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反思【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8722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反思【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八年级历史学期课后的教学反思【第一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中,根据教学内容,我找到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红色旅游。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模拟的情景:模拟一次红色旅游。在这个模拟的情景中,我带领学生踏上红色之旅,走访革命圣地,探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路,在这样的情景中带领学生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体感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参与教学非常积极,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基本都实现了,从反馈练习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艰难。总体来讲,这节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当然,在上完课回头看看,对照预想的设想仔细想想,我发现这节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

情景有喧宾夺主之嫌。

我将本单元的内容放在了一个模拟的情景——红色旅游之中,在情境中设置问题,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在介绍红色旅游和城市的时候,很多学生确实有过红色旅游的经历,也去过其中的一些城市,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同学们分享,特别是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更是给课堂添色不少。但由于学生讲的内容太多,学生的注意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这一点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设置情境的目的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历史知识放置在情境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起到辅助作用,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围绕重点知识展开教学。我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没有处理好这一点,给学生讲述自己的红色旅游经历和对城市的了解花的时间多了一些,造成了后面教学时间的紧张。调动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热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控制。

另外,在设置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力求设置与教学内容最为贴切的教学情境,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从而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第二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处处呈现新课程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属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实处?评价是否多维而全面呢?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真正与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相结合?

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确定新的评价目标

过去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客体,但现在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与“学”的状况才是评价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具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1、对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面做一个测定;2、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程度做一个判定;3、充分激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这样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纯书面的考试本身并不等同于评价,而仅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为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对老师“教学”的反馈性评价。

根据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尽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我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目标。总体而言,认知领域包括对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和原则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的基本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第三篇】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改进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二是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第四篇】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较多,随着课改的推进,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主动学习的风气,并且取得一些效果:

1、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自信心也逐渐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2、学生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时,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找同学进行探讨,班级形成了较浓的学习气氛。

3、在实施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的精神。

当然,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凯歌,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1、课堂驾驭上: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缺乏,有时上课较容易受学生情绪影响而打乱教学计划,比如学生“不愿动”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皮的学生上课捣乱时如何引导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时不能收放自如。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以期改善。

2、时间把握上。如果一节课采用的形式多样,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不足而耽误了这节课的预定内容,影响教学进度。这就有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重视哪一个呢?照新课标要求应重前者,但是该掌握的没掌握到也不行吧?

3、学生的参与面有限。学生在展示时往往希望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但班级有部分学生惧于走上讲台,因此课堂上活跃着的往往总是那么一部分人,部分学生参与不到其中。

“实践+反思=成长”,我们正在课程改革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268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