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教学实验报告(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42959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实验报告(精选8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教学实验报告【第一篇】

作为国家首批课程改造执行区,年夜连市拓荒区自20xx年秋季承担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造执行义务,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尺度(执行稿)》(以下简称《课程尺度》),行使人平易近教育出书社的执行课本(以下简称“新课本”)进行执行。

一、新课本与《课程尺度》的顺应性

1.新课本较好地显示了《课程尺度》的脑子,相符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年夜旨;正视科学、手艺与社会的彼此联系;指导以科学探讨为主的多样化的进修体式格局;有利于评价的诊断、鼓舞勉励与成长功能。

2.新课本对照完整地反映和显示了《课程尺度》的各项要求。从根底理念出发,注重更改学生进修的积极性,激发并连结学生的进修快乐喜爱;注重内容的启蒙性和根柢根底性,拔取学生顺应现代生涯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化学常识、妙技和方式;注重从学生已有的履历出发,成立学生熟谙的情境,融合学科常识;为学生供给年夜量运动与探讨的过程,培育种植提拔学生科学的立场,获得科学的方式,提高终身进修的意识和手法;经过过程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成长的伟猛进献,熟悉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妙的未来将持续施展复杂浸染。

3.新课本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相符《课程尺度》的划定,笼盖《课程尺度》划定的内容,新课本设置的内容科学。正确,没有违反事实和真理的现象。拔取了年夜量切近学生生涯和社会成长的素材,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分歧”“金属硬度的对照”“碱对鸡爪的侵蚀”“纳米材料”“C60分子”“海底可燃冰”“外形记忆合金”“导电塑料”等内容。新课本既属意内容的提高前辈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涯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更改起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快乐喜爱。同时新课本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相符学生的脑子水平,降低不需要常识难度的根柢根底上,增添了研究型、开放型、实践型的问题,为每个学生尽概略供给自动进修、施展自身特点的机遇。在编排上注重显示学生的进修过程,显示科学方式的具体运用,属意对学生进修方式的指导,化学概念和概念注重直不雅观性、联系关系性和成长性。

二、新课本与教师、学生的顺应性

1.新课本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央”的传统系统,接纳“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体式格局,领受了学科中央和社会中央系统结构的优点,既注重学科常识的系统性,又属意从学生的生涯履历出发,使学生在进修过程中,既注重对生涯、情况现象的视察和履历,使学出发生对自然、社会的慎密亲密感,拉近学生生涯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概念的年夜白,形成学生最根底的化学视角。同时也促使教师在解说机关和处置责罚上发生改变,从近几年一贯强调的学科常识要联系学生生涯、联系社会现实,过渡到从学生的生涯履历出发,慢慢融合学科常识,在运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的履历。改变了以往过于属意书籍常识,过于属意常识教授,过于强调接管进修、物化记硬背,机械演习的。现象。

2.新课本将进修内容和进修过程连系起来,不只为学生供给了进修的内容,为教师提醒了解说的过程,同时尽心贪图了学生的进修过程和进修方式。课本中有与学生对话的阅读部门,有指导学生涯动的“执行”“运动与探讨”“谈判”“察看与研究”等部门,有撮要挚领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归纳部门。多种形式的运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进修体式格局,供给了对照合理和完整的进修过程。

3.新课本凸起了化学执行在化学进修中的主要浸染。执行内容不零丁另立,而是穿插在根底理论、根底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策画等内容之中,轻易学生的进修运动,有利于解说贪图,担保学生进修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恍惚演示执行与学生执行的界限,倡导学生多做执行。执行的呈现体式格局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执行”和“习题执行”。勉励学生贪图执行,降低垄断范例要求,激发学生的立异精神。

4.新课本属意科学探讨,尽心贪图了“运动与探讨”部门,上下册共设置32个“运动与探讨”,首若是以执行承载。所涉及的内容普遍,既属意内容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式的教育,又属意探讨的价钱,提高进修的有用性。同时探讨内容尽量相符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快乐喜爱。如“酸雨风险的模拟执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迎接,学生也从这些运动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教学实验报告【第二篇】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子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基于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想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作文教学。根据小学生喜欢活动,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活动,提出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开拓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探索活动与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活动作文指导的多元模式。

2、通过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愿意用自己的笔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实验措施和步骤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习作兴趣。

练习观: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

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

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减少束缚,宽松习作氛围。

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

(二)分阶段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 学习有关作文教学文章,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创造机会外出学习,并召开心得汇报会,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修养。

第二阶段 全面参与实践活动作文的探索,定期上教学研讨课,探索实践活动作文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体会交流活动。收集实践活动作文指导优秀案例。

第三阶段 重点研究探讨实践活动作文的优化指导策略。在大家尝试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围绕课题,集中集体智慧,设计活动作文方案,组织课题研讨周活动,让设计的活动的内容不断拓展,方案不断更新,习作指导效率不断提高。

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汇编实验教师的论文、案例集,学生实践活动作文习作选。

四、课题实施取得的成效

实践活动中作文的实践和研究进行近一年来,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中,在实践活动作文内容的拓展,指导方法的创新,课堂模式的构建等领域,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整合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 拓宽了实践活动中作文的内容空间

设计出符合实践活动作文特点的,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真切体验的活动方案,是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的前提。一年来,随着实践活动作文研究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也开展起来,积累了很多的实践活动作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竞赛活动类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斗志斗勇,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切的。这种竞赛有班队活动中开展的,如:一次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争创校园迪尼斯记录……有体育小型竞赛活动,如:一场足球赛、扳手腕、拔河、踢毽子、爬竿、百米决赛……

2、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玩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学生极大的说的积极性和写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往往简单易玩、参与面广,它是活动作文指导课的载体, 如:吹气球(羽毛)、逗笑、画鼻子、传话、组词成句、当模特……

3、生活体验类

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多的时间生活在学校,我就在他们的小记者中开展活动,他们有每天必须的内务整理,折被、洗衣等,教室、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家庭、小社会,利用特有的优势,我们开展了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例如:当小小设计师,饲养小动物,包饺子……利用节假日,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小鬼当家”一日体验活动、“我能行”体验活动……

4、情感体验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的整合研究过程中,我还设计出一系列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活动,体验“累”,体验“难”,体验“小心”……如:保护鸡蛋宝宝、走“七桥”……

5、学科联系类

大语文的教学观倡导学科间的融合,习作也不例外,劳动、美术课上的有趣又有审美意味的制作,溶制作和玩耍于一体,集智慧和创新于一身,正是习作的好材料。如:有趣的降落伞、树叶贴画、做张贺岁卡送给你……

(二)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整合的基本操作要领

1、 人人参与活动

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类活动。把所有学生引入活动,让所有学生投身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活动的馈赠。

2、 人人获得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作文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渲泄。同时也经历紧张、沮丧,尝试失败和苦恼,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活动乐于习作的内驱力。

3、人人表达自己

作文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描述活动的语言训练,使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起来,与发展学生语言表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抒发情感体验的作文真正是学生心底流淌的旋律。

3、 人人获得赞赏

同学们的1篇篇习作,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所以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笔,有各圈可点之处,或者是语言逗人,或者是描写生动传神,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在这个互相赞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和陶醉。

(三)丰富了教师习作指导的内涵

多年来的习作指导,教师们比较关注作文的技巧、章法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从教师的角度去指导遣词造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文研究中的指导,不仅仅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语言表达的指导,更有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作文素养的指导和熏陶。活动作文习作指导的立足点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

(四)建立了“动态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新模式

由于我们开始就站得高,用新课程的理念作先导,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用变化、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作文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纯作文技术操练,不再简单地传授作文知识。也不再是机械的“活动——指导——作文——讲评”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作文指导新形式。

1、 欣赏交流式

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跨越时间比较长,活动体验有长时间的经历,很复杂,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所以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体验后,课外完成习作,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活动过程,交流活动趣闻,交流活动体验,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例:

我在班里开展了“照顾蛋宝宝”的活动。要求学生每人照顾一个生鸡蛋,这鸡蛋必须每天24小时不离身,看谁能照顾好它,使蛋宝宝完好无损。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有的给它穿上厚实的餐巾纸外套,有的让它住在一小盒子里……结果有的在睡觉时压碎了,有的和同伴玩时疏忽挤碎了……有的欢喜`有的伤心`有的后悔……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学生的习作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获得喜悦。有的是活动失败后的喜悦,因为他递交了1篇好作文。

2、 活动指导交融式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课,不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这样的课,学生往往是开心尽兴地玩耍,勉强无奈地撅着嘴巴作文。迫于老师的压力才提笔习作。实验开始阶段,我也曾为此困惑。随着实验的深入,研究的加深,我们逐渐地找到了活动和习作的结合点,课堂的习作指导开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动之中。教师必须随着活动的进展,随机地进行生成性的习作指导。活动是为习作服务的`,它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练习有意的观察,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这样教师就能快速敏锐地捕捉到活动过程中习作指导的生发点,或者提问,或者抓住猛敲,成为在学生活动中的习作指导点。

记得一堂活动习作指导课《跟着沈晨走进昆虫世界》。沈晨是班里的一位昆虫爱好者,笔下画的昆虫惟妙惟肖。爱捉昆虫,收集昆虫标本,是人人皆知的昆虫迷。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上了一堂成功的活动作文课。

其中课堂上有两个活动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请沈晨上来摆个螳螂的姿势。他摆得酷似螳螂。同学们都笑起来。老师漫不经心地说,摆得像极了,谁来说说他怎么做的?学生立刻注意力集中到沈晨的手的动作,脚的姿势,面部的神情。

第二板块是:展示完沈晨制作的昆虫标本,让同学开眼界后,又介绍了沈晨曦画的一副昆虫画,上面画了很多的小昆虫。教师提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答。教师追问:哪一只特栩栩如生?为什么?学生立即注意起某只昆虫的眼睛、触角和薄如蝉羽的翅膀来。

3、 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某一任务的动力驱动下完成的习作指导训练形式。这种习作指导形式,学生的体验并非是在作文,而是为完成某种任务,作文已经演化为一种实际需要,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写作过程是认真的,富有使命感的。所以这种习作指导,教师是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出现,用需要的方式提出作文要求的。

例如:结合学校春季为每位学生订做校服之际设计的习作指导《设计校服》就是这种课型。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每天穿的校服的优点和缺点,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穿校服的体验,然后教师以受后勤部陈主任委托的身份,向学生征求改进新校服的设计意图,目的想让即将订做的新校服能更受同学们的喜欢。在这样的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劲头很足。纷纷用文字,用绘画,文字绘画并用等丰富的形式,向陈老师提起建议。很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4、 系列习作式

习作作为一种练习表达的形式,它可以不拘一格,我们不再只把完成1篇完整的记叙文当作一种作文训练,一个片断也是,低年级的写一两句话也是。活动系列式,以活动为载体,更侧重应用文的训练。

例如:在开展秋游生态公园之前。让学生先拟定一份喜讯,告诉同学们这个好消息。再让学生写一个通知,告诉大家有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当时正值第一次寒潮来临,所以还要提醒大家的注意点。参观活动结束后,完成1篇参观记。

(五)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活动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期待。学生对活动有一种期待,也是对作文有一种期待。活动作文的实践研究,为我校的作文教学引入了一泓活水,丰富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作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六)学生作文充满了鲜活的灵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不仅让学生有“米”可以“炊”,而且能把“米”巧“炊”。因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鲜活的,是独具个性的,是极富变化的,写作是倾注真情的,所以学生的作文更是充满灵性的,这是让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最感欣喜的。教师在活动设计、活动进程、指导习作、习作评改等诸多过程中着力点都围绕这次活动作文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评改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凡是能表达学生独特体验的段落、句子、词语都是肯定的文章的亮点,教师加以大大夸奖和渲染。因为这正是文章具有“灵”之气的妙点。因此,学生在这儿获得了成功,他会在下一次的习作中关注自己独特体验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同一次活动,而习作结果却是那样的各具特点,百花齐放。这一切可从我们选编的学生活动作文习作选中可窥一斑。

(七)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课题的研究开展,以及我为此撰写的论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而带动了教学的全面改观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老师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老师们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作文能力的获得。改变了作文教学日趋僵化的局面,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使老师们尝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甜头,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无穷魅力。

五、分析和讨论

目前教材上安排的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和写作要求,分析写作技巧。)当学生欣喜于活动作文带来的愉悦后,在我们完成教材上的奉命而作时,怨声不绝于耳,都说这个不好写,没意思。如何能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更好地完成教材上习作训练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作文对教师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也真有无“米”可下的感觉,更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一个创新的脑袋,才能真正拓展活动作文的空间,开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适应活动作文对教师的要求?

最初,我们制订实验方案时,曾经想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序列。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形成各个年段活动作文训练系列,成为我们双语学校的校本习作训练教材?如何让大批量的孩子走进社会 走进活动现场 感受活动的乐趣 从而爱上写作呢?

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

教学实验报告【第三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教学实验报告【第四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或学生机械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动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验教学与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又是密不可分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实验报告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探究结果等,而且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等方面大有用处。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知道实验是怎么做的,但叫他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他却写不出正确的假设、过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小水珠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时出现了假设和结论表述不完整、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设中同时改变几个因素、在实验现象后面写结论以及实验报告写的不完整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在针对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讨论交流时,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

科学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科学信息的一种通用语言。学生用口语表达与交流时,老师发现不了的'错误在实验报告单上发现了。例如: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李程远同学说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小车自身的“重力”大小有关时,一部分学生听成了“动力”,引起同学们的不解。还有在填写实验报告单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等等。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能使学生的科学思想表达更规范、正确和严谨,真正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及其表达形式,逐渐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的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通过对假设、实验设计等的编写,使实验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得以预演,可以明显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学生把假设、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都确定并填写好,实验操作时就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填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使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在头脑中得以重现,不足之处得以显现。因此,填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对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的讨论交流,学生能能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弥补,把假设和结论写完整,假设中只改变一个因素,把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写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科学世界是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的神奇世界,学生非常向往,乐意探究。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缺乏这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没有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所以学生学习科学感到很深奥、难理解,导致兴趣缺失。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的环境,每一个教学实验都要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当你走进课堂,哪怕手里只拿了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学生就会激动不已、充满期盼;如果说要去实验室上实验课,学生总是欢呼雀跃。由此可见,学生多么想上实验课,多么想动手操作,上实验课简直成了一种奢望,而实验教学恰恰是一种常态,科学教师应该坚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实验室、教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环境,充足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物质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描述自然、认知自然。当把这一切让学生在最后以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写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而变得兴趣盎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是学好科学的基础。总之,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升华,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教师应重视实验报告单的各项功能在实验教学中的充分发挥,利用实验报告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教学实验报告【第五篇】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节课的专业教学,教学对象为中学生,教学内容自选,学习内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以Authorware或Flash为开发平台。课件有片头和片尾,片头展示教学主题、片尾呈现作者信息等内容,用flash等相关软件实现动画。

3、课件主控界面:以按钮或热区或下拉式菜单实现,有随时可开关的背景音乐(按钮或菜单都可以),有自定义类型的退出按钮。

4、教学内容:呈现课件的具体教学内容、过程和环节。要有页面导航系统、AW的3种以上交互技术、2种以上动画技术。用户能够很方便地操作你所设计出来的课件。

5、课件整体评价:设计美观、实用,运行稳定、信息量要充分,知识介绍准确;多媒体素材使用尽可能要全面。

二、课件的整体设计思想

首先,我先用了一个移动片头告诉同学们我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并告诉他们我的个人信息。接着,我用一张大自然的图片引入新课,并引起他们的思考(热对象)。让他们讨论后,才告诉他们答案(热区域)。揭晓谜底之后,我会让他们看一组探究性实验(插入视频)。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图,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超文本链接)!接着,我会就实验里的相关问题对学生们提问,让他们主动去思考!等到讨论出结果后,再告诉学生们答案,并作出总结(按钮交互)。然后,我让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探究相同目的的实验!做实验不仅有助于勾起同学们的兴趣,上课会更认真;而且,还有助于让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记忆得更加深刻。接着,根据实验结果,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我会做出一些实验建议!然后,我们就这个实验区探讨,交流(超文本链接)!最后,我会让学生们做几道课后习题(按钮交互)以巩固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片尾用了和片头一样的手法(移动)!

三、实验步骤

1.课件片头:采用Authorware的动画形式,加上特效,展现课程主题,并注明作者信息。

2.课件内容:主要采用“超文本链接”、“热对象”、“热区域”、“按钮”来控制整个课件。

第一,通过片头介绍课件内容。用“热对象”的`交互方式,用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熟练使用函数Goto(iconID@""),使课件进行的更流畅。

第二,用“热对象 ”、“热区域”、“按钮“引出一些跟空气成分、实验有关的内容。

第三,在回答完课后习题后,假如学生回答得好,我会点击“掌声”的按钮,鼓励鼓励他们!

第四,课件的图片选择性的用上了特效,使课件效果更加好同时也用了等待,擦除使动画更完美的进行。

教学实验报告【第六篇】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中聋生常表现出被动、进程缓慢、学不致用、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聋校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耳聋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缺陷补偿,我开展了“聋校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的课题研究活动。

此次实验的目的,希望通过有针对性地实验研究,探索出适合聋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聋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便形成理论,指导今后的实践工作。

二、理论假设

通过语文课教学的悉心培养,使耳聋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好学、乐学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普遍提高,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够阅读书籍报刊增长知识,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三、实验设计

实验目标

通过此项实验,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耳聋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加快耳聋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的进程。通过实验,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被式的选择和组织形式

样本:以本校__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

组织形式: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自变量及其控制措施

自变量

(1)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通过句、节、段训练培养学生语言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通过听(看)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4)注重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由读感悟的能力。

(5)加强背诵指导,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6)加强与人交流思想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控制措施

(1)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看图学词学句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上,我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提高耳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发挥视觉优势,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字词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利用字典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

(2)通过听(看)话,说话训练让耳聋学生在语言实践练习中提高口语表达力。通过研究,我总结出了三种有效途径:(一)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做好学生基本词汇的听说读写训练

教学实验报告【第七篇】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训练点),同样水平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效果往往大不一样。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是教的主导性。如何恰当地运用教的主导功能,选择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科学、和谐、有效,始终是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作法:

一、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听说读写四项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的广博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而听说读写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实用的几项。

培养“听”的能力。

语文课本中各篇文章的难易程度不同,针对这个差别,讲述时也应有所表现——或详或略。对于较简单的篇目,可以不提前组织学生预习,上课后教师读课文,让学生听,之后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问题时注意难度的层次性,不可太过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能过分深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难简适度,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提问时可以采取分组记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竞争心理。在实施此办法时应注意根据班级学生情况不同而确定朗读的速度和小节的长度,不能急于求成,要读得循序渐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被激发起来,注意力集中了,所得的效率也明显地提高了。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的能力。

培养“说”的能力。

说话,每个健全的人都会。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说”把自己的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提高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说的好习惯,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校正其发音及用词,力求准确。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先明确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组织发言的方式。如课文中某一段内容不是太艰深,教师在适当的引导之后,即可放手将这一段交给学生,让学生几人一组讨论,讲述重点后,责成一人发言,准备时间在1-3分钟为宜。这样学生们就要根据教师引导的内容考虑本段文字的重点,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在发言时力求流畅、自如,中心突出。

这种方式最直接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说话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培养“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除了在一些阅读题的练习和讲解过程中讲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感的文章,自己设计一些题目,当堂阅读并提问考查,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由于文章具有时代感,与现实联系紧密,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课文学习进度编选。我们曾在第二册散文单元后加入余秋雨的散文《阳关雪》作为阅读习题,学生们通过这个练习更深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对文人作品的影响,许多同学在课后又自己阅读了余秋雨的其他文章,并在后来的周记中写下了很有深度的评论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的另一方法是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以安排题目,也可放手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写读书笔记,教师通过评语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加深认识。这样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的能力包括写字和写作文,这两项的操作方法较多,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

二、扩大知识含量,补充必要信息。

每1篇课文的知识含量都是极其丰富的,只要你去发掘。举个例子,在学习第四册小说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们需要对出场的人物进行必要的介绍和分析,除了结合课文中的对话和动作之外,我们可以拿出《红楼梦》原著中每个人物的诗词作为依据,通过其中的意象透视人物性格和命运。如林黛玉的性格命运可以通过她的'词句知晓,知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圆,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想逼”的场所,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清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听到她对菊花的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似乎窥见她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而且是茫茫尘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到这里,我们再回头去理解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以及与宝玉见面时两人之间那“熟悉”的感觉,就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

另外,补充信息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习题中。在学习第一册课本中文言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律和谐及辞藻华丽等特点,补充一些对偶修辞的知识,并在之后的练习中扩充一些对偶练习,选择练习题时应注意选取一些有典故的古人名联,并结合有关故事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当时我们选择了四幅题园林的对联,打乱顺序,让学生组合:

1、水清石出鱼可数

2、竹带半天风雨声

3、竹里登楼人不见

4、桃花含露柳含烟

5、阑干摇红人摇绿

6、花间觅路鸟先知

7、石含太古水云气

8、闲看秋水心无事

9、竹密花深鸟自鸣

答案:1-97-25-43-6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看来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充满趣味,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植根于学生们的头脑中了。

三、结合课本剧的编排和演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说单元和戏剧单元的课文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现实有很大距离,学生不易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学习这两种文体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在编剧本之前,应有一课时的时间,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并给出一些有指导性的介绍材料,然后,让学生自行编剧和组织演出。演出可以随堂进行,也可以在学年范围内进行课本剧演出比赛。

在高一两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十分熟悉课本剧的编演方法,他们还自己推选对课文了解较深的同学担任艺术指导、舞台监督、导演,甚至还有灯光、道具。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形式,“演员们”利用课间讨论作品,或请教老师和家长,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演出水平也越来越高。在高二下学期学校的艺术节上,就有两部课本剧在艺术节上演出,博得一致好评。

四、充分利用单元知识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元知识训练一直被学生看作枯燥无味的东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其实,单元知识训练是一个单元的总结,许多知识点浓缩于简短的文字中,把握了单元知识训练,就把握了整个单元。

学习单元知识不可以照本宣科,应注意启发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来解读单元知识。

学习第五册诗歌单元知识和训练时,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安排课前预习,明确教学目的——学习阅读方法与技巧,尤其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安排学生们以“桌”为单位,每一“桌”对应一段,一人朗读,一人解说,在解释文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填充必要信息,适当举例,举例应包括课内课外两方面。

经过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每一桌的同学都讲述得非常精彩。有一位同学在讲述诗歌两大传统时,先概括全段主旨,后举例说明,列举了李白、杜甫两大诗人的一些名著,其中包括《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内学过的诗歌,也包括学生们不熟悉的名篇《行路难》、《春望》等。这样的讲述贴近学生们的实际,开阔了学生们视野,每一桌的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都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出对他们的感谢和赞许。在每桌同学讲述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加以点评或引导。

整个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准确和全面,单元知识训练真正使学生获得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灵活地把握课堂,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中。对于一些值得扩展或深究的问题,遇到学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与其教师直接讲解,不如发动学生进行小型辩论。当堂分组,3-5分钟的准备后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参赛同学及其他作“评委”的同学都会随着辩论的深入而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正确的认识也就慢慢形成了。辩论中教师应该注意随时调整辩论的方向和深度,以免出现跑题现象。

这样,问题解决了。同时,同学们也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习题课的课堂是容易沉闷的,不少同学对习题没兴趣,这个兴趣需要教师加进去。现在的习题重在考查学生驾驭的语言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把习题与实际相联系,增强时代感。如诗歌鉴赏题令不少同学头疼,教师在讲述时,可以把这古老的文学样式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对照,讲述古代诗词中体现的含蓄美,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歌词中一些仿古的继承性句子,指出古典诗歌中的美好意象对后世作品的影响及文学作品的继承性。如现代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中引用了元好问的原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传灯》一歌中又挪用了刘禹锡“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句子,而《涛声依旧》中则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和一些词句……

这些与学生们生活切近的引导语言会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渴望。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这几点方法,希望能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素质尽一份微薄之力,并将在今后以之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求做得更好。

教学实验报告【第八篇】

教材简介

《血染的实验报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1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实验,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赞颂了施密特博士为了科学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以读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这真是: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84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