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17801

【导言】此例“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阅读教学范文【第一篇】

一、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初读文本,运用查找资料和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疏通字词,做到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诵读课文,走进文本世界挖掘主旨

1.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索阅读的方法

带着问题阅读挖掘主旨。读书前,老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好思考题,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学习《生命,生命》时,学生围绕“课文中事例按什么排列,为什么前面两个事例都说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些同学认为:三个事例按生命价值由小到大排列,虽然小虫子、香瓜子的生命价值小,但它们的生之欲望和强大的生命力,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按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排列的,三个事例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生命、表达了作者要好好地使用生命的想法;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三个事例是按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排列的,小昆虫珍惜生命,瓜苗生命力强大,既然小昆虫、小瓜苗都如此珍爱生命,更何况人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价值的思想。同学们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感受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严肃对待人生的道理。

2.朗读中进行情景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和认识

如学习《黄河》时,可以把课文划分为“溯源篇”、“忧患篇”、“奔腾篇”三个篇章进行教学,使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溯源篇中,学生通过大量收集黄河资料了解伟大的母亲河,使学生明白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忧患篇中,让学生观看黄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展示黄河的惨死现状,以此激发学生拯救黄河的责任感。在奔腾篇中,通过课文欣赏、集体诵读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母亲的豪情。

3.在朗读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如教学《热爱生命》时在朗读重点段落和句子时不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三、与文本对话中感悟文本内涵,做到真正的悟读。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我们无论打开哪篇文章都能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入了一个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就同那些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了。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使主观感受不断明晰深入,这些体验、情感、智慧最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范文【第二篇】

众所周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则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

化学阅读和文学阅读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也有其领域特点,化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化学用语和仪器装置等图表中,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贯穿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略作浅谈。

1、针对性的课前自读

新授课课前自读是学生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往往缺乏自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读书的方法掌握甚少,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既然是自读,便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指导自学方法,促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预习指导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离子反应》一节预习时提出:a、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为什么比醋酸溶液和氨水的强?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c、通常哪些类的物质属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d、从微观的角度认识Na2C03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e、Na2C03溶液与CaClz溶液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和什么的反应?f、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有哪些?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形式,哪些物质应该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例如《离子反应》中,学生在物质化学式的拆留方面不够清楚,含原子团的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方法不清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通过多举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领悟到注意事项和易错点和书写技巧,课堂测试效果很好。

2、理解性的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学生通过课前自读,了解知识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研讨深思,进而领悟重要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授内容多是自学不能理解或者需要重锤击打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优为重要,但不能理解为教师一味地讲,而应该像“向导”一样,引导学生选择捷径走向“目标”,例如《离子反应》教学中,教材信息提示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2: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读过后就引领学生明确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就是指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导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师引导思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反复咏读,让他们在读中求思,思中求悟,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学生“走”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有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化合价》一节中,在导读第一节引入化合价的定义时,我就放置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氯化氢、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反应物的原子个数比值都是1:1b、什么决定了原子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必须有怎样的关系?c、化合价这种性质由原子的什么来决定?d、化合价的定义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再进行研究讨论,然后我再就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关键之处加以指明。这样化合价概念就初步的解决了。教师的“导”多采用精心设疑,适时点透,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活动能够把教师――书本――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收益较好,而课堂气氛又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性的习题精读

对于考查学生知识巩固和能力的习题,只有通过阅读,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答。习题是根据化学原理,对实验、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而编制的。习题都要说清要求干什么事以及干这些事所需要的条件,甚至还说明一些毫无关系的条件。这样,你应必须具备选择有用条件的能力。拿到一道题能不能读“懂”,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懂不是一般层次以上的懂,除了能找到关键字、词、句以及能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外,还必须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以及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并且还要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层次上的阅读,在训练时,强调学生遇到题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方法是:弄清有几个条件,并联想相应的概念、原理、画出思路图,使理解思路条理清晰,有的同学解题速度慢,准确性差,其原因是除了运算能力不到位外,更主要的是审题时走神,别人读一遍就懂了,而自己需要读好几遍,训练时可采用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的知识,简述思路等,多次练习,即可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的第16题16.(12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0)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与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3)通氯气氧化后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为其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写化学)。该题第(1)问中过量的与溶液反应,“过量”应重读,而且引导学生思考向溶液反应中缓缓通入气体直至过量先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最终产物是什么?第(2)问中“酸溶”过程溶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微粒,该微粒有什么性质与盐酸有关?第(3)问中通氯气氧化Fe2+时氯气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第(2)问中所提到的过量的盐酸最后去了哪儿?通过我这样的分析性的导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晰了问题的解决要点和方法了,并且在紧接着以同类的练习让学生细细体会和领悟读题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发散方法,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4、系统性的复习通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学完一章后应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并以条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5、重点性考前读

阅读教学范文【第三篇】

一、阅读要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催化剂。阅读训练要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做示范性的课文阅读;可以进行班级“演讲比赛”评优活动,树立旗帜,带领全班,成为一个阅读团队;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演播方式进行阅读训练,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在课堂上,语文阅读“趣”的设置,要根据文体、文情和文意等不同的特点巧妙设置。比如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可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使学生步入阅读的高潮,牵动学生的心,抒发学生的情,让学生根据“文情”特点来读,读出情感,读出风格,读出水平。

二、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

阅读训练,要把读得正确、流利、清晰作为读书训练的基础目标;把“精粹语言”作为积累目标;把“目标语言”作为品读目标。如人物对话的朗读,要入情入境,把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作为读的重点来品味。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篇目,提出阅读目标,使之有兴趣去阅读,去体会,去感悟。

我曾经做过阅读比赛的尝试:全班分男女两组(各10人),五位班干部做评委记分,结果女生比男生强,原因就是女生十分认真按目标去阅读;男生有掉以轻心的心态,略负于女生。

三、阅读要抓好四个步骤

1.初读。初读的目的是读通。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做到正确、流利,不加字,不减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中所蕴含的情趣因素。

2.细读。细读的目的是读懂。通过读书,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和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3.议读。议读的目的是解疑。对课文中一些复杂、难度大的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读议结合,读中解疑。

4.精读。精读的目的是读出感情。一方面,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的感受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有感情地读,进一步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规范语言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

四、阅读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阅读教学范文【第四篇】

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儿童文学的崛起到深入探讨研究,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朱自强教授是研究我国儿童文学著名的学者,他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倡导将语文课本中的儿童作品文学化,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这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儿童文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并非始终联系紧密。由于特殊的教育形式,儿童文学曾一度脱离语文教学,这对于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少年儿童语文能力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资料,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把各种语文知识结合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会重点考虑儿童自身心理特征和儿童教育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儿童文学最适合儿童阅读。它是开展儿童素质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它是对少年儿童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年儿童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素质教学要求的,还要依托课外阅读来辅助共同完成,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通俗易通,儿童容易理解,而作品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

2儿童文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有助于帮助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儿童学习服务,正是它的特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充分反映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和性格等。所以,儿童文学是教师推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唤回美好的回忆,永葆童心,童心是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要想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具有童心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鲁迅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但赤子之心却早早消失了,就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这是相当不幸的。要想真正了解儿童,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教师必须永葆童心,而童心恰恰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塑造与展示,其很多内容都是在描写与颂扬童真童趣的,所以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走进儿童美好纯洁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儿童和教育事业。

3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促进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朔造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这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吸引打动,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这将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在儿童文学的素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如科幻小说、童话等等,有些素材更富于幻想,如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犹如金近曾说过:孩子们思想情感最主要的特点是富有幻想,幻想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时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儿童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应该给他们看一些能够启发幻想的书籍,引导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特征,富于创造思维能力的书籍,由此可见,在培养儿童人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儿童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儿童文学契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我们人类的心理特点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恰恰是这个发展的起点,即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到成人所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只要儿童感兴趣阅读,有激情去阅读,那么语文阅读目的就会很容易实现,进而儿童就会获得理解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把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

5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

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精神家园,而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必须认真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关系与气氛,才能真正创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既有儿童诗,也有童话故事。这些选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文精神丰富,时代气息浓厚,与儿童的想象世界联系密切,因此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情感上熏陶和感染他们。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正中的精髓,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加强儿童文学的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读”来学习的。儿童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文本内涵。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体验语文知识。特别是那些富有童趣和能够激起想象的素材。当然除了那些语言典范、构思巧妙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诵读一些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这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

2创设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兴趣,愿意去阅读。儿童文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本身构思也比较巧妙,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儿童文学的这些特点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例如,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全神贯注阅读文章,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儿童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就会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第五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7-01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阅读,作为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考试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提高,才能从容面对中考大关。

阅读的定义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定义,我们能得到新课标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期望有:

第一,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得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便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第三,阅读教学是一个多边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老师、文本、教材编者都是平等的,阅读是个灵动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目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鼓励心灵交流,鼓励思想碰撞;

第四,“运用语言文字信息”,说明阅读教学中将贴近文本,钻研文本,这也对教师、教材编者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与期望,实实在在体现了语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与疑惑。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最主要的是:

如今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为适应新课标,阅读教学大都采取了课堂讨论的方式。“群言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十分热闹,其中不乏有闪光点。教师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有本质的改变吗,从传统的绝对权威变成“对话者”了吗?对于学生,这真的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吗?为何在考试中简单的鉴赏题也难以回答?

反思

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焦虑、动机、兴趣、期望和成就感。这五点过低或过高都会印象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只是课堂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解决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会因为这种改变而提高。同时,课堂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改变,而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而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主导权依然在老师手上。因此,教师角色并没有改变,并不是“对话者”。

笔者认为,所谓“对话者”,但并不是指教师的角色就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师生之间在能力与素养之间始终有所差别。所以,不妨把阅读课堂当做一场老师与学生们的聚会,老师组织这场聚会,目标是积极引导对方(学生),使对方(学生)能不断进步,争取能力与素养能与自己平等的“对话者”,喜欢上阅读教学这场聚会。由此,教师要将妨碍这场聚会的因素各个击破。

焦虑主要来源于效率的差别。“群言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占领这意见领袖的高峰,理解有难度的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是一句空话。教师此时的角色便是组织者,安排好时间,使学生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讨论时间,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影响思考质量,已不能过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这样,才能使焦虑感逐渐冷静下来。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来填充其中的空白。那么,此时的教师便是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找到文本的结构。比如李商隐著名诗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诗歌中百花残、蜡炬灰、春蚕死等意象后,诗中至死不渝的追念的氛围便出来了,此时让学生讨论,便让学生有路可循。喊着“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口号,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恐慌。有了门路,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也使教学得心应手。

阅读前,努力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此时的教师是一个悬念制造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阅读,这样首先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是考试的基本技巧。但是,不能够把悬念设置当做问题提出,这样会使阅读过程中许多信息被自动过滤。

其实,传统阅读教学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阅读技巧进行训练。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有:写景状物散文要大胆地往人的品质上靠,写文叙事的散文要往情感上靠,写景的文章要找议论抒情的句子,叙事的文章要看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段落,答题时不能笼统作答,而要条理分割、扣住文章中的原话作答……这些看似是应试技巧,但是也是从文学规律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就会简单清晰很多。扣住文章原话回答问题,也是要求学生不能远离文本。同时条理分割的作答,也是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教师上课时多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可以是阅读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是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掌握规律,才能打遍天下,这样,才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81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