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专业(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6068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七年级下生物教案专业(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一篇】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水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如:种子烘干(水分为自由水)。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说明:引导学生从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等方面分析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见下面总结)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镁离子:叶绿素;铁离子:血红蛋白。

(2)维持生命活动。

钙离子:激活凝血酶原,缺乏时表现抽搐现象。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保证细胞正常的渗透平衡。

四、糖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

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

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

半乳糖:乳汁中。

(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

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

动物二糖:乳糖。

(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

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n、p)。

c、h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出更多能量。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

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脑磷脂、卵磷脂。

六、蛋白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蛋白质出发,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结构特点,详细地分析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蛋白质被称做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物质。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叫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几万到几百万。

如:乳球蛋白3、6万。

2、分子结构复杂。

1、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分析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2)空间结构多样。

2、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核酸是从细胞核中最初提取出来的酸性物质。分为两类:dna、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104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分类:核糖核苷酸: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注:第六章详细讲解)。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过渡:六种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生命活动的调控者,二者最为重要,都是生物大分子,而糖类和脂类主要是作为能源物质出现的,同时参与一些生命活动调节,水和无机盐作为生命活动的辅助物质,这六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的物质,即原生质。

八、原生质。

分析:当然不能。

原生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活细胞。

原生质具有特定的结构。

所以: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需要研究细胞的结构。

板书提纲。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104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二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等。(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没有,,的分化。

b)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2)可做。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2)可供。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四篇】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_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_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_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_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_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_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_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_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_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_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_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_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_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_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_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_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1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五篇】

1.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2.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第八章就是对前七章的小结。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1.从结构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关于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植物体的知识,学生在第一章里就已经学过,但是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以后学生又学习了植物体六种器官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实验亲自进行了观察。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两种营养器官为例,结合有关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在复习有关细胞、胞间连丝、维管束等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胞间连丝和维管束这两条主线,认识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本课的引言,教师可以采取复习提问的方式进行:

(1)组成植物体的器官有哪些种?它们主要有什么功能?

(2)这些器官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器官是怎样联系的?让我们从一个苹果说起。

利用副板书,教师画一个成熟的苹果,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1)当你咬一口苹果,就会有酸甜的果汁流出,果汁里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2)哪些物质属于无机物?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

(3)无机物从何而来?又是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过程和水分、无机盐的输导途径。

(4)有机物从何而来?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简单过程,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

(5)运输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导管、筛管同属于植物体的.哪种结构?

(6)植物体的哪些器官中有维管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一边利用副板书画图(课本91画图i-59),一边加以补充说明:根(成熟区及其以上部分)、茎(贯穿整个茎)、叶(叶柄、叶脉)、花(花柄、花冠)、果实(果柄、果肉)、种子(种脐)都有维管束,像桔子瓣上的丝络、丝瓜瓤、豆角两侧的“筋”等都是分布在果实里的维管束。

教师利用黑板上所画的副板图:维管束贯穿植物的全身(模式图)告诉学生,维管束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不仅贯穿于躯体的主干,而且还伸延到各个末梢,起着支持和输导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维管束使植物体的六种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启发学生回忆第一章学过的知识: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着胞间连丝,胞间连丝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彼此沟通,交流营养物质。从这一点上看,胞间连丝的存在说明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2.从功能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学生都已经学习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功能上认识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对于这部分教材的处理,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提出问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这种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问题1.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树皮的作用为什么这样重要?

问题2.长期干旱和洪涝均会使植物体萎蔫,你能说出原因吗?

问题3.你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红花还需绿叶衬”的现象吗?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复杂问题,给予解释。学生汇报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在总结中加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应该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对营养物质的争夺上。如果人们能有意识地调节好这两类生长,就能更有效地满足人类对植物体某些器官的需求。

1.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花、果实和种子?

2.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根、茎、叶?

3.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调节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针对不同的植物合理施肥,适时适量的施肥、灌溉、浇水。还可以采取摘心、整枝、去叶、疏花、疏果等措施)。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六篇】

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

和。)。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

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

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七篇】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性别和性别决定》,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八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2课时。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6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