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语文七年级教案【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3197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语文七年级教案【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一语文教案【第一篇】

一、导入,创设情境,出示学习目标

1、1923年,23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准备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我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线的起点上。在太平洋的舟中,离家越远,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越强烈。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就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写下了这首思念母亲的《纸船》。(背诵)

2、师配乐背诵《纸船》

3、亲爱的小读者们,听完我的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如果提到爱与思念,板书)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首现代诗(板书),我想把我写作《纸船》这首诗的所思、所想、所念与小读者们共享。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感受,相信你我都会有所收获。(板书课题)

4、那我们先来一起订一个学习计划吧,我们学诗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提问2-3个学生后,出示教学目标

读:

品:

悟:(板书)

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在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感悟诗情,融入情境。好的诗歌犹如一壶好茶,需要我们认真品味。在品读的基础上,还能有所感悟,简单来说就是读、品、悟。

二、朗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先来读诗吧,自由朗读。

2、指名一学生读,学生评价

3、齐读,评价

评价要点:1、把握基调,表达思念的情感(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

2、语气强弱,语音的轻重(重音,节奏)

3、入情入境(随着诗情,进入诗境,每一个字都饱含感情)(板书要点)

4、大家读得韵味不够,我觉得是因为大家还没有体会我写作此诗的心情。留学之前,我生活在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里,有思想开明的做海军军官的父亲和对我疼爱有加的母亲,还有手足情深的弟弟,家里充满欢声笑语。而我现在却要离开熟悉的温暖的家,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在风雨飘摇的邮船上,更无法抑制对家的向往,对母亲的眷恋。我无处倾诉,只有把思念凝聚在这小小的纸船上。大家设想一下,我当时会是怎样的哀伤与孤独呀!

大家有没有相似经历的时候,你离开母亲,离开家,会是怎样一种滋味?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6、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学生读(可以挑选你喜欢的诗节来读)

7、学生配乐试背《纸船》

三、品析鉴赏

1、这一遍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有的同学已经把诗记在脑子里啦,我很欣慰。大家知道,我是一位世纪老人,一直活到九十九岁。一九九九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年,得知《纸船》将要被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我非常高兴,于是就给全国小读者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朗读、书写,体会其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4、能借鉴写法: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或友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简介鲁迅。

二、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1、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检查朗读情况。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后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1)、对于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弟弟的风筝一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当认识到当年的过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作者设想了几种补过的方法?后来补过了没有?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提示:在作者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样才是对的?)

明确:小时侯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 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浓浓的兄弟情,作者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永远无法补过,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侯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三、总结全文

四、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333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