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第一篇】
俄罗斯这一课的重点在俄罗斯的位置、疆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俄罗斯气候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如果一开始就介绍它的位置,讲起来显得很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我想到用俄罗斯的民俗来导入,于是我找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
一上课,我微笑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平常你家来了客人你用什么来迎接他们呀?有的学生说:”茶”,有的学生说:饮料,有的学生则说:”吃一餐呗”,你们知道俄罗斯人用什么迎接他们的客人的?猜一猜。是酒,是茶,是———不对,是面包和盐,这时学生都兴致勃勃想知道更多。这时我就继续让猜俄罗事?打破杯、碟子呢?一连串的猜一猜让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俄罗斯。
能吸引学生的导入是一节课好的开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第二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
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
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
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板书提纲巩固)
『作业』:(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七大洲与四大洋。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改进;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2、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大洋和海峡。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洲和洋的分界线、轮廓图和分布特征、比较它们的大小深浅关系。
4、能够在空白地图上准确标出七大洲、四大洋,并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5、能准确掌握五条主要纬线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七大洲的轮廓、位置、洲的分界线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主要包括各大洲轮廓图、世界地图投影图、东西半球投影图、各大洲分界线投影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养育着我们,但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它的地表和地下又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呢?它在宇宙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进行课的内容部分:
一、概念内容
1、请大家看图(PPT托勒密在2世纪的地球地图)当时的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制约,才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慢慢的人们认识到地球其实严格来说,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经过科学测量(数据)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附陆半球和水半球PPT图)
2、建立起初步印象之后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提问)地球的地表都有些什么?(学生一起回答),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大陆:陆地面积较大的(比格陵兰岛大);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的附近岛屿合起来(全球分七个大洲);海洋:洋是海洋的主体,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世界地图PPT展示)请学生找一找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
过渡 我们了解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二、七大洲
⑴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大洋洲
(图)读P8各大洲面积轮廓图,比较一下谁最大、谁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学生回答。找出它们面积次序规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那么七大洲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呢?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大家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就近四位同学相互讨论并记忆)
(PPT分别展示各大洲轮廓图,要求学生按所给图形次序说出大洲名称) ⑵大洲的的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同学回答。
既然我们回忆起了半球的分界线,那么我们刚才我认识的大洲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半球呢?
教师提问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北美洲)(南美洲全部)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亚洲、欧洲)(欧洲北美洲是全部)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有一部分在南半球)(南极洲全部)
那么如图上我们所看到的,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还是不相连呢?它们以什么为界线分开的呢?
⑶大洲的分界线(PPT展示,同学生一起找出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穿过大洲的特殊纬线:
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洲:
北回归线: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非洲、大洋州、南美洲
北极圈: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南极洲
根据特殊纬线与各大洲的关系判断各大洲所处温度带
欧洲:北温带、北寒带
亚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北美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非洲:热带(大部分位于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南美洲:热带、南温带
大洋州:热带、南温带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寒带
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在地图上标出各大洲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各大洲之间除
被它们的人为分界线分开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洋分布,它们又是什么呢?(PPT展示)
三、四大洋
同学习大洲一样,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大洋的名称(学生回答分别有哪四个大洋)
教师引导 我们知道四大洋的名称后,我们还应了解大洋的什么呢?(位置)教师追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直观的描述大洋的位置呢?(学生讨论回答)(相对位置)
教师讲解 我们要看某一大洋的位置,应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位置,例如(指示PPT北极地图)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
⑴大洋的位置
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点评正误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大西洋: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地中海东岸就是亚洲,地中海是属于大西洋的海)网络争论部分,用海和洋的关系先给学生讲解} 印度洋: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亚洲,北美洲,欧洲
教师启发 我们除了用相对位置描述各大洋的位置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大洋的位置呢?(方位描述)比如说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又如何描述呢?
教师启发 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监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刚才我用的主要纬线所穿过的大洲轮廓图中标注出各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呢?
⑵大洋的面积、水深关系
2太平洋:18000万km 平均水深:超过4000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
2印度洋:7500万km 平均水深:3897米
2大西洋:9300万km 平均深度:米,最大深度9218米
2北冰洋:1300万km 平均水深:约1200米
⑶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洋:(学生看图找出结果)
1、北极圈: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2、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出各大洲和大洋(如简单的三角形)
四、教师小结本次课的内容:
A、世界地表海陆分布情况: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PPT图)学生看图读: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名称、面积大小深浅次序。
C、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D、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及其作用
E、[南北回归线、赤道]在世界轮廓地图中的位置。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五、巩固练习: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另附)
六、总结性讲解
教师启发 今天的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知道了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等一些知识,希望他
们下来以后呢,要抽时间去复习一下,那第,今天我们所见的大洲和大洋它们的位置是不是由古至今都是这样的呢?或者说它们的位置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抽空预习后面一节《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知识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关键,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2.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3.存在的问题:知识量太多,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少,没考虑学法如许多问题应该有学生分组讨论,而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没进行分组讨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尝试更新学生的学法这方面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时,我就深有体会。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
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在备教材这一环节上,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第三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这次的新课改理论培训,更使我收获颇丰。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的由衷的掌声,我的心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地理课堂的春天。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地理》第四册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二节《中国的铁路》谈谈自己的体会。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地理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地理学习。
本学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原先我在讲第二节《中国的铁路》时,通常我是将课本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将全国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分成几大组,然后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回头看看,总觉得这本是一节极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这其中还有太多的遗憾。为次,我又仔细地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又上了一次,课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我将课文中的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变为四个研究性课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四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同学课间或中午来找我询问相关的问题,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去查阅,我也帮他们上网下载了一些资料。学生的兴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进行这次实验的信心。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的。虽然是第二次上这节课,但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于上次,每个探究小组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充分抓住“旅游”这个热门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组织一次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活动,交通工具是火车,我们怎样来选择旅游路线呢?请各小组的导游员来为我们导游。”在我简洁地导入新课之后,首先给学生大约10分种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然后让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导游员,创设一种旅游情景。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落落大方的导游员出场了。她用优美的语言将本组同学的发言有序地组织起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丰富,有许多的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导游员引领大家去观赏名胜,有时还用多媒体播放与之有关的风光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会了铁路干线的名称和起止点,创设课堂情景,在玩中学,掌握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也因势利导,发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原本上次授课时感觉较难处理的难点迎刃而解了。
第一组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组的斗志,他们的表现更为出色。第二组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有关铁路系统时间和车次的常识性的问题,而且有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及火车,象表演课本剧似的,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所学的知识更具有实际性,更贴近生活。比上次授课采用的让学生起来读一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组的导游员还带领同学们做了个“旅游竟猜”的'游戏,以引导大家思考并区别铁路干线。第四组的导游员还利用“五一”长假我来为你服务等课堂灵活的方式来参与。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国铁路干线图,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铁路线的位置,有的根据我的提示选择合理的铁路线等。
检测阶段我布置的题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而且让学生自己起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等。由于前一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检测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来他们自身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贵的。作为教师的我也从体现教师权威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与交流,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老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和创造者。
在这次地理课堂中,学生始终处在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讨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了自评和互评,我则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不断地努力,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下了课还意犹未尽,围着我问这问那,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这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两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第四篇】
一、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1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实现知识的纵向系统化和网络化。
2把握地理知识、地理要素的联系。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注意挖掘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间的横向联系和影响,如北美地形对天气和气侯的影响,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与资源、交通条件的关系等。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样,融会贯通会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3、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读图、绘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读图、识图、用图、绘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地理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地理位置不明确,张冠李戴,考试中失分现象严重。因此,要加强读图、绘图、识图训练。
二、联系实际,增强应用。
平时生活中应多动脑,勤思考,善于从地理的角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把握热点,开阔视野。
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也是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全球和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