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质4篇)
【导言】此例“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语文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初中语文:斜塔上的实验。
导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导学过程:
一、生活结累,认识伽利略
1、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伽利略)
2、教师归纳,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阅读课文,走近伽利略
1、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认识伽利略。
(出示填空题)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知道了的伽利略。
如: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相应的段落。(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
范例: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3)、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等等
2、那么,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伽利略传》呢?(学习文章的写法)
明确: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不同?掌握构思的巧妙。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延伸拓展,学习伽利略
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热爱科学 注重实践 坚持不懈 挑战权威
初中语文说课稿【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1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1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四、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1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1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们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们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们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们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们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们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们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们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们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们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们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们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1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们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们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1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们的阅读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们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们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们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们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们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们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们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们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们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们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们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