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的专业优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初二数学教案的专业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一篇】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单一,认为方差越小越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课堂主要采用实验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有一定的活动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学生对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对这些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越好。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辨析,从而使学生对这三个统计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
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据的读取与处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
2、由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和最小数据的差.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4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二篇】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而s=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第1、2题。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四篇】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y=。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课本p119练习.。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五篇】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六篇】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小结归纳。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n-2)·180°。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一定,如矩形。
不一定,如菱形。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
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
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利用四种方法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七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课后评析:
初二数学教案的【第八篇】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