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32628

通过文本分析,理解祝福的深刻含义,体会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中语文教案祝福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祝福》说课稿 篇1

一、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三、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分析柳妈:

问:有 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六、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 篇2

一、导入新课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这就是祥林嫂——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祝福》里的一个悲惨的下层劳动女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起来了结祥林嫂。

二、整体感知:请学生根据祥林嫂年谱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明确: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三、鉴赏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

1、提问: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现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的人物,那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祥林嫂的?

明确:主要通过眼神的变化、人物的肖像和她的语言等方面来展现。

2、提问: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作者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着墨于她的眼睛的变化。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着重通过分析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来探讨其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找一找课文中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是怎样进行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一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节),然后提问: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只是“顺着眼”──这两次描写强调表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特点?

明确:祥林嫂的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统的农村妇女,性格内向,安分守己,身体健康;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

提示1:此处的肖像描写写出了她的勤劳、善良、正统。

提示2:“顺着眼”表明祥林嫂是什么身份?(佣人,低下,预示要被别人欺压。)

2、(请一位学生阅读第四部分第一和第三两节),提问: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与初来时相比,眼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是“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的眼睛”,说明了此刻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这是祥林嫂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表明了她的极度悲伤。不过,她此时能够再来鲁镇,说明她并没有绝望,还是想在不幸当中强自振作,一个人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去独自谋生、独立支持。

追问:带着丧子之痛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从文中我看到她变得“没有以前灵活了”,“急性也坏多了”,“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脸”,她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向人家哭诉自己的幼儿被狼吞吃的惨事。为什么呢?

明确:一个是周围人的、人世间的近于残酷的冷漠,导致了祥林嫂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向别人哭诉、想要人们同情和接受她的心理趋向。有道是,情抑于中,自然是要发之于外的。丧子之痛,给她带来极度的痛苦,正是这样,寂寞悲伤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以期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追问:极度痛苦、寂寞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是周围的人是怎么对待她的呢?周围人的表现表明了什么?

明确:鲁四老爷子自是不用说他了。单说跟祥林嫂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也是处于底层的那些人呢?他们的反应里更多的是歧视和冷漠,他们的眼神里丝毫没有悲悯。他们在开始时,或许是出于满足自己猎奇和窥探的心理罢,似乎也像是做出了一些叹息和同情之类的表示;甚至有人还主动凑上来问这问那。而祥林嫂呢,也一遍一遍地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喋喋不休地copy着她心里面的无数份同样的惨事和话语。直到众人皆知了,人们都听烦了、听腻了。但是这些周围的人们没有谁是真心实意去帮助她、或者哪怕是设身处地地同情和体谅过祥林嫂的感受,也没有谁真心实意地要替她排解心中纠结的哀怨,进一步表明了世人的冷漠和事态的炎凉。

追问:周围的人对祥林嫂冷漠不关心还不算,甚至连“祝福”都不让她参加。请比较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的反应有什么不相同(解释“讪讪”和“炮烙”)?为什么?(提示: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讪讪的缩了手……只得疑惑的走开”;第二次“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讪讪”是难为情地表现,而“炮烙”更说明这话对她的打击之深。她本以为捐了门槛就能“赎罪”了,但是在地主富人眼里,即使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只是

“谬种”一个,仍然不能称为“人”,对她来说第二次的打击比第一次更厉害!“

3、提问:被拒绝之后她的眼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一学生阅读P122、P110)?说明祥林嫂此时的状态如何?

明确:“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她的性格和精神已经完全丧失了活力,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已经使她变得麻木了,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让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

追问:为什么在前后两次被拒绝后祥林嫂的表现反差如此之大?在第二次被拒绝之前,她在捐过门槛之后不是“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吗?

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会去“捐门槛赎罪”是受了迷信思想的愚弄。在这之前她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但是柳妈的无知却又给祥林嫂带来了更大的精神痛苦。她去捐门槛可以说是对不幸命运的一种反抗,争取恢复一个能够参加“祝福”的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的眼神的'“分外有神”说明她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歧视了,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时的社会并不能如她所愿,在要求参加“祝福”被拒绝后,她的“赎罪”的愿望随之破灭,这样的拒绝对她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进一步促使她精神崩溃,从而走向死亡埋下了伏笔。

4、教师明确:“眼睛”的描绘,是《祝福》人物描写特点中最有深度最传神的特点。文中多达13次的眼睛描写构成了《祝福》的一条细节线索。而祥林嫂眼睛地变化揭示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地巨大而深刻地变化。通过她的眼睛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悲剧的发展,祥林嫂所受得打击越来越严重,性格和精神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深刻,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憾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到了高潮,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探究学习

在新年的毕毕剥剥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在了街头,究竟是谁害死了她?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什么?

1、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

提示:如果在我们今天社会里也有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丧夫失子,生活困苦的女人,她的结局会像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

2、自身的心理上的失常。从她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去土地庙捐了门槛。自以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被社会所容纳而存活下来。捐了门槛后,她还高兴地对鲁四婶说了这件事情来看,在祥林嫂的深层意识里,她实际上也是认同了鲁四老爷对她人生的“孽种”定性;她实际上也难以避免国人身上的一些深根蒂固的鬼神崇拜和和陈腐的道德界定的局限的。惟其如此,她才会不断地做出向人家哭诉、去土地庙捐门槛,以及问“我”人世有无灵魂等等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的行为。

教师归纳: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存在于当时国人意识深层里的那些深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和思维定势,加之祥林嫂自身的一些偏执与局限,是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五、总结全文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 她两度丧夫,两进鲁家大院,虽几经挣扎却依然不容于这冷酷的人世和社会、最后在过年时节的风雪严寒和人们声声祝福的喜庆场面里,怆然地停止了呼吸。她就是这么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女性;一个命运多舛的、受人鄙弃、即使屡屡挣扎,也终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见容的悲惨的人生。

《祝福》说课稿 篇3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6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 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班级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讲授新课:(3课时)

《祝福》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环境

逃抓

撞嘲笑

捐不承认

问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性格?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

《祝福》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第12册第四单元《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策略和认识。

一、说教材

《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乌孜别克族的乐器种类很多,其中都它尔、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和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较有代表性。

歌曲中运用了较多的附点音符,情绪显得非常欢快、活泼。歌曲的结构比较工整,相同的地方较多,但情绪不尽相同,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才能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另外,还要注意乌孜别克族音乐的典型节奏“x x x x x”,表现出音乐的欢快活泼。

二、说学情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题材、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1.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较有特点,学生凭借日常生活实践即可说出一二,所以我把这一单元的引入方式设计为听音乐自己总结。

2.基于学生对新疆音乐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且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很感兴趣,愿意参与音乐实践,加上学生中有学过新疆舞的,也有演奏过乐曲《新疆之春》的,因此我设计诸如这样的教学环节:学说一两句新疆问候语;学唱一两首新疆歌;学做一两个新疆舞典型动作;学打一两个新疆音乐典型节奏;学哼唱一两段新疆音乐主题等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举》。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合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和习俗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了解乌兹别克族的民俗风情,学唱《举》。难点为:歌曲长音时值、换气、声音的控制上。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前的准备有:磁带、录音机、电子琴、小黑板、MP3、乌孜别克族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

采用听赏法、谈话法、示范法、讨论法、情景体验法、律动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播放《爱》音乐,走进56朵花。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带入56朵花,通过让学生用说、演、谈、唱的方式,表现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和风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模块二:交流有关乌孜别克族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能力,以及探索新知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孜别克族的热爱。

模块三:教学歌曲,举杯祝福,分这几步。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录音,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谈感受,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3、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歌词、歌谱分开教学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学习乐谱的畏难情绪,通过哼唱旋律——————填唱歌词——————视唱歌谱,把乐曲分为两部分来教唱,第一部分采用教师帮扶的方法来学习,注重学法的指导。第二部分采用“放”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利用典型节奏,以小组为单位随琴学唱。

4、多种形式演唱、表现歌曲。通过学生自信的演唱,发展学生的表现潜能,使其受到“美”的情感陶冶。

模块四:齐唱《举》,结束新课。

七、教学特色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

2、注重情感体验以及教法、学法的指导。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八、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文式板书,清晰明了,具有艺术性、启发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九、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目标的设置到学习方法的确定,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实践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祝福》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青春的幸福

知识目标:对青春的意义以及青春是否能永恒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在课上彼此交流中学会友善地开展争论、并使珍惜青春落实到点滴行动上。

根据新课和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理念,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的快乐,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换位,积极参与设置创新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体会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分泌,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进行一些思考,寄语青春,放飞理想!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二、【说学生】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此时的初中学生,那时最贴切的了。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时,但由于年龄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科学引导学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说教法】

本课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行动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参与体验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再现情境分析解惑调试自我

第三阶段扩展情境感悟方法展现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

同学们,通过前边两个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是珍贵的,青春让我们深感困惑不解,也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的�

课堂实施阶段。

1、亲子活动:“青春的幸福”

①请家长代表谈谈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如何度过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将如何度过青春?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青春往事,知道每个人都曾拥有青春,拥有梦想和激情。而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谈青春,将会有更深刻、更理性的见解,让学生从父母的言辞中领会青春的美好、珍贵。)

②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过去做比较,看看我们拥有什么,又缺少什么?谈谈与父母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白,与父母相比,我们正值青春,正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青春是我们努力拼搏、不怕失败的资本。与年轻时的父母相比,我们拥有一个更现代化但也更需要奋斗才能立足的社会。因此,我们的青春轨迹应该比父母的更绚丽。)

1、衷心祝福

学生每个人将自己对青春的祝福写在一张纸条上,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箱子中。将纸条摇乱后,每位同学上台随意抽取一张,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并读给大家听。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祝福他走好自己的青春之旅。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从同学的祝福中汲取力量,同学之间在成长的道路上互相鼓励,互相鞭策。而家长的祝福更多的将是期望或警醒,可以更好地提醒学生好好珍惜青春。)

(三)“青春闪光誓言”

教师导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 ’”

①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初步确定自己的“青春誓言”

②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分享,并为对方提出建议。

③小组推选出“闪光誓言”在全班交流,并相互点评。

④由学生把“青春闪光誓言”写在红色的卡片上面,并将它们挂在一棵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的柏树上,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升课堂实效。

特别注意

1、生活动,最好安排学生给以评价,老师完善补充。

2、在适当环节强调“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情感作用”。

3、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应准备引导避免负作用产生。

五、【说总体预测】

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祝福青春,突出欢乐的主题,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到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价值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结束语:

正如陶行之所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力求政治活动成为学生想像探究的蓝天,成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睛空。只要实现这一点还愁创造不出美丽的彩虹吗?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祝福》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毕业之歌》第二课《我们的祝福》。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们的祝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毕业之歌》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对六年小学学习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从学科角度而言,是对六年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归纳与提升。本单元设计了《成长的脚步》《我们的祝福》《明天会更好》3篇课文,从回顾成长开始,到面向中学的引领,总体上形成了“总结成长收获——感激关怀自己的人——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这样一个学习的逻辑。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教养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等内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教育关爱、同伴的帮助和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培养感恩情怀。

2、能力目标:.学习用恰当的方式对师长、学校、同学表达祝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体会真诚相待、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情谊的可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感谢与祝福。

二、说教法,学法。

从年龄特点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和创造力,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取活动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学会感恩。

三、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恩信箱

步骤1: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组织活动,由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感恩信箱”,把同学们要感谢、祝福老师、同学、学校员工的话语,采取不署名的方式写下来,放进“感恩信箱”。

步骤2:由教师打开感恩信箱并宣读,然后大家猜出写信者;

步骤3:教师通过友情格言、故事等引领、深化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学校教职员工关爱的细节,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二:“感恩母校”作文比赛

步骤1:根据教材范本,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

步骤2:通过小组竞赛选出优秀作品;

步骤3:在全班诵读优胜者的文章。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细腻的关心和帮助,多想想同学好的一面,懂得“同船共渡,五百年所修”的道理。

活动三;感谢师恩,树立初步的人生观。

步骤1:谈话,让学生懂得今天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是与家长的辛勤哺育,老师的传授知识,社会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的。教导学生懂得感恩。

步骤2: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学生课前准备节目,如诗歌朗诵,歌伴舞《感恩的心》等。)

步骤3:(音乐声中)教师谈话,激起学生感恩之情,带领学生全体起立,敬礼,一起说:“谢谢您,亲爱的老师!”

步骤4:教师小结,展望未来,激起学生追求新的学习生活的希望。

总结本课的主题,升华情感,激励学生,展望未来,懂得感恩。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 篇8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1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

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

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

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1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

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1篇3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祝福》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1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1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 篇10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根据情节和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

4、训练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概括小说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二、小说情节概括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三)讨论:(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板书)

四、布置作业

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1、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房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A沉闷压抑的气氛

B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C保守、虚伪、反动

4、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A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B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C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主题探讨: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四、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37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