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61014

【导言】此例“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通用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第一篇】

“339”大循环是我校课改的教学模式,“339”大循环指“三步三查”教学模式和九种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步”是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堂导学)——综合升华(单元复习)三个学习环节;“三查”指将检测环节贯穿于三个学习环节之中;九种学习能力即指学习计划能力、自主预习能力、高效听课能力、课后温习能力、作业检测能力、错难题探究能力、复习整合能力、检测反思能力、目标调整能力。大循环是指依据实际教学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环节和进程,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非生搬硬套单一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语文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将“339”教学模式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使课堂达到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九种模式。《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我在探索中上的一堂公开课。这是1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满意的地方

1、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我精心制作了导学案,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导学案中同时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听课就有目标,从而达到高效听课的能力。

2、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预习检测、探究学习、拓展延伸。每个环节我都提出了相应的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抢答、自己思考后回答、同桌合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二)存在的`不足: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这堂公开课的反思。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一年有几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画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文题和作者)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1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1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1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内容摘录: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4。教师小结并板书:

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那就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三、第二个学习环节:选读一段 理一理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为什么说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最大,请同学们看两组画面就会更明白的。(课件展示)我想这个我们该深有感触的,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喜欢到哪里旅游?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四、第三个学习环节: 赏读一节 品一品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五、课堂总结

结束语1:

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里,当然,此文,作为1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能否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去掉?

结束语2: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第四篇】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馈检查

练习:《作业 本》5

四、合作研究   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                  ),                  B:(                         )

也是。                                  不就像(                  )?

(                      )                        大自然在(                )

(                      )                       (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第五篇】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1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第六篇】

9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9个生字:以、仔、细、察、现、道、泳、妙、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以、泳、妙、习”4个字。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不唱读、不顿读。

3. 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习本课生字9个。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模仿说一段小诗。

教具学具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小朋友,你有没有留意过,美丽的大自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在这些改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不信,请看!

2. 出示课件:春天到,桃红柳绿;夏天到,知了鸣叫;秋天到,大雁南飞;冬天到,雪花纷扬……

3. 交流:你看懂了什么?

过渡:虽然这些动植物没有说话,但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知识,这些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 出示课题:12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生字:自 言

5. 齐读课题。

二、 感知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1. 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现象?

2. 根据交流板书:

白云 飘得高

蚂蚁 搬家

树桩 圈圈

蝌蚪 甩尾巴

3. 学习生字:搬、圈、甩

搬:“舟”的笔顺,竖弯;

圈:大口框,积累大口框的字:团、圆、园、困……

甩:比较组词“甩—用”。

三、 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接龙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听清字音。

3. 学习生字:准、临、妙、粗、。

4. 指名朗读第一节。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要我们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神奇的大自然的语言。

5. 学习第二节(重点)

(1) 默读,思考:这一节里哪一句话是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

(2) 齐读:“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理解“准”的意思。

(3) 改变句式说话,促进理解:白云飘得高高,告诉人们                   。

(4)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6. 小组学习第3、4、5小节,学习要求:

(1) 读一读课文。

(2)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句式回答。

蚂蚁往高处搬家,告诉我们天要下雨了。

树桩上的一道圈圈,告诉我们树的年龄。

蝌蚪甩着尾巴游泳,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临。

7. 学习第六小节

(1) 齐读,思考: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学习生字:妙,理解词语“妙不可言”。

(2) 指导书空:永。

8. 自由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9. 学生相互点评后,齐读课文。

10.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四、 复习巩固,拓展练习

1. 比眼力,比脑力:跳读生字。

2. 读词语:自己 准时 搬家 圆圈

甩动 来临 奇妙 粗心

永远 雨伞 年轮 蝌蚪

蚂蚁 观察 准确 临时

妙不可言

3. 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但如果你是个粗心的人,就永远也看不见。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与同学交流一下。你也来做小诗人,写一首小诗。

4. 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并能找找课后自己所喜欢的诗歌,能主动地念或背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 写字:自、甩、圈、永。

2. 词语:语言、搬家、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 读背全文。

教学板书

9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飘得高  晴天

蚂蚁 搬家  下雨

树桩 圈圈  年龄

蝌蚪 甩尾巴  春天

识字教学我避免面面俱到,每一个生字的教学都要有不同的侧重,如“妙”用换部首的方法;“泳”和“冰”进行比较识字;“察”上部分用书空的方法;“仔细”找找同义词和反义词,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效果不错。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转换的练习: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                  。实际上,该题没有任何难度,只是把较书面的语言变得口语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也给学生多一种表达的方式。

11大自然的语言【第七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

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

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

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

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

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未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

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

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

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

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

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

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

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

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

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

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

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

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

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

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

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

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

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

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

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

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

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

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

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

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

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

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

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

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

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

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

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

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

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

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

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

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

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

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八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5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1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