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中读书笔记【汇集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84722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高中读书笔记【汇集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高中读书笔记【第一篇】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高中读书笔记【第二篇】

去年在办公室看见飞飞的桌子上有本围城,跟她借了看。游戏之余翻俩页,很久没看完。寒假拿回家总想的能看完,不想还不如在学校看的多。这俩天终于零零散散看完。写1篇读后感。

第一次见《围城》是高中的时候,宿长拿她姐姐的书看,深蓝色封面,大大的写了俩个字围城。里面那句经典“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也是早有耳闻。觉得这本书是讲婚姻的利害性。去年,看书之前在木鱼说听木鱼讲了电视剧,觉得方鸿渐是一个怂文人,弄了张假证明,还爱满嘴讽刺别人,遇事又软弱,觉得钱老拿他当主角简直实在嘲笑。

当看完了书,又觉得我们哪里又比得过方鸿渐。就像辛楣说的,方鸿渐是个好人,但毫无用处。从书的中间开始,鸿渐的人生好像就在走下坡路,从他和唐小姐断了联系,到三闾大学,到辗转回到上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很戏剧性但又那么真实可信。他像一个明眼人一样聪明,对于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能够或快或慢的洞察,但对于周围发生的一切却又无可奈何。这多像我们周围的生活。看书的时候,一直在等鸿渐结婚,看了一半多了,还是没有结婚,看完之后发觉,围城不是讲婚姻。

我很喜欢辛楣,从书中看来他应该是比鸿渐关系硬,能力强点。他喜欢苏玟纨,开始以为他是油腻的没思想,被一腔热血冲昏了头脑的,只觉得苏文纨好的人,后来才发现,原来他都懂,他知道苏的娇柔做作,知道她的所谓新诗可能是垃圾,甚至可以在苏和曹元朗结婚之后,坦荡表达自己的喜欢进而对他俩进行讽刺。这是很高级的爱啊。

看完了,又查了查钱老,钱老家庭氛围好,很聪明,性格可以说很孤傲,留下了不少段子,和杨绛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可以说是聪明的看透了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才能写的如此真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时候我觉得鸿渐是钱老想象的平行世界里的自己。他写书的时候,和杨绛俩人边写边看边笑,更是对世俗的.嘲笑。所以,我觉得他没有不喜欢方鸿渐也没有嘲讽,只是无奈。

书里有太多精妙的比喻,让人不得不服。“可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恩人,我不忍细看她,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每逢鸿渐动了真气,她就不再开口,仿佛和鸿渐抢一条绳子,尽力各拉一头,绳子迸直欲断的时候。他就凑上几步,这绳子又松软下来……”嘴太毒了,又很对。

钱老数学考了15分进清华的,其他方面都太优秀,我不得不怀疑他数学15分是装的。大概如果好好学数学,分数不至于15,但语言方面天赋就会被剥夺,就是任性的不喜欢数学吧。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高中读书笔记【第三篇】

《复活》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奸了马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马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马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马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妓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马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马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因为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己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所以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马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从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终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护的。“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对于这句话,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在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看上去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又是一个整体。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别的。一种互助互就连动物也能够理解和去执行,为什么我们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无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因为没有一个定义去划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间上的事物都会有正负两面,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上帝说人有罪恶,那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善。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的观念都改变了,善与恶已经无法再以从前的标准来区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越拉越远。由一个总体而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位,就是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在以一个人为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上了。

复活,人性的复活指的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

高中读书笔记【第四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1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高中读书笔记【第五篇】

其实人生就是一盘棋,而与你对弈的是命运,即使命运在棋盘上占尽了优势,即使你只剩下一炮的残局,你也不要推盘认输,而要笑着面对,坚持与命运对弈下去。因为人生往往就在坚持中轨,没准就能打他个“闷宫”!

凡事感激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它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它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它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的独立;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快乐的奥妙

a.为了现在而活:你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无论昨天曾发生什么,也无论明天有什么即将来临,你永远置身于现在。从这个观点看,快乐与满足的秘诀是全心全意集中在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b.宽宏大量:原谅那些冒犯我们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常葆快乐,健康。记恨是疾病的主因。怪罪被人不会有任何结果。怪罪别人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更难。

c.快乐是什么?大多数人,对好话只记得几分钟,坏话却能数年不忘。他们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20年前人家丢给他的垃圾到处跑。快乐就是搜寻生命中的好东西。

d.完美与快乐:人生是不会那么完美的。人生有限,应善加利用,要获得更加快乐,更加充实。不需要改变世界,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我们不凡事

苛求完美,快乐这档子事就简单多了。

鲍威尔的幽默

过什么样的日子:娶一个善善良良的妻子,生几个聪聪明明的孩子,想一些简简单单的问题,过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我的成功秘诀是:急事慢慢地说,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乱说,别人的事谨慎的说,自己的事怎么想就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鲍威尔批评白宫某些工作人员说: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吃饭有香气,工作没有朝气。

做个无品牌一族

穿着—简单、大方、含蓄、不狂野、不夸张、不暧昧。

居家—简单、舒适、便捷、简单就是美。

旅游—宁静、归真、减压。

事业—自信、激情、从容。

爱情—简单、低调、浪漫、从一而终。

它就是NONO族的生存状况,简约、独立、理性。分别对应着他们的生后状态,人格状态和思维状态。他们把时间、精力、智商用于追求更高的价值。

危机就是机

危机中包含着机。

危机一直包含着两个方面:危机和机遇。

危机已经发生,不要叹息,不要沮丧,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捕捉危机中的机,从而走向一个新的开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保持本色

就像独特的风景,因保持本色而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一样,那些敢于在时速面前保持本色的人,也同样令人敬佩的欣赏。

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来了一位美国女学者,一身朴素的打扮,脸上

未施任何脂粉,真诚质朴的'笑容,就是他唯一的装饰。一位学者由衷赞叹道:“无须包装,保持本色也动人。”

谢这些保持质朴本色的人,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懂得:在这个追随新潮,注重包装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一个朴素的生活,留住那份属于自己的真实和独特。

也许保持本色的你,也会像奥地利城堡一样,赢来许多欣赏和羡慕的目光。

日行一善

卡罗斯、古铁雷斯(布什的商务部长)说: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某一次大的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事。

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古铁雷斯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这是他的传家宝。这使他从一个打零工的贫困孩子,由于勤快、好学、爱做善事,最后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

最不后悔的生活

人应该怎样活才不后悔呢?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想办法丛中赚钱谋生。

这二条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生活。

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

生和死都是证明的一部分。尽管生命的终点不外乎是死亡,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能因既怕这个重点而消极。

一个人不论健康还是生病,都应该充满激情地度过每一天。一位癌症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平和的心是金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位于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洛氏家训

“劳动是神圣的,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

“勤俭乃有序人生之根本,节约应为健全经济之先决,政府如此,商业和个人事物如此。”

“真理与正义是维系社会长久秩序的基石。”

“诺言神圣,不可违背,君子出言当如立约,唯此一念,至高无上。金钱、权力、地位、皆不可于之并论。”

“为他人提供有益服务乃是人类共有之责。唯有经历牺牲之火,才能净化,驱除自私之心,灵魂之情大方可重获自由。”

“爱能克服记恨,正以最终能战胜邪恶!”

慧眼怎么练就

分别是非和识别假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心中只有真诚之念,当你交往的都是高尚之友,当你所作的都是善良之辈时,真、善、美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到那时,任何假、恶、丑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阴影

如果我们死抓住那些令人伤痛的记忆不放,那么我们便会永远拥有一颗脆弱的心,那是一种让人不能放松的心灵包袱。

尽力而为还不够

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一般人的潜能制开发了2%---8%左右,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一个人如过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学完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语言。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言论

为官交友要特别警惕三种人:一、为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二、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三、不太热,特能套瓷的人。

狡猾和聪明的差距不在智力上,而是在道德上。

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是最滑的,滑倒了以后,想爬起来站稳,真是不容易。

不必忧虑

科学家对人的忧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忧虑是无必要的。据统计40%的忧虑来自于未来的事情,30%时过去的事情,20%来自于微不足道的事情。

快乐是自我的,烦恼也是自我的。

人活在世上,看似长久,实则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过去了,不必烦;今天还在过,不用烦;明天还没到,烦不着。如此看来,没有什么是值得你忧虑的。

别让欲望撕碎了生命

财富有多种,健康最珍贵。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得国王更幸福。

人的欲望是一列火车,如不控制,就会害己害人。

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高中读书笔记【第六篇】

三国演义

魏蜀吴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明白没有—个足智多谋的—起拼搏江山的人,自己是没可能做出—番事件业的。于是他三顾茅草屋,找诸葛亮来共谋事件,前两次走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觉,这位将军,花好几个时辰等诸葛亮起床。这件小事,完全可以看出刘备的谦卑和懂事理。虽然刘备没有坚强雄厚的武装部队,没有稳固的地盘,没有太大的名声,曹操却这样评价刘备:“今日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样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

然而,我有疑惑。想当时,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防止了—场注定就没可能成功的大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背信弃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

的!”于是,吕布就这么被自个儿恩德过的人的—句话给丧命了。这样真的是英雄吗? 这时,大家有可能就想到达另—位很有军事计谋策略的人——诸葛亮。诸葛亮是英雄吗?不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期,曾推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手,以及在刘备物故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有可能还会想起很闻名的空城计。不过,《二十四史》里对此事却予以训斥:由于当初的司徒懿官居荆州都督,进驻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地,没可能发生空城计。并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物都是编出来的。

曹操呢,他总算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居住朋友吕伯奢家里,听到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可气的话:“宁教我负天仆人,休教天仆人负我!”误灭口还这样底气十足,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有的愚不可及;有的

人物诡计多端虚伪诡诈;有的人物杯弓蛇影;有的人物胸怀狭小。到底谁是英雄?人云亦云,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难分伯仲,但无论是谁都无疑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回味。

我们,只需要做自己的英雄

繁星春水

作者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

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高中读书笔记【第七篇】

半个世纪以前,在这个地区,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住在一个单元里。婚姻基本上不会改变。从小到大,他可能一直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人们担心的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性和选择太小。

但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我们没有选择,而是我们有太多的选择。这是一个混乱昌盛的时代。

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世界。我们只能让内心的选择变得更强大。当我们知道如何选择,那些烦恼就会消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有识之士不糊涂”。

什么是“勇者无畏”?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当你足够勇敢、足够开放的时候,你就有了前进的力量,自然你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正的绅士已经获得了内在的仁慈、知识和勇气,从而减少了忧虑、困惑和恐惧。

孔子说我不能做这三件事。子贡说:“孔子是自学成才的。”你不是在说你自己。

你看,孔子告诉我们,生活的标准不是去责备外面的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责备”内心。

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越严格,他就会对别人越好。今天,我们总是说,一个人应该是善良的,善良不是口袋,但他能够容忍和同情别人的许多错误,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因此,只有真正的绅士才能做到“不抱怨上帝,没有特别的人”,既不抱怨上帝没有给我机会,也不抱怨世界上没有人认识我。

心中没有“烦恼”、“困惑”、“恐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批评,从而提高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掌握幸福的能力。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自己的,而今天的学者是人。”(《论语》)古代人们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代人学习是为了炫耀和取悦他人。

真正尊重学习的人,是为了建设人类的灵魂而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社会中学习,从小学到老年,无非是学习一种掌握幸福的能力。

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有教养、忠诚的公民,然后安定下来,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样一种自我角色的确立和提升。

什么是“为人民学习”?

它是把所学到的知识作为工具,作为技能,为自己谋福利而寻求事业。

孔子曾直截了当地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人是君子,是儒学,但她们不是小儒学。”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总是想着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高中读书笔记【第八篇】

斟酌良久,还是用了这句应经被用的俗不可耐的评价做题目,因为太过贴切,我也想不出比这更符合我的感受的评价了。所有史书中,最钟爱《史记》,因为他已脱离了史书规范、刻板、官方的范畴,而成为了作者情感宣泄的一个出口。堂皇的历史,深处的文学。

“史家绝唱”,是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前其后几千年,再无人有如此勇气、毅力与才华著史。把历史的失败者,汉室的敌人项羽写入帝王本纪,塑造了一个勇毅、血性、真诚、可爱的悲情英雄。在项羽的对比下,汉室始祖、历史的胜利者刘邦显得黯然失色;把世人鄙弃的市井游侠,刺客杀手写入人臣列传,读起来让人忘记了它是严肃的史书,反而如武侠小说般热血激情;把起义暴民的领袖陈涉写入诸侯世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自己都明白这部书是要藏在山里,只给能看的人看的,难为世俗所容。《史记》被后世删改多次,能留下这些“叛逆”内容,已是不易了。

我十分赞同蒋勋对《史记》的解读,“司马迁立下许多人格典范,而历史是以人为核心的”。在《史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活出自我的,有独立灵魂的人物。唱着“虞姬虞姬奈若何”自刎乌江的项羽,负荆请罪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一片白衣高冠中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为知己毁容吞碳三次行刺赵襄子的豫让······这些人,这些场景太美,太具有魅力,这种美与魅力来源于真情与人格。独立的人格让这些人摆脱了其他史书的僵硬死板,从《史记》的书页中活了过来;真挚的情感具有了让人感动的力量。

“无韵离骚”,《离骚》是什么?是文学,是诗篇,是文人忧伤、徘徊、忧郁、愤懑的抒情诗作。文学总有虚的成分,有浪漫色彩。我们不敢相信真实项羽的死亡会那么浪漫,真实的荆轲是那么从容悲壮地赴死,真实的张良会有遇到黄石变的圯上老人那么虚玄的故事。真实的历史应是《宋史》《清史稿》《新唐书》里的征收赋税、开春闱、发仓救灾、平定民乱的琐碎现实。而《史记》里,无论是孔子世家的儒学雅言,还是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逆不道,甚至是刺客行刺,血溅朝堂这种充斥着暴力血腥阴暗的行为,总是有神圣感与美感让人向往,却也有一种虚幻感,像是文学家的创作,总是高于生活,高于历史。

司马迁是在用生命写书的人,他不为国家著史,不为帝王著史,而是在为自己写诗。他把自己的复杂情感倾注在书页中,受刑的愤懑不平,失去尊严的.压抑隐忍和深深的孤独,自身坚持抵抗的意志,从历史中寻求安慰与解脱的幻想,还有古代文人一脉相传的自恋与轻狂(看看他序言里写的,自比周公孔子,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那等自信气派,中气十足),再加上他的盖世天才,铸就了《史记》。其他史家也许极少数能比得上司马迁的才华,但他们单纯又单薄的情感比不上司马迁情感的万分之一。

《史记》不像《春秋》《左传》那般满篇礼义道德,高深莫测,也不像《宋史》《明史》那些国史般干巴巴了无生机。它平实而精彩,真诚而深刻,它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生机与活力,能让我为这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而自豪,能让我为遥远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动。一个原本普通的史官在经历了磨难后顿悟,从儒家的政治与人际中走出,从世俗的生命中出走,踏入了老庄的,哲学的,宇宙的范畴,用原本最刻板僵硬的史书的形式告诉世人,失败、孤独、死亡,也是美。

高中读书笔记【第九篇】

莫泊桑,我相信爱阅读的人都认识他,他与契科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有三百余篇,他的代表作《项链》更是享誉全球,让人拍案叫绝。

在妈妈的倾情推荐下,我阅读了莫泊桑写的《项链》。《项链》这篇小说篇幅不长,总共3500字左右,内容以叙述体展开,以题目《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一路带领我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尓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小说的创作凸显三大绝妙之处。一、环境描写,揭示创作背景:小说的开始,以马蒂尔德的幻想娓娓道来:“热烘烘的空气暖炉,古代壁衣的大客厅,精致芬芳的小客厅,大型圆椅,这种精致、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直接、而充分地展现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追求享乐虚荣的恶劣社会风气。二、人物刻画,表现主人公命运:作者用心里、动作、言语对人物进行了深入破析:借项链前,描写了玛蒂尓德的心里活动,她感觉自己是为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借项链时:描写了马蒂尔德的动作,她心满意足,心花怒放地跳起来抱着她朋友的'颈项,热烈地吻了又吻,末后,她带着这件宝贝溜也似得走了。丢项链时:描写了马蒂尔德与她丈夫的对话及丢项链后的惊慌失措。还项链时:描写了马蒂尔德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一定是要偿还的决心。揭入马蒂尔德因为向往贵族妇女的奢华生活,却因丢失项链,最后付出了用十年时间偿还这笔债务的命运。3。情节安排,有序集中不落俗套: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十分有条不紊,朴素而又不落俗套。当马蒂尔德向福雷斯杰太太借项链时,福雷斯杰太太不说明项链是假的,归还时,她也不打开看,这两处的描写为小说的结尾打下了伏笔。事实上从借项链到归还到偿还债务,马蒂尔德一直都不知道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揭开谜底,这样写增强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性,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我由衷感到佩服。

莫泊桑的写作手法是绝妙的,他用平铺的叙事表现手法,逐步向我们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用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来结束整个故事,强烈的渲染了悲情艺术的效果。阅读完以后,我只想说一句:“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值得大家共同细品。”

高中读书笔记【第十篇】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328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