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故事【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马克·吐温的故事【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马克吐温的故事【第一篇】
摘要《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成名之作。小说形象地勾勒出当时正在开发的美国西部地区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幽默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从情节、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对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加以分析和阐释,以便了解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所在。
关键词:马克・吐温 幽默 讽刺 寓意构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写作风格多以幽默和讽刺见长。《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马克・吐温根据从酒店听来的笑话改编而成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小说通过一位喋喋不休老人的叙事口吻,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美国西部古老的矿区安吉尔小镇的故事。整个故事熔幽默与讽刺一体,赋予了故事本身深刻的艺术内蕴。
一 故事饱含的幽默与讽刺特质
乍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绝对令人笑声不断,真可谓通体每个细胞都充溢着乐趣。但正如马克・吐温在自传中爆料的那样,“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在作品中,“我老是训诫人家”,“除了开开玩笑外,真正的价值是严肃,是对社会弊端的无情的指控”。可见,马克・吐温的作品往往含有严肃的创作目的,与其说是幽默,倒不如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这样的作品将幽默与讽刺融合在一起,使幽默在讽刺中得到发展,讽刺在幽默中得到升华,其中不乏流露出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剖析。
小说的主人公叫吉姆・斯迈利,此人嗜赌如命。为和他人打赌,他花费3个月时间,特地训练了一只跳蛙,逢人便押赌比赛,且常常每赌必赢。一天,他遇到一位陌生人。像往常一样,斯迈利又执意要打赌比赛。陌生人说他没有青蛙,叫斯迈利去池塘给他抓一只,结果就在斯迈利找比赛用的另一只青蛙时,陌生人偷偷向跳蛙嘴里灌了一把铁砂。铁粒下肚,青蛙虽试图跳起来,但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斯迈利输掉了比赛和四十美元赌资。这位 “赌圣”级人物连同他最引以为荣的卡县“名蛙”就这样栽到了一位看似老实的外乡人手里,结局出人意料。
小说幽默加讽刺的笔调首先体现在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上。小说由“赛马”、“斗狗”和“跳蛙”三则故事组成。三个故事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紧密相关。作者先讲述了赛马和斗狗的故事,告诉我们斯迈利战无不胜,并以此为后续之高潮“跳蛙故事”做铺垫,意在揭示斯迈利苦心经营后,对跳蛙赛事的稳操胜券。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出乎人们意料,斯迈利遇到了外乡汉,获胜信心十足,并主动替人家抓青蛙,结果被人家做手脚,最终没能敌过外乡人的“卑鄙伎俩”。层层铺垫之后,结尾却突然来个大转折,故事情节荒诞、曲折、扣人心弦,深深吸引着读者。情节的发展,造成这样一种效果: 随着铺垫层层加高,读者大脑中相关意识的激活度愈来愈高,期望值越来越大,但随着话题突转,读者的期望值落空,由大关联变为小关联甚至是无关联。这样,“幽默情趣便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跌宕起伏的动态美”,突显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让读者认识到滑稽可笑背后蕴涵的辛酸悲凉。
其次,作者对主人公斯迈利的描写也富于幽默和讥讽感。小说中的斯迈利总能制造出喜闻乐见的意趣。他随时随地做好跟人打赌的准备,生活中的东西样样都会成为他的物件。
“别人乐意怎么赌,他就怎么赌,只要能和人家打成赌,他就心满意足!他老是一心一意找机会,不管一桩什么事情,只要有人提起,那家伙就要和人家打赌――要是有人斗狗,他也要赌;有人斗猫,他也要赌;人斗鸡――唔,哪怕是有两只鸟落在篱笆上,他也要和你赌一赌哪只先飞;他哪怕是看见一只屎壳螂在往什么地方走,他也要和你赌一赌它走多大工夫才能到它要去的方,要是你答应和他打赌,他就是跟着那只屎壳螂一直到墨西哥去,也要弄清楚它究竟到什么地方,以及在路上走多久。”
寥寥数笔,马克・吐温就将斯迈利这个无所事事、嗜赌成癖的赌棍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这样的人在场,就不愁没有笑料,于是人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期待爆笑的悬念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描写不仅使得整个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还增加了小说的幽默和讽刺意味,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小说中另一值得人们关注的亮点恐怕要数马克・吐温对赌具的刻画了。在小说中,斯迈利什么都敢赌,如公猫、小雄鸡、鸟、黄牛、母马、狗、跳蛙等,无一不是他的赌具。而作者重点刻画的是母马、狗和跳蛙这三种动物。从外表来看,三种动物都不尽人意。母马跑得很慢,绰号“15分钟的老爷马”;小狗名叫安德鲁・杰克逊,总表现出一副贼溜溜的样子,“光等着找机会偷东西吃”;名谓丹尼尔・韦伯斯特的跳蛙,翻起跟头来就“像一块炸面卷似的”;另外,动物们的表现也很出彩。母马总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整天抽了魂似的无精打采。以至于比赛中,人们会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每次“等快到了比赛终点,它就上了劲头,简直是拼了老命,……大步往上撵,”结果总是“恰好赶过人家一个脖子那么点儿远,刚刚叫你能够算得清楚”。在描写斗狗时,马克・吐温也不失幽默,小狗安德鲁・杰克逊在比赛中不咬别处,专咬其它狗的后腿。可在后来的比赛中它偏偏遇到一只让“圆锯给锯掉”后腿的狗,这样它就失去了看家本领,以至于输了比赛。在对动物们的描述中,马克・吐温体现幽默情调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将动物心理的拟人化和夸张手法。例如,写斗狗比赛时,小狗安德鲁・杰克逊咬上了一只没有后腿的狗,扑了空,它立马意识到上了当,“好像是吃了一惊,……它朝斯迈利望了一眼,好像说它伤心透了,觉得这都是他的错,不该弄一条没有后腿的狗让它去斗”。这些传神入化的心理描写,把人世间的怨恨交加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让人捧腹不止。
二 幽默与讽刺背后的寓意构建
James Paul Gee认为,语言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另一个是作为文化、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中人类关系的基础。这两个功能相互联系。因此,语篇分析有必要研究人们如何在具体社会情境中使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活动。表面来看,马克・土温行文轻松幽默,调侃不断。然而,如他所言:“幽默是真理的轻松面。”幽默不是“正面的说理”,而是“侧面的笑谈”。幽默使人在哈哈一笑之时,参透、了解人生的哲理。乍看,小说故事讲述人西蒙描述的这些事情的确很滑稽,然而联系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以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不难发现小说故事本身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寓意。
在西蒙对《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这个故事的讲述中,马克・吐温处理问题的焦点落在母马、跳蛙与小狗身上。关于它们的故事个个笑料不断,讽刺意味浓厚。
让我们先拿作者关于斯迈利的赌具之一 ――母马为例来说吧。且不说这头母马获得 “15分钟的老爷马”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绰号。更何况还是一头有“气喘病,或害瘟热病,要不就害肺痨或是这一类的毛病”的“病老头”,依常规而言,人们完全不会使用这样一匹非健康的老爷马来下赌注,因为体格强壮,精力充沛的马匹会是选手们获胜比赛的保障。因此,每次参赛时,其它参赛选手都很瞧不起它,自然也甚少向它投来关注的目光。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关键时刻,这匹母马总能显示出超凡的能耐,尽管它展示出不雅的姿态,结果却总是恰好超过其它选手一个脖颈那么远,差强人意地成为终级赢家。马克・吐温笔下这些“不可思议事件”显得滑稽怪诞。但是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反常现象,母马的表现是对它们极大的嘲讽。
马克・吐温对小斗狗安德鲁・杰克逊表现的描述也很另类。安德鲁・杰克逊是一只聪明的小狗。虽然显出“古怪的神气,光等着找机会偷吃东西”,而且“老装出没有什么不满意的样子,好像是情愿受欺负”,一旦大家在对方下狠赌注,它就使出力气死咬住对方的后腿不放。不幸的是,后来在比赛中碰见一只没有后腿的狗,它那仅有的本领也就丧失殆尽,最后伤心欲绝地战死在疆场。马克・吐温关于安德鲁・杰克逊这种欲擒故纵的含沙射影,集嬉笑怒骂于一体,体现出作家过人的幽默睿智。
如果说对母马的嘲讽是对现实生活中非常理现象的讥笑,那么发生在斯迈利经历中与宠物青蛙相联系的趣事却是对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弊端的无情指控。对斯迈利而言,关于这只宠物青蛙的故事算是他赌徒生涯中最令人伤心欲绝的事情了,他压根没想到自己会栽到一个看似老实的外乡人手中,更不用说败在自己精心调教3个月的无敌宠物蛙身上,况且是在同一只来自野生沼泽地的普通青蛙之间的较量。在斯迈利看来,这只宠物蛙简直就是一个天才,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和骄傲,是卡县无人能敌的盖世英雄。在这场看似无敌的较量中,勾心斗角的阴谋占据了上风。陌生人通过施行向青蛙肚子灌铅的诡计彻底改变了战局。这里,两只青蛙之间的较量恰似两个为获得额外钱财的世俗人之间的利益角逐。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最初发表在1865年,联想小说创作的年代背景及小说发生的地点――美国加州矿区小镇,我们不由得会联想到当时加里福尼亚的淘金热。在充满着淘金热的19世纪后半期,财富的多寡是能否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标准。垄断企业、资本家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金钱成为在人们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手段,这样的社会风尚使美国的资产阶级在攫取财富时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疯狂。来自四面八方的掘金者相聚同一个地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黄金和财富最大限度地占有。在获取钱财,追求最大利润时,人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出卖道德标准,歪曲价值理念。因此,在滑稽可笑的情节掩护下,小说中外乡人采取不道德方式,通过灌铅取胜获得钱财的手段就如同采矿者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勾心斗角的生动再现。小说揭露了美国西部淘金时代人与人之间互相欺骗、追逐金钱、尔虞我诈的丑态和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本质。
James Paul Gee认为,话语具有政治性。在小说中,斗狗和跳蛙的名字分别叫安德鲁・杰克逊和丹尼尔・韦伯斯特,而这俩名字恰好是当时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头面人物的名字。马克・吐温借用斗狗与跳蛙的形象来比喻上层统治者的愚昧与无能,这样的寓意诙谐生动而又不失深刻。也正是这样,在这篇只有四千多字的小说里,幽默与讽刺艺术的融合达到空前的高度。
幽默里含有讽刺,讽刺中蕴含幽默,透过作品本身那些令人捧腹的情节和滑稽热闹的场面,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剖析。美国文学评论家伯纳特・德沃托对马克・吐温的作品作出研究后,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发现他(指马克・吐温)那个时代的弊端很少不被他嘲弄过、讽刺过、讥笑过。政府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包括贿赂、腐败、收买、把人民的正义当儿戏等等,他全评论过。有人说他向社会上的庞然大物投降,然而抨击那个腐败的美国的批评用语“镀金时代”,正是他想出来的。在他创作的宽阔范围之内,社会的烂疮疤他没有一个不揭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许汝祉译:《马克・吐温传》,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2] 刘爱萍: 《“突转”与幽默的美感――评〈卡拉维拉斯县的著名跳蛙〉》,《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24卷 第1期。
[3] 龙毛忠、颜静兰、王慧:《英美文学精华导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James Paul Gee,杨信彰译:《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5] 吴惠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 汪汉利:《跳蛙不跳纽约大笑――〈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叙事分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马克吐温的故事【第二篇】
在20
>> 女儿眼中真实的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教女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的故事 宽容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悲怆的幽默 马克•吐温的美式幽默 马克。吐温的184封情书 马克·吐温的精妙口才 马克・吐温笔下的印度 马克・吐温的幽默 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幽默的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笔下的欧洲 马克・吐温的故事 马克・吐温的计谋 小马克?吐温的“计谋” 马克・吐温的幽默趣事 马克・吐温的悔过 马克・吐温的缪斯女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女儿眼中真实的马克·吐温 女儿眼中真实的马克·吐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童年时代的苏西
在2015年10月才出齐的全本《马克・吐温自传》(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Volume 1~3, 2010―2015,三卷本)中,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大师马克・吐温将引用、参考、暗示、模仿、重写等多种互文性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大量引用书信、日记、传记等文学作品,与其口述自传形成多元对话,极大地扩展了自传的叙事空间与内涵。其中一个重要互文作品,是他早逝的大女儿苏西(1872―1896)13岁时为他所作的传记,即《苏西的传记》,马克・吐温对其进行增加、深化与改写,与阴阳相隔的爱女隔空对话,令人或黯然神伤,或忍俊不禁,或陷入深思。
知父莫若女,在《苏西的传记》中,13岁的苏西抱着高度写实的态度,描摹了一个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父亲形象,直接启发、影响了马克・吐温对自己传主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苏西眼里,父亲个性突出,优缺点一样鲜明,这也正是马克・吐温认可的自己的个性特点。
父亲童心未泯,玩性十足,鬼点子层出不穷。他小时候调皮捣蛋,总是逃学,为逃学竟随时准备装死,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如出一辙。父亲最喜欢的游戏是台球,整晚打台球是他休息与放松的良方。父亲也玩其他游戏,比如被女儿克拉拉引诱,很快对单人纸牌游戏着迷,引得母亲和小妹琴也开始上瘾,一家竟出现四个纸牌迷,其乐融融,妙趣横生。父亲特别喜欢动物,尤其是猫。为与自己的灰色头发和灰色眼睛相搭配,父亲喜欢穿灰色衣服,将灰色小猫“懒鬼”架在肩膀上,懒鬼看着他的灰色头发和灰色衣服,很快就犯困,一副绝妙的人猫图。父亲喜欢给自家的猫取各种稀奇古怪而又趣味十足的名字,如撒旦、懒鬼、瘟疫、饥荒、罪恶等,别出心裁。有年夏天在乡下避暑,父亲甚至从村妇家租了三只猫玩,它们给全家带来无穷的乐趣。 马克・吐温
在苏西看来,父亲幽默风趣,是“最可爱的人”,但他不只是个幽默大师,更是个善于推理的哲学家。他很会讲笑话,喜欢好玩的事,喜欢大笑,但他不只会搞笑,他其实是个哲学家,喜欢推理。他既幽默又严肃,脑子中思考的严肃事情远比幽默要多得多。他更喜欢严肃书籍,对严肃话题更感兴趣,在家人面前所谈论的题目,九成都是严肃话题,只是偶尔幽默一下。苏西对父亲的多面描写,有力地否定了当时外界疯传的马克・吐温单面幽默大师的形象,使其形象更饱满、更可信。在苏西眼中,父亲是个大作家,还是个不错的演员,而母亲与苏西三姐妹都是父亲的忠实读者、编辑、批评家与演员。每次母亲编辑父亲的手稿时,三姐妹都紧张地看着母亲手中的笔,生怕母亲把她们喜欢的段落删掉。一家人朗诵父亲作品的场景,温馨感人。在母亲的设计下,苏西与孩子们一起,排演父亲的作品《王子与乞丐》的情景更是频繁出现。第二次演出时,马克・吐温特意为自己加了个角色,父女俩一起排练、演出,给苏西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们又在家将这出戏演了几次,每次演出都有多达84个观众,那是马克・吐温家所能容纳的上限,大家都很开心。苏西与母亲一样,认为父亲最好的谋生手段是写作,因此当苏西听父亲说想放弃写作时,她与母亲非常担心,幸好马克・吐温只是说说而已。
《王子与乞丐》之所以被频频提起,是因为在苏西看来,它是父亲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它不仅体现了父亲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同情心,而且观点非常可爱、引人入胜,文字也简直完美。她认为书中充满动人的情节,而最动人的一幕是骑着高头大马的乞丐突遇母亲的场景,其精彩感人,描写非常到位。乞丐将王位还给王子的情节妙趣横生,幽默感十足,而幽默是父亲的一贯风格。这些评论虽然稚嫩,却也中肯到位,一个13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见地,的确不凡。
在苏西看来,父亲是个美男子。他有着漂亮的灰色头发,好看的高鼻梁,善良的蓝眼睛,留着一小撮胡须。他的头型和侧脸都非常漂亮,身材也很好,肤色白皙。总之除牙齿不够突出以外,父亲长得完美无缺。马克・吐温借苏西对他外貌的真实描写,抨击那些人云亦云的评论家对他形象的歪曲,可谓有理有据。
父亲也有很多弱点与缺点。他有作家复杂的大脑,却理解不了一些最简单的日常事务,活脱脱一个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为马克・吐温家带去许多困扰的防盗警报器终于修好,但实验后父亲却觉得正相反,因此万分沮丧,无论母亲怎么解释,父亲就是觉得不可思议,并且越来越不耐烦。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亲不只脾气不好,而且说话难听,甚至讲粗话,有时非常心不在焉。他思考时喜欢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这习惯甚至被客人误解,以为他不喜欢访客。他烟瘾很重,几乎抽个不停。他不喜欢去教堂,原因是不喜欢听人唠叨,而他自己自言自语几个小时都不嫌烦。父亲一点儿都不谦虚,从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欣赏与迷恋,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让孩子们有时候都替他难为情(其实他有时根本没意识到读的是自己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对自己的这些弱点与缺点,马克・吐温毫不否认,甚至在女儿作品的提示下举了更多形象具体的例子,突出传主的个性特质。
作家、哲学家、演讲家、好父亲,甚至还是个好演员,幽默风趣,才华出众,小毛病也不少,这就是苏西在传记中勾勒的父亲形象,比马克・吐温在公众心目中单一的幽默大师形象更全面、更真实、更不偏不倚。除了父亲,苏西也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很多与父亲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包括母亲、两个妹妹和许多亲朋好友,诸多趣闻轶事。它们为马克・吐温的口述自传提供了无尽的线索与灵感。
但《马克・吐温自传》将苏西定格在了17岁前,再就是她24岁去世前后马克・吐温夫妇的悲痛之情,对她中间的7年生活讳莫如深。不过有资料显示,长大后的苏西对父亲的看法悄悄发生了变化,少女情怀中的偶像父亲形象似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父亲的名声给她带来的诸多烦恼与难堪。她觉得父亲应该以一个严肃作家的身份示人,而不仅仅是个搞笑的幽默家,而她13岁就知道父亲不仅仅是个幽默大师。1890年,苏西开始在布尔茅尔学院学习,却不知何故,一学期后就离开了这所著名大学。其间她极力反对父亲去布尔茅尔学院讲《金色手臂》,因为在她看来,这个故事对她世故的同学们来说过于幼稚,马克・吐温答应了,但还是讲了这个著名的鬼故事,难堪之极的苏西哭着跑出报告大厅。她的辍学也许与父亲的演讲不无关联。后来苏西随家人到欧洲学习,类似的烦恼常常使她无所适从。枯燥的夜晚,喜怒无常的父亲,在父亲阴影下生活的“影响的焦虑”,对意大利有妇之夫的迷恋,都使她烦恼不已,甚至悲观厌世,以致对同学说她找不到生活下去的理由。身心健康每况愈下的苏西不得不寻求治疗,尝试精神疗法、水疗等多种治疗法。1895―1896年,深陷债务危机的马克・吐温到欧洲巡回演讲,苏西决定不与家人同行,没想到这竟成了永别,让马克・吐温夫妇痛心不已。
马克·吐温的故事【第三篇】
马克・吐温小时候很淘气,经常旷课。有一天,他又没有去上课。妈妈非常生气,就罚他去刷围墙。
围墙足足有三米高,刷墙实在是为难他。无奈,马克・吐温只好接过妈妈给的涂料和工具,随意在墙上刷了几下。毕竟他没有粉刷经验,刷过和没刷过的位置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马克・吐温坐在那里垂头丧气。
他的一个伙伴桑迪看见了,提着水桶跑过来。马克・吐温就扯着嗓子喊:“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吧。”桑迪也不想去提水,听马克・吐温这么一说,有点动摇了。“你要答应,我就把我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马克・吐温看迪桑有点犹豫,就加了一句。
马克・吐温的脚指头被一只放屁虫叮了一口,肿得很高。而放屁虫这个名字,在桑迪眼里,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昆虫。所以当马克・吐温说让迪桑看他的脚趾头时,迪桑终于经不住诱惑了,瞪着眼睛看着马克・吐温解开脚上包着的布。就在这时桑迪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因为他的妈妈过来了。
过了一会儿,马克・吐温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来,一边走,一边还啃着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马克・吐温馋得直流口水。
突然,马克・吐温站起身,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往后站,打量一下效果,就像在欣赏一位大师的杰作。
“我准备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现在去不了。你得做苦力,对吧?”
“什么?你说这叫做苦力?”马克・吐温高声叫了起来。“要说这叫做苦力,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马克・吐温边说边卖力地刷着,似乎能从中得到无尽的快乐。
罗伯特没想到刷墙也这么有趣,在一旁看得入了迷,连苹果吃着也不那么甜了。
“嘿,活计,让我来刷刷看。”
“那不行,这么好的活,我可不能随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一口回绝了。
“那我把这苹果给你!这下总可以了吧!”
小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找了个阴凉地,津津有味地吃起苹果来。罗伯特在一旁卖命刷墙,似乎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刷墙机会。
接着,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起先都高高兴兴想去度周末,但他们都被马克・吐温劝说住了,一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的感受。
一下午,一面那么宽的墙被刷完了,尽管看起来有些像没有上好色的地图。不过马克・吐温很知足,很开心。
好词:垂头丧气,动摇,犹豫,诱惑,津津有味,得来不易,知足
好句:每刷一下,都往后站,打量一下效果,就像在欣赏一位大师的杰作。
罗伯特在一旁卖命刷墙,似乎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刷墙机会。
马克吐温的故事【第四篇】
“苏西的传记”作为引子,或线索,或灵感的作用,一开始就@而易见,吐温在引用女儿文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苏西记载的一些事,使吐温想起与之相关的更多来龙去脉,这是吐温自传对“苏西的传记”最常见的增加形式。“苏西的传记”第二段结尾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勾起吐温关于过去的许多美好往事,父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那段幸福日子呼之欲出。苏西说父亲讲的故事总能逗人开心,她和妹妹克拉拉常坐在父亲椅子两边的扶手上,听他讲述墙上画里的故事。这使吐温回忆起当时自己如何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给孩子们编故事,远非苏西描述得那么简单轻松,因为小苏西和妹妹要求十分苛刻,是“非常挑剔难缠的听众”,父女隔空对话的意味浓烈。作为作家与演说家,编讲故事是吐温的长项,也是培养女儿们文学素养的良机。润物细无声,苏西的文学功底与父亲的这种文学熏陶可谓密不可分。
吐温自传对“苏西的传记”的另一种“增加”方式,是补足苏西所不知的事实真相。苏西只知父亲经常心不在焉,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简单事件,却不知因为他的心不在焉,曾酿成大祸:导致他唯一的儿子兰登生病死亡,并因此导致伤心欲绝的孩子母亲也差点儿丧命。心不在焉,情绪变化无常,生活能力低下,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作家吐温也逃不出这个魔咒。他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在现实世界中却经常处于半睡眠、半意识状态,疏于观察,更不善于行动。吐温补充的一个有趣事例,是他50岁时突发奇想,与朋友一起学一种9英尺高(约米)的老式自行车。朋友很快掌握骑车艺术,而吐温却在自行车厂派来的一个认真严肃的德国小伙子一天两次、连续三周的精心培训下,仍无法驯服那个怪兽,只要稍微分心,就会从高高的自行车上狠狠地摔下来。教练最后不得不“恭维”吐温,说他从未见过任何人像吐温那样,有那么多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的不同方式。这些事苏西无从得知,却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吐温心不在焉、拙于行动的性格特质。
新文本对老文本的另一种 “增加”形式,是“苏西的传记”记载的有些事,让吐温浮想联翩,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两件事关联不大。在“苏西的传记”开头两小段的引文中间,吐温插入长长五段看似不相干的内容,痛斥评论家人云亦云,缺乏真知灼见,对他恶意中伤,多年来竟无人为他昭雪。吐温甚至认为“文学、音乐和戏剧评论,是所有行业中最丢脸的一项工作,毫无真正的价值可言――至少没有太大价值”。他接着引用“苏西的传记”第二段:“很多人形容过爸爸的外表,但都相当荒谬”,接着她不带偏见、不偏不倚地描述父亲,而不像那些评论家一样鹦鹉学舌。吐温的用意因此一目了然,一方面指责批评家缺乏新意,一方面“强调”“苏西的传记”的真实性与史料价值。 马克・吐温与苏西
“天呢,我不禁浮想联翩,尘封许久的记忆从坟墓中跳了出来,变得鲜活生动!”这是吐温在1906年3月7日的口述开始对“苏西的传记”的回应,老文本对新文本的启发作用显而易见。在短短三四行的引文中,苏西提到自己与母亲为妹妹克拉拉买了几本德语书作为生日礼物,这句话勾起吐温很久以前见到《纽约论坛报》编辑约翰・海的故事,两个故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是外语书。吐温用近一页篇幅,讲了约翰・海无意中借给一对母女一本黄色法国小说的故事,故事以约翰・海的劝告告终:“听我一句劝,自己没看过的书千万别借出去”,令人啼笑皆非。吐温最敏感的是语言与书籍,这件事之所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说明他对自己作家与演讲家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
“苏西的传记”与吐温自传的另一种关联形式,是吐温纠正“苏西的传记”记载的不正确内容,扩展与之相关的故事信息,可谓对苏西写作的删减、变形、深化与改写。“苏西的传记”中的半页报警器故事,引发吐温讲述另一件三四页长的报警器故事,是吐温对女儿文本的有意深化与改写,淋漓尽致地揭示传主别具一格的性格特质。苏西讲述父亲所做的报警器实验,证明有着作家大脑的父亲,如何理解不了一些最简单的日常事务。在这段引文后,吐温详细论证女儿老早就发现的这些弱点,如何困扰他一辈子。吐温讨厌复杂事物,像报警器这样连孩童都理解的东西,却是他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大难题,而这困惑很快会变为愤怒,成为他控制不了的坏脾气。苏西故事中的吐温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报警器到底怎样才算正常,而吐温讲述的是昂贵的报警器唯一真正发挥作用的故事。而那真正的作用,却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赶跑窃贼,而是验证吐温对窃贼的推断完全正确。这些歪理让吐温的妻子莉薇无可奈何,也让读者一次次忍俊不禁,笑破肚皮,大概也就是吐温这样的大幽默作家,才会想出这么些与众不同的逻辑。“苏西的传记”与吐温自传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同时塑造了一个个性独特、不食人间烟火的吐温形象。
诚实的小传记作家苏西毫不留情地揭露父亲的缺点,吐温自己更是如此。苏西在传记一开始就提到父亲脾气不好,说话难听,粗话不断,吐温于是对自己动辄发怒的坏脾气用形象的实例做了更多补充说明。刮胡子时的咆哮、吼叫、咒骂,连向窗外扔三件衬衣的滑稽场面,吐温以为只有自己知道,最后却发现房门没关好,自己的坏脾气被妻子抓个正着,而这是吐温最不愿看到的。结婚十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坏脾气掩饰得很好,不想这次前功尽弃。于是他像做错事的孩子,沮丧、胆怯、焦虑,一切都展现得惟妙惟肖。酗酒、抽烟、骂人,吐温的一些坏习惯让妻子为他操碎了心。
马克吐温的故事【第五篇】
[关键词] 马克·吐温 语言幽默 分析
马克·吐温作为幽默文学作家,他的创作源泉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马克吐温汲取了美国民间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进行写作,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在欣赏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的时候,充分让自己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是美国幽默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品。
一、马克·吐温文学创作风格分析
(一)马克·吐温善于将夸张的手法扩大化
夸张的写作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文学创作中,马克·吐温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喜欢将原有事物的一些特点和特性进行放大,同时有的时候马克·吐温还喜欢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内容故意的缩小化,使得在读者内心深处的影响能够产生巨大的落差。在其文学作品《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就通过自己对于夸张手法的创作风格,将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在旧金山矿业经纪人那里当办事员的亨利·亚当斯在伦敦时候的一次奇遇,这个时候在伦敦的两位好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了亨利。之前作为打赌的一次活动却成为了亨利人生丰富经历的一次美好转折。作者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揭露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的盛行。
(二)马克·吐温善于用故事的结局戏剧化
作为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幽默不仅来源于其语言的幽默,同时也来源于它所揭露的故事情节的戏剧化的描写。他的一些小说的结构规律大体上是这样可以表现出来的,其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一些故事情节的戏剧化设计,然后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其文学作品连接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将自己作品的读者带到他预先设计好的一个领域当中去,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其故事情节应该是按照一般规律进行下去的,马克·吐温却不是这样进行设计自己的文学作品的,马克·吐温往往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前期的渲染,最后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其文学作品中有关于人物“诚实”、“善良”进行描写的,但是在其文学作品的最后往往作者都是一反常态,将这些“诚实”、“善良”的人们的本性通过一个小的故事或者插曲,又让他们的那种经不住利益诱惑的丑态无形中的显露到了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一种恍然大悟的觉醒。
(三)马克·吐温经常在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般的作家不会使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但是马克吐温却不一样,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第一人称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将文学创作的内容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第一人称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拉近与读者距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在语言上进行幽默诙谐的创作的时候,总应该将自己置于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位置上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的时候,为了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更加相信马克·吐温在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读者自己本身,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读者内心深处的一部分。这种写作的手法也为后来马克·吐温幽默的文学作品占据更大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幽默语言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
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和他所生活的年代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一定联系的,看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去关注的是马克·吐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他所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马克吐温所成长的年代正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空前的膨胀,社会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就是美国社会转型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严重的转变,马克·吐温通过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周围事物的变化是看到眼里,记到心里的。马克·吐温借助自己诙谐幽默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一些对社会的不满表现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他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常常使用的是讽刺的手法。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还受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的影响就是那些民间相传的那些能够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故事,马克·吐温将这些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就成为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文学作品就是《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该文学作品取材是民间的打赌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内的故事进行完善化,揭示出了非理智的反常,以及其小市民的那种相对极端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而这种精神状态的可笑,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深深感受得到出来的,只有通过像马克·吐温这样的作家的描述才能够真正将其现实的意义展示出来。
三、幽默元素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幽默的元素代表的内容是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惊悚万分的故事情节的描述,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其作品中的幽默元素。马克·吐温在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幽默又出于人们意想不到的语言对其人物进行描述。他的一部文学作品《竞选州长》其主人公在马克·吐温的描述下面成了憨厚诚实,天真无暇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外界的事物应该算是一无所知,但是在该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了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好人,现在却成了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这样的结尾是作者所构造出来的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深思熟虑的表现,使该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往往就是能够将那些发生在小说中的喜怒哀乐充分的融汇到平静的客观事物当中,在进行小说内容描写的过程中往往是带着轻松的氛围进行幽默的表述,并具有讽刺的意味,同时对于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那种虚伪的外在进行联系,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表现出他们内在的本质来,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想法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足之处都一一的展示给了读者,让读者在笑过之后能够深刻反思,去品位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同时我还可以看到的就是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故事往往是情节设计上的幽默,深刻的意义在于所描写的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美国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成功在于他的幽默的元素上面,这里的幽默元素尽管包含着多样的构造,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的重视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幽默的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吐温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其文学作品具有幽默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讽刺意味的特征,马克·吐温幽默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走进读者内心深处、在读者的内心占据一定位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幽默元素进行文学创作,第一就是利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从语言上就占据了读者的胃口,另外一个就是马克·吐温善于设计出相对戏剧性的故事结局,同时他还善于利用读者的心理将故事情节进行跳跃式的展开。这些内容都是能够使得其文学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马克·吐温不仅在美国的文学界独树一帜,而且他还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进行文学创作的时期正好是美国社会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的那种逐利的思想在这个时期显示出的是一览无余,同时这个时期也正好是美国的幽默文化兴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们喜欢幽默诙谐的故事,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也常常将幽默诙谐的故事打造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就给马克·吐温进行幽默文学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传统的幽默形式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着使用相对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克·吐温凭借着自己的感觉,通过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描述,将那些潜藏在幽默故事背后的那些事情一览无余的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在体会幽默语言和情节跌宕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美国的幽默文学作品带来的对于社会黑暗一面讽刺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位置。另外对于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我们在看到他的长处的时候,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足的一个方面,就是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会给人们带来不正式的意思,这样的话也就影响了其文学作品的严肃性,不能够起到严肃文学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东燕。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2].童彦。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3].周杰。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李雄。 幽默与马克·吐温的小说[D]. 南昌大学 2007
[5].范川凤。 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03)
[6].刘敏。 从轻松的幽默到辛辣的讽刺——浅析马克·吐温几篇作品中的讽刺和幽默[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7].薛丽萍,张永美。 浅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式幽默[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08)
[8]. 胡芊。 探析马克·吐温作品的美国式幽默风格[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