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习教案(汇总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三数学复习教案(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根据新课改的理论标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法、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第______章“__________”的第__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悉掌握______
2、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发展的。
3、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还比较明显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___学习,体会__的思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把握空间图形的能力,欣赏空间图形所反应的数学美(认识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教学重点:
难点:
四、学法、教法分析
(一)学法
首先,通过自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课堂中体现自我,学会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学会推进,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进而推进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
其次,教学过程中,我想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新“思”,“思”有新“得”。
(二)教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性质和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
“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6、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针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在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获得更大的能力提升,这体现新课改理念,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
现代数学教学观和新课改要求教学能从“让学生学会”向“让学生会学”转变,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渗透。从熟悉的知识出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突出本节重难点,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启迪学生思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个
=n(a1+an)
所以Sn=
#FormatImgID_0#
(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FormatImgID_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
#FormatImgID_2#
=na1+
#FormatImgID_3#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FormatImgID_4#
(2)1+3+5+。.。.。.+(2n-1)=
#FormatImgID_5#
(3)2+4+6+。.。.。.+2n=
#FormatImgID_6#
=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 ∴S10=10a1+
#FormatImgID_7#
=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n},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
#FormatImgID_8#
=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
#FormatImgID_9#
。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第三篇】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 与 的关系: 。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2)递推公式: 。
(3)通项公式: 。
(4)性质 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 时为递增数列, 时为递减数列, 时为常数列。 ②若 ,则 。特别地,当 时,有 。 ③ 。 ④ 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当 或 时,为递增数列;当 ,或 时,为递减数列;当 时,为摆动数列;当 时,为常数列。 ②若 ,则 。特别地,若 ,则 。 ③ 。 ④ ,…,当 时为等比数列;当 时,若 为偶数,不是等比数列。若 为奇数,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1. (2008深圳模拟)已知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解:(1)当 ;、 当 , 、 (2)令 当 ; 当 综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前n项与数列的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n=1时情况,在解题时经常会忘记。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例2、(2008广东双合中学)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为 ,且 , 。 数列 是等比数列, (其中 )。 (I)求数列 和 的通项公式;(II)记 。 解:(I)公差为d, 则 。 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 。 (II) 作差: 。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第二问,求前n项和的解法,要抓住它的结特征,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之积,乘以2后变成另外的一个式子,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考点二: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3.(2008江苏)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 行( )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 解:前n-1 行共有正整数1+2+…+(n-1)个,即 个,因此第n 行第3 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 +3个,即为 。 点评:本小题考查归纳推理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在于求出数列的通项,解决此题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4.(2008深圳模拟)图(1)、(2)、(3)、(4)分别包含1个、5个、13个、25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式构造图形,设第 个图形包含 个“福娃迎迎”,则 ; ____ 解:第1个图个数:1 第2个图个数:1+3+1 第3个图个数:1+3+5+3+1 第4个图个数:1+3+5+7+5+3+1 第5个图个数:1+3+5+7+9+7+5+3+1= , 所以,f(5)=41 f(2)-f(1)=4 ,f(3)-f(2)=8,f(4)-f(3)=12,f(5)-f(4)=16 点评:由特殊到一般,考查逻辑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递推关系式,有时候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转化递推公式来求解,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考点三: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 例5.(2009届高三湖南益阳)已知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 满足 。又已知 , , 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 (2)令 ,求证:对于任意 ,都有 (1)解:∵ ∴ ∴ ∵ ∴ ∴ (2)证明:∵ , ∴ 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2)问,采用裂项相消法法,求出数列之和,由n的范围证出不等式。
例6、(2008辽宁理) 在数列 , 中,a1=2,b1=4,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 (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 ,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 。 解:(Ⅰ)由条件得 由此可得 。 猜测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 , 那么当n=k+1时, 。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Ⅱ) 。 n≥2时,由(Ⅰ)知 。 故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能力。
例7. (2008安徽理)设数列 满足 为实数 (Ⅰ)证明: 对任意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Ⅱ)设 ,证明: ; (Ⅲ)设 ,证明: 解: (1) 必要性 : , 又 ,即 充分性 :设 ,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 时, 。假设 则 ,且 ,由数学归纳法知 对所有 成立 (2) 设 ,当 时, ,结论成立 当 时, ,由(1)知 ,所以 且 (3) 设 ,当 时, ,结论成立 当 时,由(2)知 点评:本题是数列、充要条件、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交汇题,属于难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加强训练。 考点四:数列与函数、概率等的联系
例题8.。 (2008福建理) 已知函数 。 (Ⅰ)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前n项和为Sn,其中a1=3.若点 (n∈N-)在函数y=f′(x)的图象上,求证:点(n,Sn)也在y=f′(x)的图象上; (Ⅱ)求函数f(x)在区间(a-1,a)内的极值。 (Ⅰ)证明:因为 所以 ′(x)=x2+2x, 由点 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又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n)=n2+2n,所以 , 故点 也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Ⅱ)解: , 由 得 。 当x变化时, 、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2) -2 (-2,0) 0 (0,+∞) f′(x) + 0 - 0 + f(x) ↗ 极大值 ↘ 极小值 ↗ 注意到 ,从而 ①当 ,此时 无极小值; ②当 的极小值为 ,此时 无极大值; ③当 既无极大值又无极小值。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极值、等差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类与整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9 、(2007江西理)将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 列的概率为( ) A. B. C. D. 解: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得到的数列共有个,其中为等差数列有三类:(1)公差为0的有6个;(2)公差为1或-1的有8个;(3)公差为2或-2的有4个,共有18个, 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选B 点评:本题是以数列和概率的背景出现,题型新颖而别开生面,有采取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考点五:数列与程序框图的联系 例10、(2009广州天河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将输出的x、y值依次分别记为 ; (Ⅰ)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 (Ⅱ)写出y1,y2,y3,y4,由此猜想出数列{yn}; 的一个通项公式yn,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求 。 解:(Ⅰ)由框图,知数列 ∴ (Ⅱ)y1=2,y2=8,y3=26,y4=80. 由此,猜想 证明:由框图,知数列{yn}中,yn+1=3yn+2 ∴ ∴ ∴数列{yn+1}是以3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1=3·3n-1=3n ∴ =3n-1( ) (Ⅲ)zn= =1×(3-1)+3×(32-1)+…+(2n-1)(3n-1) =1×3+3×32+…+(2n-1)·3n-[1+3+…+(2n-1)] 记Sn=1×3+3×32+…+(2n-1)·3n,① 则3Sn=1×32+3×33+…+(2n-1)×3n+1 ② ①-②,得-2Sn=3+2·32+2·33+…+2·3n-(2n-1)·3n+1 =2(3+32+…+3n)-3-(2n-1)·3n+1 =2× = ∴ 又1+3+…+(2n-1)=n2 ∴ 。 点评:程序框图与数列的联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鲜事物,因为程序框图中循环,与数列的各项一一对应,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命题的`新方向,应引起重视。
四、方法总结与2009年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 1. 求数列的通项通常有两种题型:一是根据所给的一列数,通过观察求通项;一是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
2、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不等式的证明有比较法、放缩,放缩通常有化归等比数列和可裂项的形式。
3、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数列这一部分是容易命制多个知识点交融的题,这应是命题的一个方向。
(二)2009年高考预测
1、 数列中 与 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 与 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但实际上,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是加大了对“递推公式”的考查。
2、 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
4、 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5、 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在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注重能力的考查。
6、 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今后在这方面还会体现的
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第四篇】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
命题及其关系
一、课前小练: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
(3)3 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新课内容: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哪些为真命题?哪些为假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三、练习:教材 P4 1、2、3
四、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五、课后反思
命题教案
课题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
目标
1)知识方法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重点
难点
1)重点:命题的改写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备注
1、课题引入
(创设情景)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
(3)3 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2、问题探究
1)难点突破
2)探究方式
3)探究步骤
4)高潮设计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 ,则 ”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 叫做命题的'条件,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 ,则 ”的形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
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 ,则 ”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3、练习提高1. 练习:教材 P4 1、2、3
师生互动
4、作业设计
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5、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