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6725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一篇】

一、理念的传播者

由于课时量大、课题开放等原因,仅凭少数专职教师难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靠众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推广有赖正确的理念支持,否则既便开展此类课,也会貌合神离,而理念传播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专职教师的肩上。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惯性”会对理念的贯彻产生“抗力”。理念的接受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凭一两次讲座难以奏效。而理念不清所产生的问题,将会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这就给专职教师纠正认识偏差留下了后续工作空间。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是否到位,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认识态度相关。而后者又与领导的重视与否、学校的教研风气、评价制度等相关,其中领导重视最重要。笔者在霞浦六中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宣传和课程实施研究中能取得一定成效,二十几位教师承担案例编写和试验课任务、出版校本教材,就是基于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笔者是霞浦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人,在该学科的全县性教师培训中,仅有8人参加。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霞浦仅有霞浦六中“一支独放”。这一对比说明:赢得领导重视将对理念的贯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上什么?怎么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须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又包括物质、文化、人力、机构等方面。专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收集、论证、甄选和利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特色的课程资源,以笔者所在的霞浦县为例,就有“空海人唐处”、“松山妈祖庙”、“盆景园”、“杨家溪风景区”、“闽东第一古刹”等特色资源,据此可以设计一系列课题的活动案例。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挖掘。以上街购物为例,看到招牌上的错别字一联想设计

三、课程设置<>的设计者

专职教师应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设计者。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理念,还要以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内容本应是整合的,其中的“信息技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应先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单独排课(每周一节为宜),因为农村电脑不普及,小学未上电脑课。而城市初中生一般已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则“信息技术”主要是一种课题研究的手段,应与其它内容整合。

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它牵涉课时、场地、师资、课题等诸多因素,需要专职教师作一番研究,制定一个符合本校的宏观方案。以下几种活动组织形式是笔者经过试验摸索,结合外校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供参考。

1、按“本”活动式(我校初一年段采取的

按校本教材(或总课题组或各地编写的案例)中设计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各班统一活动课题和进度。其优点是可以集中一两个较“专业”的教师辅导,保证活动课质量,排课容易。缺点是教师不可能对各专业性知识都熟悉,有些课题无法辅导,且无法同时照顾所有学生的兴趣。

2、班级主题式(我校上学年高二年段试用模式)

每班一主题,并将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全班分成相应的若干子课题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探究式活动课,优点是适度照顾各学生的兴趣,缺点是各小组同时活动,教师无法兼顾。

3、跨班级式(我校下学年高一、高二计划采取的模式)

同年段学生按不同的课题重新编班(组),统一活动时间。优点是顾及学生的兴趣,排课容易。但因场地所限,班(组)数不可能太多,这样课题较少,仍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且一个课题上了一学期显得太长。较好的办法是采取每学期二至三轮课题,每个课题活动时间5至8周,这就要求各班(组)同一轮课题活动结束时间必须相同,以便后一轮重新按课题编班(组),且需要较多教师参与辅导。

4、年段总课题式

即年段总课题、各班子课题、小组分课题的模式,属于大课题、长周期的一种主题探究活动形式。优点是适合完成较大的课题研究。缺点是选题较难,课题缺乏循环性,周期太长,有可能使学生后期活动积极性降低,或提前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

5、小组课题式

同班同学按不同的课题自由分组活动(每组4至8人为宜),课题由师生共同提供,最后论证选定。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但活动课操作困难,因为一个班有几个至十几个课题组,不仅活动受场地限制,还需要许多老师共同参与辅导。

6、跨年段式

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选择同一活动课题,组成霞浦六中肖晓阳角色定位及要求综一日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活动小组(或班)。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兴趣,活动课题不受年龄限制。但活动时间难以统一,除非各年段统一活动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活动,不属于课程范围,没有普及意义)。此外,不同年段的学生因年龄、水平、能力的差异难于协调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并无定式,以上几种形式可综合运用,或结合其它形式。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到底,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载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目标。

四、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教师初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不懂教”或“教不到位”,其原因可能是理念不清、经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课题知识欠缺等。对此,专职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为了让“新”教师尽快“上手”,笔者曾在初一年段采取“开示范课”和“跟班带课”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后者的做法是:先指导“新”教师(共有二十几位)设计案例,然后将我的课时分配给承担试验课的教师,每班一师一课题(共两轮、十六位教师),我则“跟班上课、示范教学、课后点评”。这样的传帮带对“新”教师十分有益,从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某教师在《探究微生物》案例中设计的学生实验活动是这样的:将某食品加热杀菌后分两份,一份密封,一份敞开,观察哪个先发霉,然后附说明原因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设计没能跳出“教案”框框,显然是作者理念不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和学习特点不了解。于是笔者引导:应将“教案”改为“学案”,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空间”,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后将实验活动作如下修改:1、删去“阅读材料”;2、增加对照实验项目(一份加盐、一份放置冰箱内);3、增加现象原因的研讨:常温敞置与密封、加盐、放冰箱后有何不同现象?这些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食物防腐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案例修改的剖析,许多教师对案例的设计与编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活动课或“放任活动”都是教师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认识不清所致。更常见的问题是“新”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往往停留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师问生答”这一层面,而忽视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活动进行拓展和调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化、简单化。这样的活动课不仅无效,而且乏味。在笔者“跟班”的《危难自救》课的资料交流活动中,发言学生(仅两人收集到资料)只会念稿(念得不流利),“听众”不专心,课堂气氛不活跃,眼看课(两节连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于是笔者及时介入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发言者须先读懂资料内容,再转告其他同学;“听众”则是在“不劳而获”地得到劳动成果,因此要尊重发言者的劳动——善意接纳、专心听记。接着反馈交流效果,发现所有学生对老师抽查的知识点(如:求救旗语的动作演示等)均不懂。为此笔者将资料中的各知识点逐一抛出,要求学生根据资料的描述及其迁移知识,作各种演示和解答。如:“SOS”怎样呼叫?嗓子哑了呢?手拍痛了呢?无法声传呢?在被劫持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电话传达“SOS”?怎样用手帕模拟求救旗语?怎样让烟火信号产生浓烟?画图说明怎样在旱地收集饮用水?用粉笔模仿石头堆积路标……通过各种演示、讲述、答辩、评议、模拟危难情形的自救(如遭遇歹徒、“色狼”的自救等)及拓展性知识介绍,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有了切实的收获。在课后的交流中,任课教师认为笔者能上好此课的原因在于对理念的理解已深入骨髓和对课题知识的广博。

五、评价方法的研究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师生评价方法,否则不利于课程实施。“怎样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诸多研究课题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对于这块“难啃的骨头”,笔者尚无良策,仅就思考所及提些看法。

1、在笔者所读到的(包括自撰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中,常有“活动评价”一项,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对活动本身来说,评价表的设计可能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却不便。如: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有的是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有的是评集体(小组),有的是评个人,有的是组评,有的是师评,有的是自评,有的评等级,有的评分数。这样每次活动都必须印制相应的评价表格,且因评价方法、标准不一,学生的期末成绩难于总评。因此设计平时可通用、期末易评价的评价表是有益的。

2、学生成绩单必须有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栏目,其评价表可以单独成单,也可与其它学科成绩合在一起。期终评价表的设计既要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期活动情况,又要简单易行。评价的方式一般有量化、等级、评语三种。采取平时量化、期终等级加评语的方法似较妥当。量化以10分制或5分制为好。等级可分列优、良、及格、待及格四等,从中勾选。评语也可逐条预设,从中勾选,还可预留手写评语空格,以备填突出表现的评语。

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成绩)具有对该科学习优劣的界定和提供升学参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者,评价的主要根据是“平时量化”,即根据各次课题活动的量化成绩进行评估。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小组民主评定(组长负责)和师评为主,可根据实际适当考虑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项目和档次不宜多,例如:项目设“态度”、“能力”、“成果”、“总评”;分值按5分制。教师可在“组评”的基础上,结合“小组成绩”给每位学生评分。

4、综合实践活动属非考试学科,对专、兼职教师的评价没有操作标准,因此就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是不公平的。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势必影响教师承担此课程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完善,从而提高中高考成绩(这是专家根据大量研究的数据作出的结论)。据此,在中高考的奖励中,应有一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份额。愚以为取毕业班教师考试奖励的年平均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年奖值较为合理。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应有相应的职称系列。

六、专职教师的素质

“先培训后上岗”是专职教师的必由之路。只有从课程的理念到实施都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二篇】

实践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亲自去体会和经历,这也是同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如果缺少实践这一步骤,不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亲身经历各种活动场景,那么这门课程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正是由于实践学习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要,所以实践之前的方案制定课也尤为重要。方案制定课就是使实践活动有了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各项活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综合实践活动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充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塑造新的观念,发展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制定方案、有效帮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呢?

一、教学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生需要在活动准备阶段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问题,了解活动的主题、项目的内容;创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的条件等。在活动的准备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以及提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

方案制定课往往是在主题确定之后,在制定好活动方案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最核心、最活跃的中心环节――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进行实施,即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为了保证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能顺利完成,制定的方案必须完整无遗漏,为具体实施减少难度。

(一)方案的完整性

完整的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点要素:

1. 研究主题和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的。

2. 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小组名称,小组各成员。

3. 活动时间:实践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指预定某一天活动,也可以指预计活动持续时间。

4. 活动地点:实践活动的具体地址。

5. 活动步骤: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操作,需要有完善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核心,也是重点。步骤的详细和缜密程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难易度和效果。

6. 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对于实践活动有预期性,针对困难,开展有效安排,保证活动顺利。

(二)方案的可操作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活动方案,明确目的,使活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因此,方案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我们要摈弃那些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活动方案。例如三年级学生制定春游计划,目的地是偏远地区,这是不现实的,方案务必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课型

(一)“引导”

引导各小组选取活动主题,准备课前资料。通过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的故事来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计划对于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性。

(二)“制定”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方案作为参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要求和基本的格式。通过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形成初步的计划。当然这是初稿,允许方案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三)“交流”

制定方案中的交流,目的是了解各方案的完整情况和可操作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指导和调节,使方案切实可行。

在这一环节中,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要将自己所在组的活动计划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总结和汇报,与他人进行沟通,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针对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修改”

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能够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的计划,所以在进行与班级的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后,有必要将活动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通过这一程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一阶段让学生将所在小组的计划向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汇报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小组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五)“指导”

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经营都是一定的,不能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和详细的计划,所以在学生制定方案前和讨论方案时,要求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的方案不合理,但其他学生没有指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提示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反问法来促使学生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使方案越来越完整和切实可行。

教师的方案指导应重点关注:一是方案的内容是否完整;二是方案步骤是否详细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学生是否预期到实践活动带来的各种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地应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全面思考

完整的方案主要有这几点:研究主题、小组、时间、步骤等。但是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案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做调整,这就需要学生做全面思考。

例如,“校园安全”主题活动方案中,主要有研究主题、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时间,重点是活动步骤,每一个活动步骤都有活动方法、实施人员、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教师指导侧重点在于步骤的具体过程。

又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整体规划,里面还包括了很多小的计划,如整理衣物活动、打扫房间活动、打扫卫生活动、做菜活动等,这些都是短计划。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活动制定较为详细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短期计划。简单的短计划只包括参与者、时间和内容,形式更简洁、明了。

(二)详细探究

“详细探究”是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于每个方案里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地挖掘,使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减少困难,使预设和生成得到有效调节。

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买菜计划”,我们的目的不是简简单单地思考买菜的量等问题,也不是把计划表格填好就行,而是要更加详细地往生活实际中去探究,预设更加详细的计划:买菜的钱哪里来?市场在哪?怎么去?主菜和配菜的量是多少?这些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我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实会遇见的,所以方案越详细,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就越少。

(三)方便活动

活动确定与准备阶段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经历问题的提出、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主题的分解、活动小组的组建、活动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过程,大都在课堂完成,但教师始终要贯彻一点:课堂指导为课外活动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建构;课型分类;常规课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13-04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实图景中,教学呈现出随意性、经验性的特点: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过程要素和操作程序,课程的教学实施常常被教师理解和执行为学生在课外的资料收集活动、观察活动、调查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活动成果的质量不高,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此种教学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增设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教学课型,未能为教师确立一个基本的教学规范。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因此,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

一、课型建构:实现教学有效的增值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一大客观难题是缺乏对口的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试误法”式的探索使课程在实施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将有助于解决教学的基本问题,实现教学有效增值。

1.解决教师不知如何教的问题。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普遍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内容处理、程序推进以及方法运用等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常常像学科课程那样采用讲授的方式施教,这就悖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求。课型建构,正好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这些基本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操作指南。

2.解决教学的课程特征不明确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语文、思想品德、科学等学科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活动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没有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建构,就要使每一种课型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发现域、方法域、活动域和社会域的属性,使教学呈现出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特征。

3.解决不能常态实施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像学科课程那样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如何体现教学的连贯性、逻辑性、系统性,是达成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关键。课型建构,要体现出课型的序列,体现课型之间的关联,体现课型的递进,体现不同课型之间的功能耦合,使课型的组合能实现相应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4.解决课程实施低效问题。课程实施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实施一个主题活动需要采用哪些必备的课型缺乏整体认知和全面设计,在对每一种课型的操作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要素不完整、教学操作程序不恰当,而使教学的效能折损。课型建构,一方面要确立主题活动实施所需的完整的课型类型,另一方面,要建构每一种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操作程序,以便教师依据课型实施的操作要求展开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设计策略

课型建构的科学性关涉教学实践中课型实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建构必须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属性和特征为基石,符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准则的要求,合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基本要素,并揭示每一要素的内涵特质和操作要领。

1.设计课型教学目标。课型建构首先要确立该课型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依据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教学目标是区别课型教学功能差异的要素,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在某些核心要素上有显著差异。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选题课与选题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就有明显区别,前者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筛选、分析能力,确立研究的主题和课题为主要目标,后者则以指导学生掌握选题的原则和方法为主要教学目标。

2.确立课型教学要素。教学要素是课型结构中的一些主要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结合,成为课型结构的组成元素。教学要素的不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呈现出在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上的差异。教学要素的完整性影响着课型教学的质量,某些必备教学要素的缺失,必然会消解和降低该课型教学的有效性;而增加某些适当的教学要素,则会达成该课型教学有效性的增值。如,选题课包含四大基本的教学要素:提出选题领域;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纳;形成探究主题或子课题并准确表述。这四大要素,在教学中若出现缺失,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在提出选题领域之后,在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之前,就给出一些提问的方向、引导、铺垫和要求,增加这一教学要素,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和价值,教学效果就会提升,选题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就会更高。

3.规划操作程序。操作程序体现课型中教学要素的组合策略、推进次序,各教学要素在操作程序中实施,完成课型的教学任务。操作程序的设计与实施,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如,项目设计课中,设计要求的呈现时机不同,学生的设计行为和设计作品的质量就不同。

4.包含“教”的策略。课型设计需在课型教学要求中包含“教”的策略。由于课型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操作程序三大要素,课型中隐含“教”的策略就成为可能,教师可以依据课型实施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要素、执行操作程序。研究成熟的课型是众多专家、名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与策略的提炼与总结,其中包含的“教”的策略就更具普适性和推广性,可以成为教学新手的操作指南。如,项目设计课课型的教学要素和操作程序为: ①提出设计主题。②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作好相关知识与技能准备。③教师呈现设计要求。④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图纸。⑤交流、评议设计方案、图纸。⑥修改、完善、定稿设计方案、图纸。⑦教师的设计指导贯穿学生设计过程之中。

5.凸显学生行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活动,课型设计应突出学生在课型中的行为表现。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其次,教学要素要以学生在该课型中的主要活动、关键行为为核心;第三,操作程序要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充分开展各种活动。学生的思考探究行为、操作实践行为、交流展示行为、问答讨论行为、倾听记录行为等在课型中要得以充分体现。

6.准确命名课型。课型命名是课型建构的重要部分,课型命名的准确性能揭示该课型的关键特质,也影响着课型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接受性与推广度,不恰当的课型命名会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认知误解与操作偏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命名方式一般以核心教学内容结合主要教学行为(教的行为或学的行为)的方式来命名。如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角色体验课、技术训练课等课型的命名,就遵循了这一规则,其中,“方法”“方案”“角色”“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指导”“设计”“体验”“训练”为“教”的行为或“学”的行为。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型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方式,主题活动的实施包括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活动评价五大环节。主题活动的全程需要哪些主要课型串连?主题活动各环节对应哪些主要课型?针对每一种课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业能力?每一种课型要完成的核心教学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环节和阶段,其课型可分为准备阶段课型、实施阶段课型、总结和交流阶段课型三大类;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课型的形成途径,课型可分为常规课型、变式课型及创新课型三大类。

1.常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规课型是主题活动实施各阶段、各环节不可或缺的课型,通过推进主题活动实施循序渐进、阶段衔接、环节相扣、逐渐深化,以完成主题活动的各项教学任务,实现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因此,常规课型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课型、必备课型,贯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环节,能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常规课型的教学实施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结构中的核心能力,决定着主题活动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常规课型分类如表1。

2.变式课型。变式课型即改变、拓展常规课型的某个要素和程序,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课型。如,在“答疑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澄清、深化学生对某问题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就生成了“专题辩论课”这种新的变式课型。变式课型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延展性、丰富性,为教师在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恰切处理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历练与释放自己的教学智慧提供了空间。

3.创新课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型不能固化与僵化,需要有创新课型来适应教学的变化、发展与需要。创新课型是为解决某个教学难题,顺应新的教学任务、内容,适应学生的变化而研制的新课型。创新课型的研制和建构,首先可以从课型之间的连接点去探索,课型与课型的连接处为课型的创生留下了空白地带。二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点上来寻找。学生的能力发展要素多种多样,不同的能力发展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型来培养、塑造。三是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技术的更新点来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而创新课型的研究又为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孵化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四篇】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 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 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 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 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 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 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26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