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说课教案 浅析“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三者异同点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0014

【导言】此例“说课教案 浅析“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三者异同点优秀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课教案【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说课教案【第二篇】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1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2.点评法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隋、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舶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

“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全面)(喜)

4.如何理解课文中的“主”“客”关系?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其实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唱的双簧。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它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苏轼所选择的矛盾解决方式。

PPT显示:

客:体现了作为“儒者”的苏轼――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悲观)

主(苏子):体现了作为“道者”的苏轼――因缘自识,随遇而安(达观)

这篇文章中,悲观的客在苏子的劝慰下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这种解脱,在外表现为“喜而笑”,内在的意义却是世界观的变更。具体地说,客由悲而喜的过程,就是道家思想战胜儒家思想的过程,是清静无为、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战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信念的过程。

这种主客问答的写法含蓄地反映了苏轼在遭排挤、遭贬谪时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所选择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以旷达的心态看待世事!

(四)鉴赏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月夜江上赏美景柔美惬意(景)

凭吊古人生感触苍凉悲伤(情)

主客问答出哲理旷达乐观(理)

《赤壁赋》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篇文章写景、抒情、说理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五)拓展延伸

东坡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六)课堂总结

苏轼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被贬黄州,苏轼完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漂亮的转身。

说课教案【第三篇】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在哪里形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细胞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2nnn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浅析“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三者异同点【第四篇】

摘 要: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三者在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做的计划性的安排,但是往往教师容易混淆这三者的关系。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别理清了这三者的概念,总结和归纳了三者的异同点。

关键词:说课 教案 教学设计

在中学教学领域中,说课、教案、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研究领域。简言之,这三者都是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它们都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案、说课、教学设计,这三者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彼此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这三者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所以,弄清这三者的本质关系,找到其异同点,在随后的教学中运用起来,是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一步。

一、说课含义及特点

即教师在授课之前,就本人对所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和分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指导等诸方面观点的简述。其显著特点是,说课者是教师,听课者也是教师,有利于推动教材教法的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案含义及特点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完整性,体现在教案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等等。

三、教学设计含义及特点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四、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联系

1.目的的一致性

总体上看来,这三者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不论是教案、说课、教学设计,它们所要完成的宗旨都是要使一堂课上的有声有色,使教学活动高效开展,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知识,对课堂不厌烦,对知识不排斥。那么这三者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教师才努力的准备的。

2.依据标准的一致性

这三者在依据标准上都是一致的。在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后,各类教学工作都开始参照新一轮的课改精神工作,教师教学也不例外,不论是从教材、方法还是课程上,处处都体现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遵循原则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新课程标准。

3.教师要求的一致性

这三者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单是专业素质、还有人文素质、技术素质、教育素质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出色的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说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样教师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进步与创新。

五、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1.呈现形式不同

说课一般面对的是同行或者是教研专家。与他们交流怎么上好一堂课,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情、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主要是以说的形式配以课件、板书等辅助工具,大致时间控制在10分左右。而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书面材料,教案是教师在教学前对上课的准备,其大致内容主要都是对上课流程的最直接的反映与设计。而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措施、实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2.内容侧重点不同

说课、教学设计、教案三者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一次理论性的安排,它们的实践都通过课堂教学来表现。那么在内容上,说课侧重点在教学和课程的剖析上。说课要逐一的剖析教材、教法、学法、学情等教学深层的东西,重点去体现教学背后的情况,以方便相互交流。教案更侧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编排。有些年轻教师写一些详教案,把自己要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以防止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遗漏或偏差。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教学流程以更高效最优化的形式设计出来,分别联系理论,总结能出现的结果及影响。相比教案来讲,所体现的内容更详尽,更科学,更据逻辑性。

3.出发点不同

说课是以课堂为中心,不论是从哪个方向对其研究,终归都要回到课堂教学。说课不是上课,它与上课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课的出发点是,说明白“上什么课”“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和引导学生“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突出协作学习,并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好的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样看来,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不用苦恼,对于这三者无从下手的窘境。完全可以在精心、充分的准备一堂课的情况下,分别有所侧重的完成这三者的设计。当然既然是三个不同名称的概念,一定有他们的不同侧重,相对应教师也要清楚的知道三者相互之间的区别,能尽善尽美的完成这三者,以为不同的情况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贾荣固。教师五课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朱慕菊。走进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赵克礼。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说课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节内容定语从句是基础语法,基础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知识是为了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通过定语从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考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型中长句的理解困难,可以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写对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帮助你高考英语作文得高分,完成高中新课改的能力考查目标。

从初二到高中三共五年的时间里,学生在练习、课本和考试中经常会遇到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它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掌握了它你就能克服学习中的诸多障碍,在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中助你得高分。因为定语从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或防止语言知识运用即在实践中应用语言知识的错误,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少走弯路,助他们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掌握英语,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标,实施交际功能。

(2)思维能力目标:定语从句这一语法教学目标强调的是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和有效应用,本节课通过学生用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来描绘神农架强调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高考定语从句的考查也正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立意的。本节课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定语从句的语言材料,通过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去观察、发现、提取和加工,进而从中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能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推测、理解、联想、对比、判断、演绎和总结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素质教育目标:①“爱家乡”意识:本节课通过对我的家乡美景这一情景教学设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为家乡及祖国的建设而努力的动机和思想;②“竞争”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和计分制培养学生抢抓机遇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识、竞争意识和落后的危机感;③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节课以创新立意,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相关的创新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④综合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能力、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展示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重难点与学习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句子翻译成汉语和完成句子练习,是把学生已经学到的定语从句知识应用到完成教学任务中来,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语言技能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及高考能力考查即交际功能立意的要求,它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一重点教学内容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占据了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重点。

汉译英。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是高考英语得高分经常做的练习,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是学生高考中得分最低的题型,大学生感到困难,故本节课的完成句子和翻译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定语从句多年,经过小组讨论再通过课后练习的巩固,学生一定能越过难关。

很多同学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就在一个简单句的主语后面加上who或which,他们认为这就是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抓主干和双句加关系词的结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方法手段

1、演绎法的弊端

传统的语法教学过分地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削弱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现象,这种忽视技能训练,只重视语言结构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传统的语法教学法采用的演绎法即先讲清概念,再呈现语法规则后举例说明主要用法,再进行练习和扩展,这种方法由理论到实践直接明了,简便快捷省时但很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

2、语法归纳法的好处

本节课定语从句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创设情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体教师参与以及顺口溜和歌唱创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学从兴趣到有趣,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活动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学生翻译句子完成句子,然后总结出语法现象,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它是通过先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定语从句的语言材料,再通过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取、加工,进而从中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是语法归纳法,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符合新课程标准。

本节课采用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其它教学法的使用

本节课通过问句Do you love your hometown等句的导入和关于神农架美景的完成句子题和翻译题的情景设置,这一“情景教学法”的使用就是教师根据定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这个语法项目的情景,将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两项或多项技能综合运用某个语法结构的“语言知识+技能培养+语言运用”的交融式教学法,在这个教法的指导下教师围绕描绘神农架的美景这一教学任务和学生感兴趣的这一话题去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定语从句的语境,去设计该语言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依据创设的语境,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去熟悉巩固掌握该语法知识,这就是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降低了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焦虑感,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5、其它技巧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节奏朗读和歌唱方法的尝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积分竞争和鼓励学生的评价方式的使用体现了和谐、尊重和鼓励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继而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教学程序(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完成句子到翻译句子到造句,再到短文写作(homework)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的练习都以描绘神农架为主线,这一主线有趣地将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融入其中,符合新课改的练习设计理念,练习具有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和针对性。定语从句以描绘神农架这一教学任务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工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8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