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89717

【导言】此例“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纸》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塑料》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本课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深远。在教学中,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这样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评价,在总结时再进行概括,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塑料的优点;在研究塑料缺点活动中,教师应以图文想结合的形式,展现废弃塑料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动物植物人》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铅笔

钢笔 物体

自动铅笔

生物 非生物

圆珠笔

《科学是……》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第六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七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八篇】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1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68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