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精彩13篇】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三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强化逻辑思维,促进应试技巧,确保顺利备考。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4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来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__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5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6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百万有多大”之后,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较小的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学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尝试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不仅对于其正确理解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2.教材处理。
基于设计理念,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时添加了“银河系的直径”这一问题,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百万分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自身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百万分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感。能运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
(2)数学思考:
通过对较小的数的问题的学习,寻求科学的记数方法。
(3)解决问题:
能解决与科学记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的科学性和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对较小数据的信息做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感受较小的数,发展数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据都想尝试着来加以分析和说明,但又缺乏必要的感知较大数据或较小数据的方法及感知这些数据的活动经验。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以“问题情境——设疑诱导——引导发现——合作交流——形成结论和认识”为主线,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将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情境的观察和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手段: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地反映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常见的生活物品为直观教具,丰富了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使学生对百万分之一的认识更贴近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问题1:光的速度为300000km/s。
问题2: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问题3:中国的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十).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及问题背景为依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认识百万分之一,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授课时相信会有一些预见不到的情况,我将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7
§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オネ耆归纳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オ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1s2……sn是s类的所有个别对象)。
オニ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タ杉,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0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b、30c、20d、12。
课后作业。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1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2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3
(一)引入:。
(1)情景1。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