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优推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一篇】
一、导入。
1、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2、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这时候农民也要忙着播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1、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说说什么叫插秧。(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2、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等我们学了课文大家就知道。
三、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同学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评选朗读高手。(相机出示词卡,穿插识词,识字)。
4、读词语,再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引导想像。
1、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比比,谁能最快把课文背下来。会背的就举手,第一个举手并能出来的同学可以评为背诵大王。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容易背错,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背下来的,介绍背诵方法。
a、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从上到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b、游戏:送词语宝宝回课文家,板书,利用字卡演示。为什么说农民在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c、其他。
3、同学们自由选择上述其中方法背诵。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像。
5、说说看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水田是镜子,除了可以映照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外,还能映照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编儿歌。
2、出示小黑板: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水田是,。编儿歌。
板书。
插秧。
水田是。
在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着
插在。
插秧镜子映照农民。
映照着。
插在。
映照着。
插在。
映照着。
插在。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二篇】
二、解释水墨画。
1、老师带来了几幅美术画,大家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一下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朦胧的、以黑色为主的)。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是以墨加水调和成,用浓墨、淡墨、湿墨、干墨等进行绘画。色调以灰、黑、白为主,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刻的内涵。根据需要有时也加以丹、青等颜色,所以也称“水墨丹青”。
三、整体感知课文。
《水墨徽州》那么,徽州与水墨画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还是跟随作者走进文本,去领略古徽州的首府——歙县。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细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描写了徽州的哪几幅画面?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汇报,出示课件:徽州的早晨、徽州的街巷、雪中的徽州。
课件出示句子: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第二自然段)。
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第三自然段)。
四、细细品味每幅画面,仔细的读读课文2——4自然段这三处景物。
1、品读第2自然段。
(2)汇报。
(3)出示课件:晨光中的徽州我们看到了几艘剪影似的乌篷船、波光闪烁的练江;远处灰蒙蒙的山影、晨雾之中无碍缥缈;白墙青瓦的街市,入目的景色非黑即白,再加上薄薄的一层晨雾,这岂不就是一幅画?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板书:生机盎然。
2、品读第三自然段。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徽州的早晨的生机盎然,接着我们一起走进徽州的街巷。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
(2)理解定格:骤然间停止而成为静止的画面,或是动态景物刹那间的凝结,宛如雕塑一般的美。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汇报。
3、品读第四自然段。
孩子们,看到白天徽州的景色美,那么下雪时的徽州景色更美,快速的读一读“雪夜中的徽州与白天的徽州相比有哪些不同?”
用文中的一个词描绘一下雪中的徽州?板书:优美纯净。
用“……不见了,出现在画卷的是……”句式说一说。
(1)自己快速的读课文。
(2)学生汇报“乌篷船、练江、街巷、马头墙都不见了,出项在眼前的事白茫茫的一片、古老的牌坊、祠堂等”
(3)在这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兀自平静的立在那里的更多的是这些古建筑。
结合你的课下搜进的资料以及老师给的阅读提示谈谈你对建筑的了解。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徽州的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第二幅图)古祠堂,即使不太富裕的人家也会买扇雕花的窗户摆着,也会讲究“四水归堂”所谓“有堂就有井”“无宅不养花”。(第三幅图)看到牌坊群,不禁让我们想到徽州的商人,这些牌坊都是徽州商人无偿的捐助巨款修建的,这是“义”的象征,是徽州文化的忠言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是徽州商人在叮嘱后人,不要“见利忘义”这是徽州商人高尚的人格,徽学的兴盛。
(4)齐读“那么多……世人面前。”
徽州人给人留下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在是一巨大宝藏,太充满了太多的智慧、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提炼、思考。
课件出示:所以说“这就是古老而美丽的徽州。”齐读。
四、回归文题。
五、课件出示“课文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
六、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三篇】
《草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属于本册书中的重点课文。
二、设计思想。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生对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特有的蒙古草原风光很感兴趣,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读,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本着这一思想,本课教学重点及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朗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草原风光的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配图片),教师在优美的乐曲中导入: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吗?那就是美丽的草原。今天,就让我们约上作家老舍,一起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样,我是用音乐导入,让学生仔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描述美景,体会“草原是天堂”的境界。用优美的音乐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情境,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美景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具有把语言文字化为图象的能力。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同学们也说说自己会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可配上相应的动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
(三)悟读精彩段落,走进审美天地。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随机出示相关的彩图,让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就怎样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图文对照,更能体现了词句的妙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这里把课堂气氛推入高潮。
例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一句中,“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同时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2、感受草原的美。
让学生分小组组成蒙古旅游社,选出优秀的导游代表介绍蒙古的美。要求介绍是要全面,有礼貌、有微笑,用自己的话介绍。通过学生说,更能感受到草原美的真实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训练的机会,体现了讲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这扮演介绍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里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入高潮。
3、感悟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理解文章中心。
(1)读2——5段,各抒己见: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民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为什么?
要求:一边说一边把所引用的句子读出来,又读又说,加上自己的评论。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文章中心。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看到这样的草原,接触到这样的草原人,请以:
假如我是(),我会说:为句式,说几句话,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学生对草原景色和生活比较陌生,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大同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四篇】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明白该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怎样更好的为人们做贡献,帮助别人。
重点关键。
1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中心。
2引导学生理解中哪一朵用得最有价值。
课时划分。
一课时。
预习作业。
读懂课文,找找珍妮得各是怎么用掉得?如果你也有一朵你会怎么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吗?
生;没有。
2你们猜猜在你得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在不懂的地方记号。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
3着重指导以下生字。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4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的什么事?
5找找看珍妮用实现了哪些心愿?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生自由讨论完成,畅所欲言。
生自由发言。
8同桌讨论,交流。
9指名发言,说说如果你有你会怎么做?
10说的真棒,那你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总结。
大家刚才都说得真棒,说到老师心坎里去了,如果我也有一朵,我一定把它让给最需要得人,和你们大家一样当一名有利于人们得人,为人民做一点贡献。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知识要求:学会7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
3、能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难点:“转”“黄”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秋天景象的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山行》,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谁能用背诵的方式,再现大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美景?(抽生背诵)。
秋天真美啊!因为秋天的美丽,所以它一直是作家的宠儿,从古到今,描写秋天的诗句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小诗——《秋天到》(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昨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预习了这首小诗,来,翻开书第一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谁把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自读课文)。
抽生读,评价。
孩子们句子读通了,字音也读准了,字宝宝说他要来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不能读准它的名字。(开火车)。
生字宝宝见考不倒孩子们,请来了帮手——词语宝宝,想让他们为难一下你们,你们会被难住吗?(抽读,评价)。
生字宝宝、词语宝宝见考不到你们,就又藏回了小诗当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把他们的字音记得更牢。(齐读)。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朗读)。
全班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个别示范读、分组赛读等),填写秋季还有香、红、黄,教写“黄”(‘共’的肚子里有个‘由’)。
四、
升华情感,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远远望去,黄澄澄一片,在微风的吹拂下翻着金浪。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彩蝶飞舞。
秋天到了,许多果实成熟了。苹果、鸭梨挂满枝头,红色的大枣像颗颗玛瑙。石榴咧开了嘴,柿子挂在树上,像一只只红灯笼。
秋天真美啊!
让我们再带着喜欢的感情、按时间顺序读一读这首小诗,能背诵的孩子背一背。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契柯夫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文录音、卡片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凡卡》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你从凡卡回忆的这些往事感受到他在爷爷身边时生活得怎么样?(板书:回忆快乐)。
3、凡卡给爷爷写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凡卡希望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去。)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去?(板书:现实悲惨)。
(二)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1、快速读信,看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2、默读第8小节,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
a、学生交流。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
c、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呢?
d、我们那可怜的凡卡正在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亲爱的爷爷,……”
3、默读第10、15自然段,也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地写一些标注,如有产生疑问的地方,就在旁边打个问号。
a、交流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和体会。
b、学生质疑(估计):“凡卡为什么不怕爷爷结结实实地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很苦,可是当学徒的生活更苦,以及凡卡失去亲人疼爱的孤独。
c、在10和15节中选一个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两小节各指名一人读、评读。
4、讨论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
5、把信的内容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写回忆的部分停下来想一想凡卡在爷爷身边时的快乐生活。教师质疑:这篇小说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1、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
2、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
a、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信。
b、讨论: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
c、是啊,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播放最后一节课文录音)。
3、练笔(任选一题)。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如教学时间不充裕的话,就作为作业。)。
五、教学结束: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七篇】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1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案【第八篇】
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