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教案样例【参考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高中生物教案样例【参考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一篇】
一、目标专题:
必修课本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回顾旧知“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设疑“储存在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如何转变为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开篇引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引出细胞呼吸。
认真仔细观看示意图,借助图示分析﹑讨论问题备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的周全,方能以精准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分步重现有氧呼吸过程,加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疑,请学生独立完成空白表格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主要是葡萄糖丙酮酸少量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第三阶段线粒体、o2h2o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有1161kj转移至atp(合成38molatp)。
总结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4,练习巩固。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二篇】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无法再次利用。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的往返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保持恒定,且可以反复利用。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负反馈调节扮演着主要作用。
在食物链(网)中,绿色植物(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称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总是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呈单向流动。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可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作肥料,既能减少或避免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又能增加产值。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生态工程是一种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经扩展到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实现环境改善和资源利用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较少,需要集中精力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除了注意灌溉技术外,也需要关注传统的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点灌和喷灌技术是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的,因此在农业灌溉领域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扩大,一些工厂和小区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了限制废水的排放量外,也需要实施回收、再生、再利用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例如造纸厂可以利用废液回收钙粉和木质素等物质。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三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采用了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和林业结合起来进行治理。
通过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等原料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这样可以达到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
另外,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也为全社会提供了高效能、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中国的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等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
3.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化的设施,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方式进行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以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1.为什么要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不同地区实施造林工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研究发现,三北防护林横跨我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其重要性体现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并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影响;例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地区洪水泛滥,而该地区的沙漠化会引发沙尘暴。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施造林工程时,首先要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其次,要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采用多样性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恶劣条件下可以结合自然恢复力,在农区中可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我的发现。
2.关于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和噪声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其影响?
研究发现,汽车尾气和噪声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来源。为了减少其影响,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在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此外,应推广使用新型汽车,例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还应对这些新型汽车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我的发现。
3.为什么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形在防护工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山顶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植被生长和水源蓄积,因此可采取封山措施,依靠自然恢复力来促进植被恢复;而山腰、荒地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可采用人工种植适宜的树木、草或果树等,以加快植被恢复速度,降低土壤侵蚀,创造经济效益。对沟底地形,可建设堤坝系统,蓄积水源并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等地,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且也方便交通,适宜种植农作物,但要采用水平梯田的种植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因此,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同时需要兼顾生态效益和人民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篇】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略)。
比较两种细胞的差异,讨论并回答问题。(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尝试解释细胞学说的内容。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1、例如科学发现是曲折,漫长的;2、主要是阐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对神创论有力的打击等。
北京各区重点高中分班考试数学考察知识点总结。
北京四中数学考察知识点:高中学习方法。
数论、方程、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锥曲线。
人大附中数学考察知识点:
排列组合、数论、数列、不等式、平面几何解析初步、圆锥曲线。
海淀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西城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东城朝阳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四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五篇】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六篇】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七篇】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八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九篇】
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
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图片等,并自制ppt。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第十篇】
1、能用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的观念,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基于对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图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3、能根据细胞分化的概念,探究观察植物的不同组织和细胞。
4、能够为细胞分化的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辨别伪科学。
重点:细胞分化概念。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健康人体可由红骨髓不断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二)新课教学。
1、回顾细胞分化的概念。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细胞分化的概念?
(像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样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经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逐渐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表扬。
2、观察植物中不同组织和细胞。
进行生物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选取天竺葵的叶表皮、茎、叶肉、根尖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并且在练习本上绘制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图。
(三)巩固提升。
提问:举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血细胞;受精卵分化成各种干细胞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预留细胞的全能性以及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