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汇集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1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1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1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1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二课时学习本文。第一课时:采用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1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嗜学
寓学习条件:艰难 劝
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第三篇】
姚友勇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1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认知和识记: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序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3. 筛选出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的手法。
4.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导入一: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导入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行文流畅,隽永凝练,宋濂告诉我们“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为什么几百年来宋濂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强大的说服力,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次走近宋濂。
(二)疏通文字:
1.注音与解释
嗜shì 逾越yú 加冠ɡuān 叩问kòu 叱咄chì 俟 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衾qīn 日再食sì 龟裂jūn 媵人yìnɡ 容臭 xiù 烨yè然 蕴袍敝衣yùn
廪稍lǐnshào 裘葛qíu 遗wèi 馁něi 谒yè 撰zhuǎn 贽zhì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的意思。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 走:跑。
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曾经。 趋:奔向。
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蕴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裘葛:指冬夏的衣服。 遗:给予,赠送。
馁:饥饿。 谒:拜见。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夷:平和。
2.难句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弗之怠。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三)简介序的特点及作者。
(1)本文是1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2)作者:宋濂(1310—1380)字景濂,号潜溪,一生勤奋好学,幼时家贫,长借人家藏书苦读。因勤学苦读和才学渊博为当时文坛推崇。朱元璋统一后,受聘南京辅佐他,并参与制定明初诸大典,是明朝开国元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地位相当于宰相。病死夔州。著作以散文为主。他与刘基、高启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学士文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辞官还乡后,赴京师朝见时写的。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 了解文章基本思路,明确表演点。
文本思路:
第一句话用“嗜学”奠定全文的基调。由此引出求书难;其次求师难;再次求学难。
求书难,写出了作者当年抄书、借书的艰难。求师难,表现了作者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由此可见宋濂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和他的勤奋学习、尊敬老师是分不开的。求学之苦,表明宋濂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到课文中提到的那种地步的。然后作者写自己饮食、衣着在学生中是十分寒酸的。可是由于作者生活目的明确:来了是为了学习的,不是比阔气。所以在同学们面前,他既不羡慕别人,也不惭愧,反而“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表达了作者幼年时期勤苦的学习情况
明确表演点。
1.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走送之。
2. 从乡先达:趋百里。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3. 从师:负箧曳屣。四肢僵劲。食无鲜肥滋味,穿则缊袍敝衣。心中有足乐者。
4. 环境:深山巨谷,穷冬烈风,雪深数尺。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同舍生烨然若神人。
(二)自由组合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 教师点拨,引导评出要旨和细节
1、课文用怎样的关键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嗜学、勤且艰)
2、 “嗜学、勤且艰”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①幼时求学: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成年后求师:
a、叩问之难,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c、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
“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此层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作者勤奋刻苦,热衷于读书的形象。
▲理清层次关系。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板书设计引导: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越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 分层次诵读。自由诵读。
(二)朗诵式背诵与计时背诵。
(三)结合示范组表演进行背诵并体验。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 把握要旨规律小结:抓首尾各一句。
(二) 细节与结构品味小结:时间顺序。首尾呼应。环境渲染。人物对比。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细致。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延伸阅读一: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在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阅读建议实践表明,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捷径,同学们,还是让我们以名人刻苦勤奋的人生经历为指南吧!以坚定的步伐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踏着勤奋刻苦的阶梯,去攀登成功的高峰!
延伸阅读二:
《晋书•车胤传》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当年,车胤就是以这种勤奋刻苦之学习精神,蛰伏在家乡的那座山形高耸,草木苍然,含烟带雨,滴翠淳青,郁郁葱葱的石墨山山上,克服种种困难,无灯以囊萤而明,读史习经;无墨以石而代,搏众之长。笑对清风,颂赋作诗,文武韬略,妙手乾坤。(《囊萤照读》)
阅读建议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若命运馈赠给我们的是一只柠檬,就让我们努力榨出更多的汁液来吧。
延伸阅读三:
课件展示其他“勤学故事”,说说受到的启示。
如《凿壁借光》、《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厉归真深山画虎》、《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柳公权戒骄成名》、《李晟练成神箭手》等。这些生动有趣、真实感人、激人奋进的小故事,都是勤奋学习的光辉典范。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检测一卷:
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嗜学( shì ) ②硕师( shuò ) ③媵人( yìnɡ )
④容臭( xiù ) ⑤廪稍( lǐn ) ⑥负箧( qiè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 ( 取得,这里指买到 ) 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 )
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④流辈甚称其贤 (同辈的人 )
3. 按原文填空。
其业有不精,_德有不成者_ _,__非天质之卑__ _,__则心不若余之今耳_ __,岂他人之过哉__?
能力提升
4.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 ②以中有足乐者 ③俯身倾耳以请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__介词,用___②_连词,作“因为”解__③_连词,相当于“而”_④_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_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开放探究
6.好的广告语耐人寻味,给人美感,使人难忘。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条广告语,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广告语: 喜欢理由:
示例:广告语: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理由:语带双关,将思维现象与产品名称融
为一体,使人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联想’对世界很重要”这个宣传主旨。
7.宋濂通过自己青年时期求学的艰辛刻苦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说明学有所
成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答案略)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检测二卷:
夯实基础
1.翻译: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等到了旅社,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2.什么是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蜀鸡与乌鸦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3.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文
今义( 花纹 ) 今义( 文化,文科,文章 )
②翁
古义( 鸟类头颈上的羽毛 ) 今义( 老者 )
③去
今义( 离开 ) 今义( 到……去 )
4.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同它一起飞上跳下。
5.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6.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私下的意思) ②辄默记(总是、常常 ) ③儿痴如此(入迷)
④恬若不见(安详的样子) ⑤曷不听其所为(同“何”)⑥依僧寺以居(同“而”,连词 )
7.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c )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自己穿着成人服装跟随在车后。
9.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