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精编教学案例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2484

【导言】此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精编教学案例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物理教案【第一篇】

一、 概述学案教学的基本内容

常规来讲,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法,它以建构、稳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基准,所坚持的基本教学理念为素质教育理念,其凭借一套独特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范畴内站稳了脚跟,而且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十分可观的成效,归结此法的根本教学目的,即为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课堂效率。关于学案的具体编写对象,如今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由老师编写,不过针对的对象则是学生。

学案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固定,哪怕是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其教学目标至少也可以分为三大种: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意识为目标,三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于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四种,同时以现当代某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为辅助理论,共同形成了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以《变阻器》为例详谈学案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具体实践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一节课程内容,其对于学生学习电学、了解“欧姆定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变阻器》一节为例,设计出如下学案:

1、学习目标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了解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运用所学解释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并动手操作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2、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原理。难点:连接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课前复习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作用的大小(2)决定电阻大小的三因素:____、_____、_____。(3)依照图1连接电路,让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灯泡的亮度___,为什么?回答:因为连接入电路的铅笔芯长度发生变化,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____来改变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大小,使灯泡的亮度也改变。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制成_____。

图1 图2

4、新课学习: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阻线的____来改变_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2)结构:如图2,用电阻率较____的合金线制成,电阻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绕在____上,两端分别接在两个接线柱A、B上。C、D 是____,电阻几乎为____。P是___:紧压在电阻线上,电阻线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漆已刮去。(3)请画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____________(4)提问: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怎样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5、小组讨论

(1)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暗,此时电流最___,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有”或“无”)改变。

(2)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亮,此时电流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_(“有”或“无”)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几乎为___。

(3)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___、____处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接在___、___处不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6、小结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使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2)滑动变阻器要____联接入电路。(3)____ (“能”或“不能”)同时接上面C、D或下面A、B接线柱,此时(“能”或“不能”)改变电阻,因此,要采用“一______一______ ”的接法。(4)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关键看____面所接的接线柱与间电阻线的长度变化。(5)电路在使用前应将滑片移到电阻最____的位置,以保护电路。(6)探究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 请写出。

以上即为初中物理《变阻器》一节内容的具体教学学案,其主要分为确定教学目标、复习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结归纳这几个步骤,其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效率和课堂利用率,对于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二篇】

1教学案例应提升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物理案例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对课堂抱有期待,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存在畏难心理,有趣的教学过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氛围中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与学生原有生活认知有冲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可以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只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丰富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浮力时,浮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只通过单纯的讲述无法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并且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死海漂浮、轮船航海、人游泳等图片,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对其中的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模拟到小实验中,将小塑料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模型进行研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小塑料块的受力示意图,引出浮力的概念,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快地理解浮力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浮力的测量,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以及之前学习的压力计算等知识来练习浮力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还熟悉了浮力产生的原理,并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教学案例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应注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不能单方面以后进生或优等生为基准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应适宜,过高会使得学生无法达到目标而失去学习兴趣,过低会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制定合适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对于一些完成实验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醒其多观察实验现象,或者让其分析处理数据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案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和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安排物理课堂时应灵活安排课堂,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吸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通过合理应用物理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教学过程为: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一些适当的实验小比赛,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展示一些小实验,然后教师对一些优秀的实验设计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实验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争取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猜想,但不可能将所有的都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时需要教师引进适当的引导,将一些相似看法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让其进行小组探究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得出的结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教学案例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现象,并且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物理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合理地融合起来。并且在物理教学中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思考,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桥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与生活实际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现象中,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有效解决了物理概念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如在进行光的折射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雨后出现彩虹以及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出现彩虹的视频,使学生被一些美丽的物理现象吸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询问学生产生彩虹的原因,引入教学课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能够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小实验,如在水中会上浮的硬币,在水中会发生弯折的筷子等,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猜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些眼睛观察到的现象并没有真的发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将一个单一光源固定,然后在合适的位置放置一个不装水的水槽,打开光源,发现光沿着直线传播。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将水槽填满水,让光源斜射,发现光线不再沿着直线传播,发生了偏折。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折射原理,对光的折射产生兴趣,并由此理解光的折射的相关概念,充分吸收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三篇】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其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其内容的建设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资源库内容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此建设的资源库才更具有使用价值。教师通过计算机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基于校本实际和当前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素材按内容分为以下五大主要模块进行建设:

视频库:将视频库分为教学视频素材、演示实验视频、课例视频、三个子模块,是整个资源库最具特色的一个模块,也是教师教学应用中最受欢迎的一块。

教学视频素材:内容主要涉及与初中物理教学有关的物理现象实例,实验探究及STS应用,其素材一般不超过10M,格式统一为mpg格式。为方便校内教师使用,将该类素材按知识单元、知识点归类编辑目录,打印成文本。

课堂演示实验视频:实验演示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或实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内难以成功演示,如光学、电学中的一些实验,往往由于光线或本地区空气湿度问题实验现象难以观察或难以成功,若用课件演示又缺乏真实性,利用实验视频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课例视频:通过购买、网络下载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物理课堂教学课例视频,其中有省优质课评比教学视频,全国优质课、课例视频。该系列视频主要提供给组内教师学习、观摩、研讨,以整体提高组内教师物理课堂教学水平。

案例库:按教材章节编制目录,收录本校教师优秀教学案例及杂志、报刊、网络上的优秀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为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课件库:收录本校教师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或网上的、或交流过程中他校教师的优秀课件,取一切可用资源为我所用。

试题库:试题库内容包括历年中考试卷(Word版)和本校教师命制的各类试题试卷,以及其它优秀试题试卷,并分类入库。试题库支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调用某一章节的试题试卷。

动画模拟展示库: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实验室无法操作和无法完全操作的实验进行动画模拟。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机结合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导入新课“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2.利用多媒体将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教学中,利用实物展示台和液晶投影仪将实验器材放大后投到大屏幕上,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单股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很小,学生很难看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把电流计投到大屏幕上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看得一清二楚。再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

3.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进行动画模拟

初中物理教育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磁场;教学

磁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从近年的中考来看,磁场是必考知识点之一。磁场知识如此重要,但是在教学中由于磁场的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简化学习的难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磁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一、引入实例

初中阶段的磁场知识偏理论性,抽象性的概念不易于学生理解。加之初中阶段学生受物理知识水平所限,往往只能能够死记硬背公式与概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掌握及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实例,帮助学生梳理磁场知识,弄清概念的含义以及公式的由来与推导过程,抓住学习的重点,避免陷入理解上的死胡同与误区。

例1.将铁棒A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这时发现A、B铁棒互相吸引,而将铁棒B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二者互不吸引,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棒AB均无磁性

B.铁棒A有磁性而铁棒B无磁性

C.铁棒AB均有磁性

D.铁棒B有磁性而铁棒A无磁性

在磁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以上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例题中单看题目信息,学生不易联系到磁场知识,但根据选项这道题很明显考察的是磁性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干,铁棒AB在不同情况下,呈现的吸引结果不同,根据磁性概念,那么必然是有且只有一方是带有磁性的,因而可排除A、C选项。继续分析,铁棒A靠向铁棒B中间部分时,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吸引。根据磁体的相关知识“磁体两端具有异性相斥、同性相吸的特性,但是中间部分则不具有相斥或吸引关系”。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很容易判断出铁棒A是带磁性的,而铁棒B不带磁性,因而正确答案为选项B。

引入例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场抽象的概念,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磁场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

初中物理知识大部分都可在实际生活找到相关案例,近年来的各类物理考试,也越来越多的将知识点考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阶段磁场知识在现实生活也有许多相关的现象,教师应学会并善于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磁场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磁场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下列哪些物品是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这一原理进行工作的?哪些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1.发电机;2.动圈式话筒;3.电风扇;4.电熨斗;5.动圈式扬声器;6.电磁起重机。

上述物品几乎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经常见到,并可以接触的。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与“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同时还通过直观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达到融合贯通,熟练应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解磁场知识,然提出问题,将学生分为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给出答案并说出理由,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地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形式通常表现为力的变化”以及“电磁感应通常表现为电流的变化”这两个知识点。

三、注重验

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磁场相关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强调实践与课本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可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并总结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针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教学,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先将小灯泡或是电流表与电风扇的两级相连,然后让学生用手转动风扇,这时小灯泡或电流表因风扇转动所产生的电流过小均无法被检测到。然后教师引入新的实验仪表――灵敏电流计。将灵敏电流计接入电风扇两级后,学生就可以观察转动风扇时电流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当顺时针转动风扇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与逆时针转动风扇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通过实验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感应电流的来源于处于磁场中线圈的变化”这一知识点。

磁场知识的实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及公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教学的枯燥性。

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磁场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入实例、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初中物理磁场部分教学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变化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及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秀丽。探索电动机的奥秘 体验伟大发明历程――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课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6,02:54-55.

[2]刘丽军,田战永,尤佳佳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磁场教学的对接[J].物理通报,2015,S2:52-53+58.

初中物理教育案例【第五篇】

一、提出问题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观察法:如,在进行“汽化”教学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让学生把用酒精浸泡过的湿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②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很快就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下降。③教师又让学生对着包着湿棉球的温度计扇风,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④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很快下降,等到棉球干了,温度计读数却上升了。⑤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棉球湿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为什么对湿棉球扇风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更快?”等。然后教师总结:“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学会了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提出问题之前都需要对有关的现象进行详细地观察,提出有客观依据的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观察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两次以后,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自己基本上就会用观察法提出问题了。例如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只要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几种现象,即移动光屏和蜡烛,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想知道什么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得到放大的像?怎样才能得到缩小的像?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凹透镜行吗?等问题。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讲,先进行实验,再在实验中进行观察。用实验法来研究浮力与体积的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学生做实验。先把橡皮泥揉成球放入烧杯的水中,橡皮泥在水中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再把橡皮泥做成船状放入水中,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②教师提问“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同样地,对于联想法例如紧接着上述例子,可通过教师引导:同一块橡皮泥两次在水中的状态不同,你见过轮船吗?你对轮船在水面上航行有什么疑问吗?”对此学生将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联想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理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大小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可先出示这样两个实例:一是灯泡接入电路时,灯泡热,与灯泡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二是与大功率电炉相连的导线为什么显著发热。②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是不是与电流和电阻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除与电流、电阻有关外,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创设情境法: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先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是小华到商场买衣服,通过平面镜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自己举右手时,镜子里的小华却举起了左手;自己往后退,像也往后退;尤其是把手放在镜面上时还能于镜子里的手像重合。②教师引导:“奇怪吧!不信你试一试,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那些猜想呢?

分析比较法:在教学“汽化”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用湿的酒精棉球在黑板上画出相隔一定距离,并用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用红外灯照射,让学生观察哪个圆干的快。②学生观察到用红外灯照射的哪个圆干的快③教师此时提问“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你猜想。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可能会认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也越小。教师可这样来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观察粉笔A在平面镜前由近而远地向平面镜移动时所成的像,用相同的粉笔B移动到A像的位置,比较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通过平面镜成像情况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机会,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根据,防止胡乱猜想或模式化。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有关现象,再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比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做出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学生能提出科学的猜想,而且对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俘丽媛,韩萍,李丽君。物理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