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精编4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精编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第一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名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的.:
1、学习徐霞客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板书:阅读。生齐读。师:“读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生谈感受。
师板书:大地。生齐读“阅读大地”。师:“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师:可是的确有一个人,他会阅读大地,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板书:徐霞客)。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二)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思考:徐霞客的人奇在哪里?他的书又奇在哪里?自读做批注。
2、汇报交流:
(1)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句子一: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埋头于经书之中,而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句子二: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a:学生汇报读句子并谈自己的体会。
b:品读重点句子。
c:师引读: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徐霞客的“奇”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用同样的方法汇报徐霞客的“奇”因: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3)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3、体会《徐霞客游记》的“奇”
(1)自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本书奇在哪里?
2、课题还可以换成()的徐霞客?
四、拓展。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第二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第三篇】
一,资料展示,初识"奇人"。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通过课外书或上网查寻有关徐霞客的资料,现在谁来向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
生:我通过看课外书,了解到徐霞客是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对祖国的地质,地貌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
生:我通过上网查阅我知道了徐霞客从小就有立志科学考察的雄心壮志,他和当时的读书人不一样,淡泊功名,不入仕途,一生游山考察,从22岁起到56岁逝世,历时34年,真不简单啊!被后来称为千古奇人.
生:我了解到徐霞客当时考察,一没有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资助,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十六个省,路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
生:徐霞客把一生的旅行日志经后人整理成书,叫《徐霞客游记》,书中描述了我国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被后人称之为"千古奇书".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课前查阅了这么大的资料,对徐霞客有个大致的了解.他这个人被后人称之为"奇人",他写的书被后人称之为"奇书"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点评课前让学生查阅课外书和利用网络资源,对徐霞客这位"奇人"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通读课文,走近"奇人"。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待会儿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说说徐霞客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之为"奇人",书为什么会称之为"奇书".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师:谁先来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他是一个"奇人"。
生:我从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徐霞客和当时的读书人不一样,当时的读书人,都是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将来在朝廷上弄个一官半职,可那时的他不稀罕这个,他却放弃仕途,从事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科举时代,他这读这样的书籍有点不可理喻,所以被后来称之为"奇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为什么要去收集和研读这方面的书籍呢。
生:书中写到徐霞客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把这类书籍的缺点改正过来,走遍天下,亲自去考察探险.
师:他母亲起初也反对他读这方面的书籍,后来为什么同意了呢还鼓励他去远足考察,请看动画短片《徐霞客志在天下》.
师:看完影片,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徐霞客确实是一位"奇人",他卓而不群,鄙视权贵,放弃仕途,走出书斋,所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真是不简单啊!
点评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徐霞客这位奇人的奇特之处,别的读书人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可他却淡泊名利,去实现他的远大志向,考察祖国的地质,地貌.
生:老师,我从"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第一手考察资料."这句话中体会出徐霞客是位"奇人".
师:是吗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生;读了这句话,使我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后人所敬仰,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完成他的考察事业,三十多年来,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他一路上遇到的艰险是无法形容的,可他不畏艰险,行程九万里,这可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壮举",把他说成是一位"奇人"当之无愧呀!
师:徐霞客完成的这一"壮举"确实被后人所钦佩,谁能用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老师我觉得读这句话,语调应该高昂一些,尤其是"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更应该重读,读出诗人博大的胸怀,也把自身完全投入到大自然中,是何等的高兴啊!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来当当小老师,引领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老师也想读读句话,,如果老师读好了,给我点的掌声.读不好,希望同学们帮我指出来.
生:(学生鼓掌),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点评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教者抓住了文章中的好句段,让学生初读,品读,读书感悟徐霞客的"奇人"之美.
师:谁还能说说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出徐霞客确实是一位"奇人"。
生:文章中写到当时的交通不便"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有些地方甚至连道路都没有""再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如果说没有一点毅力的人,他遇到这样的"苦"和"险",早就会打退堂鼓,可他没有被这些所吓倒,继续完成他的考察事业,真是一位"奇人"啊!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例举了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也遇到的苦和险,就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奇人",他到西南地区去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路上,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一个不幸病死,另一个也偷偷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途中还遭到抢劫,这些打击,都没有动摇他继续西行,就凭这一点超凡的毅力,说他是"奇人",一点也不为过啊!
师:分析得多透彻啊!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老师,我还从这段话中的结尾一句体会出他是一位"奇人",先前书上都说长江的源流在岷江,可他认为长江水势猛,应该要比黄河长.刚才我们看了《徐霞客志在天下》短片,了解到还为这事请教过他的母亲.他对书中的结论表示怀疑,所以他亲自考察探险,终于找到了长江的源流是金沙江,他这种求真求实,也可看出他是一位"奇人".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去感受一下这位"奇人"不畏艰险,毅力超凡,求真求实的精神吧!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还有体会吗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他是一位"奇人"。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白天徐霞客攀险峰,涉危涧,晚上疲劳到了极点,可他还要把当天的见闻记录下来.他白天跋山涉水,已经够他受的了,晚上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他仍在漆黑的山洞里,写下当天的见闻.书中的插图,画出了他在洞穴里"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的情景,他对考察工作的执着精神,一般人是难以做到啊!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奇人".
生:老师,我补充.他经常在荒野上露宿,栖身洞穴更是家常便饭,在野外露宿要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这些苦处是可想而知的,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完成他的雄心壮志,真称得上是一位"奇人"啊!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我觉得"攀""涉""再""即使""也"这些地方都应重读,体现徐霞客不畏艰险的精神.
生:我觉得"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是徐霞客忘我工作的写照,朗读时语调要扬上去,才能体现他对环境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还泰然若之,可敬可佩啊!
(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点评对文章的重点句段,教师应加以引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人理解,而不是泛泛而读,让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深度.
师:我觉得课课文中写徐霞客探险两个山洞,一可以说明他的胆识,二可以说明他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面对洞口的蟒蛇,他都没有放弃进洞考察;当地村民又说里面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人当他的向导,可他去竟然一人拿着火把去探险,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位"奇人".
师;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徐霞客他当时游览这个洞穴的情景,想看吗。
生:想.
点评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其实!徐霞客探险的山洞还不只这两个的呢!他一生探险过人的山洞,就他走过的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就有270多个.
生:我觉得最能说明他的"奇人"之处,是后人为他分享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精编4篇】”,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质疑。
导入。
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人.
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齐读课题。
初读。
感知。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按内容不同给课文。
分段。
再读。
感悟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什么是“奇人”?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
人?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小结。
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这本书“奇”在哪里?(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总结全文。
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第四篇】
短暂而又漫长的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终于告以段落,说它短暂,是因为从知道内容到讲课结束,不足四天时间;说它漫长,是因为在这四天里,我的内心经历了烦躁、焦虑、紧张、投入、虚脱、轻松的复杂过程。
回顾四天来的磨课历程,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谨以感受最深的几点反思如下:
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记得听到讲课内容的那一瞬间,我的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空白。我在心里不停地埋怨,为什么是徐霞客而不是李白或苏轼?我不熟悉徐霞客,不喜欢徐霞客,如何引导学生熟悉、喜欢徐霞客呢?我陷入了迷茫中。可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埋怨,容不得我不喜欢,我强压住内心的不满,一遍遍地朗读课文。我先以一般读者的身份读,了解到徐霞客是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接着我又以学生的身份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拿不准音的字,如“栖、锲”等;最后我才以教师的身份读,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条理比较清晰,文字简洁质朴。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徐霞客这个人物在我大脑中明晰起来。之后我又翻看了《同步拓展阅读》,上网查阅了有关徐霞客的资料,慢慢的,对这个“肩荷一袱背,手挟一油伞,足踏天下半”的“天下第一奇人”有了一丝好感。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当我对徐霞客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我习惯性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集锦》,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从“奇人”这个关键词切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径。可是,在预设学生会如何回答时,我犯难了,仅仅凭借“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这几个重点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吗?世上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千千万,为何独独称他为“奇人”?我感觉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之间似乎缺了点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来有老师点拨了一下,为什么不从“阅读大地”入手呢?是呀,为什么不从课题中“阅读大地”这个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词语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回想起多年前讲《一夜的工作》一课,开始设计时也是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切入,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受周总理的劳苦、简朴,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跟周总理生活相距太远,并不是课文告诉他“劳苦简朴”他就能认同。这篇课文也是写人的,徐霞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假如从“奇人”入手,再来一步步地“演绎”,这样设计方便了老师可为难了学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当机立断,立即修改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本课中,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