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精彩15篇】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呢?以下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21的海洋生物。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生物世界的美妙。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奇异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操作目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将美术教室布置成“海底世界”,《海底总动员》的片子,与大海有关的音乐等。学生:油画棒、水彩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交流。老师播放《海底总动员》的片子,让学生欣赏。然后再交流。
1、谈谈你对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的特点的认识。
2、你最喜欢哪种海洋生物,为什么?
3、你还见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二、课堂讨论。
讨论:你觉得海洋生物的哪些特征最适合表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出?(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鼓励学生构思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创作练习。
确定对象后,与小组的同学就表现手法及对象的大小,表现的重点(花纹、开关、色彩、形态等)进行讨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播放与大海有关的音乐。
四、展示与评价。
在班级中办一个小小展览,展出学生作品,并各自说说构思,设计意图。其他学生进行品评,对说得好、做得好的同学授予“小海星”的贴纸。
五、拓展延伸。
师:海底世界美丽富饶,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丽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他,那怎么去保护呢?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思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讨论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
A、保护组织 B、 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 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 )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
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
【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过程中人类的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实用工具等的变化;
难点:认同古人类化石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类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工具
无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根据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女娲造人,上帝造人,都是传说,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课时完成
教师: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阅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非地区,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他们树栖,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丰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让学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点。
火的使用对古代人类有何意义?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个体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数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明显的特征。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它们如今生活状况如何呢?请课外小组向我们汇报一下。
现代类人猿处于灭绝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加入我们是类人猿保护协会的成员,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技能训练
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动性。阅读教材第6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课后小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后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
→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
1、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
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实地调查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
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
布置课下内容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
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7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1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静心思考、小组合作,学会用观察法、归纳法解决问题;
3、认同花、果实和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花的主要结构。
2、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花、果实和种子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 器官。
2、果实是由 和 构成的。种子都有的结构是 种皮 和 ,有的还有 胚乳 。
3、桃花的基本结构包括:__花柄__、_花托__、________、____ ___、 和___ ____。
4、传粉就是花粉从雄蕊的 散落到雌蕊的 上的过程。传粉方式的两种类型是 和 。有些花传粉还需要借助 和 等媒介。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探究花的主要结构
1、一朵花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要的? 和 。
任务二:探究花的`传粉和受精(重点)
1、许多植物的花色彩艳丽、气味芬芳,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玉米、杨、柳的花都没有 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它们是怎样传粉的?
2、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1)花粉从 落到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当花粉粒落在 上面之后,受到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________,_______穿过花柱,进入______一直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形成 ,它继续发育形成种子的胚。
【针对训练】
1、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顺序是: ( )
①花粉萌发,生出花粉管 ②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③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 ④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两个必要的生理过程是 ( )
A、开花和受精 B、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C、传粉和受精 D、开花和传粉
任务三: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重点)
1、花儿的凋谢是指花的哪些部分的脱落?哪些部分将继续发育?
2、我们通常食用的果肉(果皮)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
3、种子和果实分别是由花的那些结构发育而来的?
4、西瓜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其原因是?
5、我们平常吃的玉米和葵瓜子,果实常有空瘪的。请你帮助找找原因。如果你是农民伯伯,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
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1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动植物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
能力: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够制作临时装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改进,科学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科学的进步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对细胞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增进健康。
教学重点分析:
本次复习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梳理,能够切实掌握第二单元的内容。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现象看到本质,如何把各个概念统一到知识络图中。每一环节出现的概念都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分析:
绘制第二单元的概念图(知识络图)是本次复习课的难点。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概念→构建体系→绘制知识络图”,即以情景导入,以问题为线索;由“生物体”这一宏观概念到“细胞”微观概念,最后形成单元知识络图。
教学策略:
第二单元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细胞生物学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不断取得重大发现的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课不仅应该包括对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和,还可以穿插介绍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在第一单元已经接触了知识络图的基础上,可以试着让学生简单绘制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
课前准备:
准备好小课题,即由知识点形成的问题,每组有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说明
3分钟
引言
生命世界是精彩的,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我们想探知生命的奥秘,首先要关注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本环节引出生物体和细胞的概念)
回答: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6分钟
细胞的发现过程以及细胞的构造
现在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细胞非常小,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可以告诉学生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观察)和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差别。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现在请同学回忆一下操作步骤。
提问:光学显微镜应当如何操作?每一步骤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提问: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请比较一下异同点。
提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结构是不同的呢?
(本环节引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的概念)
回想操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
回答:都有擦、滴、盖的步骤,但取材料的方法不同,滴加的液体和是否染色存在差异。
思考回答
PPT展示几种显微镜的图片
6分钟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有何差别?
(本环节引出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概念)
小组讨论回答
PPT展示不同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图片
5分钟
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
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一定发现:图片里的生物由小长大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什么?
(本环节引出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的概念)
思考回答: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PPT展示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图片
15分钟
分析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绘制知识络图
我们可以看到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的概念,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第一单元的复习课上,老师看的知识络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着绘制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
可以将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
讨论并着手绘制第二单元知识络图
板书设计:
生物体、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课后反思:
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的生物课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络图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途径。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从情景导入,以问题为线索展开;采用讨论式的合作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对知识平铺直叙变为师生互动合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绘制知识络图首先要明确知识络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实地调查课。“调查”作为一种广义的探究活动,是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一生物学问题进行调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做的就是指导和组织工作。《校园植物调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进行植物的调查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以及校园植物对环境的不同作用,使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
调查的一般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
调查活动的组织教学。
学生分析
(1)有《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特征的`能力,完全能够完成《植物调查记录表》以及给植物归类的任务。
(2)第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学生也许会误认为此类课等于玩,所以一定要明确活动的任务性、科学性、严谨性并且强调活动时的纪律性,组织性和安全性。
设计理念
开放式教学:开放的教学空间与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识别校园常见植物,描述其外部形态、功能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并学会给植物分类。
3、举例说明植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技能目标:
1 、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校园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
2、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3、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
4、尝试交流探究结果。
5、尝试调查报告的编写。
情感性目标:
1、体验探索自然奥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同热爱校园,热爱植被,热爱大自然的风尚。
3、养成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本节由于内容较多,可安排 2 课时完成。课前先让小组预习,提前制定调查计划(调查目的、调查场所、调查路线、调查小组的人员分工)。第一课时用大约二分钟说明调查注意事项,然后在校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按照课本24页《植物调查记录表》完成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各小组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各小组进行交流、老师、同学给予评价。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预先进行周密考察对学校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和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竟1制定)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24页探究竟1、2,组成小组,每组5人,组长负责制,组员分工(记录员2名、观察员2名、汇报员1名等),制定调查计划(按照探究竟1制定)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5
学习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习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