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精选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精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一篇】
我国的三大自然和经济区是选修2地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是网友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也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
[归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承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同时同学们考虑它的划分与三大阶梯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板书]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看幻灯片(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土壤)。
[讲解]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同学们看p3第二段,总结一下,回答我让你们思考的问题。(此时,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
[总结][板书]划分标准不同[叙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区的特点,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
[总结填表]。
活动。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该区较脆弱,易受破坏。
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叙述总结]通过本节学习让我们学到了怎样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各大自然区的特点。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我们学到了一些地理学的方法。深刻体会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思考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来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如你对西部大开发在自然方面的看法,对南水北调在自然方面的看法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2、使学生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3、使学生明白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4、继续加强学生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疑点:
1、重点: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西北干旱半干区的东西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2、难点:理解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挂图;各自然区景观图片;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并多种教学法的结合。
六、教学步骤。
[总结导入新课]我国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它们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基本要素。各区的特点刚同学已从植被,水文等方面叙述了。现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同样在各区内部仍有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这样各区的内部会怎样呢?现在我就来学习。
[板书]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叙述]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时思考为什么在同一区会有这些不同的景观。
[活动]播放图片(热带季风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讲述]看了这些图片,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都是东部季风区的景观,可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要从头说起,我们学习过由于太阳的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式不同的,正是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纬度的景观不同。在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很大,所以差异就很明显了。这正是由于热量条件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区的北部气候湿润程度随着局还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成为东西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北向南,我们将该区划分为四个自然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现在同学们看课本p6-7总结各区的特点。
[板书]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北部湿润程度)。
2、分区及特点:(表在课件上完成)。
活动。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主要产品。
大豆,玉米。
小麦,棉花。
水稻。
咖啡,可可椰子,油棕。
[叙述]同学们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的原因是热量条件变化产生的,那么西北干旱半旱区的内部又是怎样呢?让我们继续看一组图片。
[活动](播放图片:草原景观图,荒漠景观图)。
[叙述]我们刚看到的两幅图,都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可一个是“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大草原,一个是“大漠孤烟直”的凄凉荒漠。差别巨大是为什么呢?是东部季风区的南北热量差异吗?不是,因为它们几乎在同一纬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本p7-8。
[归纳]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东部季风区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离海洋远近造成的,也就是水分变化。随着水分的变化,从东到西,植被这面“镜子”可充分的体现:。
[板书]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干湿程度:分区。
业
生产类型。
畜牧业,旱作农业。
绿洲农业。
主要产品。
牛,羊,奶制品。
旱粮,葡萄,棉花。
[叙述]我们学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都是水平地去看的,现在我们从垂直方向看一看,又会怎样呢?那咱们到青藏高寒区去看看。青藏高寒区也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分异,由于地形和海洋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在青藏高寒区有很多高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这使得该区的垂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的自然带。由于这种垂直差异的显著,使得该地的人类活动也受其影响,河谷耕作,高山放牧,可见人地关系是多么密切啊,这就需要我们和自然和平共处,只有人地关系协调了,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板画]三、垂直分异:
[总结]:今天我们到三大自然区内部走了一趟。使我们更加感到自然的博大和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的鲜明的学科特点。
[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的两道题。p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快。
较东部慢。
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板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请同学们看图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
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二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三篇】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
第二组:(女生做)。
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物质由_________组成。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___力。3、分子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2、固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液体没有________却有一定的_________,气体既没有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
3、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三个物态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属于液态的是()。
a、冰b、铁钉c、树木d、啤酒。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四篇】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珠江香港澳门东南亚海陆南大门。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深圳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
2、了解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的矿产资源。
3、了解我国巨量的化学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蓝色国土”及其保护的意义。
重点。
难点我国海底资源的储量及海洋资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资源选择扫描《中国近海资源分布图》、《中国海洋》、剪辑《郑和下西洋》、《人与自然》、《海洋知识》等几个片段。
预习设计收集有关海洋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看书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知识。问:
1、我国海洋生物有多少种?鱼类有多少种?其中经济鱼类有多少种?
2、我国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的最大渔场是什么?
4、舟山渔场有哪些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5、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为多少?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有哪些?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看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别是多少?
2、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分布在哪里?
3、我国已发现滨海砂矿多少种?
4、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有那几种?
5、我国发现的各类砂矿床有多少个?
6、我国探明的'砂矿储量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学资源。
问:为什么日本对周边国家不断的进行挑衅?谈谈你的看法;。
看书72页,找到我国两个代表性的盐场,谈谈你对海洋化学资源的认识。
四,保护“蓝色国土”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2,海水养殖。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海上油气资源。
2.海上砂矿资源。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保护“蓝色国土”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六篇】
地理八年级教学计划本期我接手了八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但由于教师不是地理专业毕业,教学中也许存在不少误区、盲区,学生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再加上学校和学生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练习、测试都很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年度教学以世界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校本课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的家园。
5、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6、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7、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8、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七篇】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八篇】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材知识结构由“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必备知识、基础知识。掌握这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各章教学创造较好条件。是掌握中国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从地理教学过程来说,要学习中国地理,必需首先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特别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因为空间位置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并影响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专题内容,学生并不会太生疏。因为在小学学习过,很多名称在日常生活、读书读报、看电视也都接触过,因此可以说除了三级行政区划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以外,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知的。但如果离开地图,学生就难以全部默出,而且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分布和简称了解不确切,对我国行政区分布未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往往张冠李戴,搞错位置,还有对我国各省区轮廓特征注意不够,分辨不出,对简称中一些名称易写错、读错。不过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会感兴趣的,如能用活动、游戏、竞赛、评比方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