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2024年诗经的教案实用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8365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诗经的教案实用精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诗经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理解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3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几千年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卫风氓。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再读理解,以诗歌解读诗歌。

出示诗句:。

1、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知君即断肠。

2、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还看枕上迹。

3、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5、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6、皑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闻君有两意,便来相决绝。

7、情绵绵,意深深,心切切。

8、幸福的痛苦。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讨论:上述诗句按照诗中的清节排列顺序,并说明与诗中的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兼带理清情节,为后文把握形象和理解思想意义打下基础.)。

点拨:最后将1、“墙头马上遥相见,一见知君即断肠”放在了“乘彼垣,以望复关”后面,都表现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深切思念,情真意切,缠绵悱恻;将2、“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还看枕上迹”用来阐述“不见复关,泣涕ii,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都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恋人深切而真挚相思之情。“情绵绵,意切切,心深深。”放在第二小节的后面,表现了女主人公初恋的执着、缠绵。而3、“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就是“士亦罔极,二三其德”的翻版,愤怒的批判和抨击了男子对待爱情就象红花,怒放时鲜艳夺目,热情似火,然而再美的花都不能开得长久,薄情负心带给女主人公的是无尽的伤害和流水般的哀怨。最后女主人被无情离弃无赖还家时不但得不到应有得安慰和体贴,反而是嘲笑和讥讽,由此可见,悲剧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世道的炎凉也基于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让女主人公认识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正是“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奈和哀怨!现实的冷酷使女主人公清醒的认识到了真正忠贞爱情只是遥远的理想,坚毅的女主人公发出了呐喊:“反是不思,亦也焉哉”。正如汉乐府民歌中的“皑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闻君有两意,便来相决绝”对负心男子无情薄幸的抨击,对已死爱情作坚决告别。女主人公的坚强,果断,刚毅,清醒的性格到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看似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会使文句的表现更具内涵,意蕴更加丰富,如”美丽的错误”

(4)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以时间为序,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点拨: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c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比兴手法的作用。

点导: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六、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拓展:联系诗句.文下对“静”的解释是否准确?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朗读诗歌,分享别人恋爱的甜蜜.

3拓展阅读:崔国辅的小长干曲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体会诗歌中最具生活气息的诗句。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b表达的语气c表达的情感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4拓展阅读:读本黍离。

思考:“重章复沓”有变和不变,本诗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a苗--------穗---------实(时间的推移)忧的深长。

摇摇------如醉-----如噎(情感的程度)忧的发展。

b不变的是“此何人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反复申述的痛苦.

c试背黍离。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诗经的教案【第二篇】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5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1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1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诗经的教案【第三篇】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诗经的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案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article/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诗经的教案【第五篇】

诗经两首授课方式:以反复诵读为主,进而引导领悟。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受形象,体悟情感。氓结构化预习作业:1、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原来翻译在书面上。2、这是一首叙事诗,指出哪些章节侧重叙事,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哪一方面?3、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指出比兴的手法运用在何处?有什么好处?4、这首诗记录了一场婚姻的失败,请探讨其失败的根源并概括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1篇。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二、问题引导与讲解全诗六个章节,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把握故事脉络,并把握主人公心境变化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诗歌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1、结合同学的翻译作业,掌握故事内容,并将故事按照脉络分一下层次,找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总结:一二章侧重于叙写婚前经历(美好回忆),可概括为,明确关系,相恋结婚;四五章概括婚后生活(情感破裂),关键词,士贰其行,至于暴。第三章与第六章,则侧重于议论与抒情,第三章,的.关键句子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婚姻失败后,对一二章婚前感情太投入的一种痛苦总结与真诚劝告。情感上,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无助。而第六章,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的明确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决绝的态度,颇有些“努力加餐饭”味道。2、比较婚前婚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挖掘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可以通过细节指出来。总结: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反复诵读第三章与第六章,掌握相应的手法与女主人公情感体验。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似在情节内容上与上下文没有关联,实则关联极切,请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比兴手法,所谓“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种手法经常用在一起。桑树,桑叶,桑葚,及斑鸠应该是现实中或眼前的景物,且贴近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勤劳。这几句话且是放在开头,在于引起下文的“所咏之词”故而是“兴”。再有,这两句又都采用了比喻,意象美,形象生动,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桑叶未落之时,是润泽柔嫩的,喻女孩子的光鲜美丽;而桑叶要落的时候,先黄再落,也恰恰暗示了,女子色衰遭弃。斑鸠鸟食桑葚会醉而伤性,直接暗示了女性用情太深会受到伤害(用心专者怨必深)。4、第六章是总束,也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复杂多味情感的一种总结,指出其总的态度,并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往事的态度,对以往的爱恋有怀念,更有懊悔与伤心。最后转化为对氓这个人的怨,既然看透了这个人,用“还是算了吧”表现出冷静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善良温厚,多情纯静,勤劳独立,有主见。三、结束课文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留《采薇》的预习作业。

诗经的教案【第六篇】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诗经的教案【第七篇】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诗经的教案【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0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