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精选5篇)
【导言】此例“高二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精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二化学教案【第一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一般流程和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成氨生产条件的分析和选择,使学生了解应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选择合成氨反应条件,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归纳能力。
(3)通过合成氨对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1.在现代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化工等生产中,大多数产品的合成往往需要使用的主要化学反应条件是()。
(a)高温(b)高压(c)催化剂(d)高温、高压、催化剂
2.将 v 1 l的h 2和 v 2 l的n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总体积为 v 3 l(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生成nh 3的体积是()。
(a)( v 1 + v 2 -v 3)l(b)( v 1 +v 2 +v 3)l
(c)( v 1 + v 2 -2 v 3)l(d)[ v 3 -( v 1 + v 2)]l
3.在某合成氨厂合成氨的反应中,测得合成塔入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6:18:1,出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9:27:8,则氮的转化率为()。
(a)5%(b)50%(c)25%(d)20%
4.下面是合成氨的简要流程示意图(如图2-4-1):
沿x路线\\回去的物质的是()。
(a)n 2和h 2(b)催化剂(c)n 2(d)h 2
5.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已知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反应产生h 2和co 2,h 2是合成氨的原料,co 2供合成尿素用。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____物质作原料较好。
(a)co(b)石油脑(c 5 h 12 、 c 6 h 14)(c)ch 4(d)焦炭
6.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 。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之比是()。
(a)1:5(b)1:4(c)1:3(d)1:2
7.在3h 2 + n 22nh 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
(a)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
(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遏止逆反应的发生
8.总压强为 × 10 7 pa时,氮氢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3)通入合成塔,反应达平衡时的压强降为 × 10 7 pa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
(a)35%(b)30%(c)25%(d)20%
9.将2ln 2和6 lh 2充入密闭容器里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计算:
(1)平衡时,混合气体里各气体物质的质量分数。
(2)n 2转化为nh 3的转化率。
(3)混合气体中nh 3全部被水吸收,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氨水的密度为/ml,气体在标况下)质量分数是多少?
10.某温度下,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 2和3molh 2,使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平衡混合物中n 2 、 h 2和nh 3的物质的量分别用 m 、 n 、 g mol表示,如果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物质的加入量,而要求 m 、 n 、 g 的值不变,如果用 x 、 y 、 z 表示所加入的n 2 、 h 2和nh 3的量,那么 x 、 y 、 z 应满足:
(1)若 x =0, y =0,则 z =-____mol 。
(2)若 x =,则 y =____mol, z =-____mol 。
(3) x 、 y 、 z 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用 x 、 y 、 z 的代数式表示)。
1d,2a,3c,4a,5b,6a,7c,8d 。
9.(1)h 2 %;n 2 %;nh 3 %;(2)20%;(3) mol 。 l -1;% 。
10.(1)2;
(2),;
(3) x +=1,2 y +3 z =6 。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第三篇】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高二化学教案【第四篇】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1—4、1—5、1—6,其中实验1—4、1—5放在投影仪上去做。
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第五篇】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还原剂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CO2 +Fe +Cl2 +HCl +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
+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 + 2I- = 2Fe2+ +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