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2717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学生法律意识【第一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成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幸福,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法治国家的建设。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新形势下全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但从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知识的多少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很多大学生并不能真正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忽略了对基础课的学习。如大学生对宪法的了解只知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更多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制约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薄

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存在知法犯法的现象。比如,有些大学生明知是违法行为却以身试法,认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也有可能不会被发现,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即使被发现,也以为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三)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目前大学生并没有从内心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大学生心中还存在着“权大于法”的观念,并认为人情比诉诸法律更有效果。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共存,各种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受到追捧,使学生在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中,不自觉地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泥潭;追求物质享受等。一旦价值观错位,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诱导,也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大学生“实用主义”的思想也体现在学习上,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对法律基础课投入精力不足,对法律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少,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比如,对“违法”与“犯罪”界限不清楚,很多大学生把二者等同起来。

(二)学校法律教育工作不完善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纳入到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体系中来,认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可抓可不抓。在知识的传授上也存在一定误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犯罪的刑事法律教育过于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这些知识平时根本用不到,易形成“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上更多的是知识点的传授,缺少对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另外,课堂之外的法律宣传比较少,没有针对学生的意识提升做更多的宣传和一些相应的普法活动。

(三)社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法自君出、权大于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影响也使部分大学生在法律和权力面前缺少对法律的信仰,却对权力充满期待。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联系在不断加强,社会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也逐步进入校园,使部分学生认同和接纳这些不良风气,并内化到了自已的行为中。比如,社会上的一些潜规则虽是违规行为,但却让部分人受益。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对自己有利,影响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也影响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再者,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等问题,这种现象降低了法律的尊严,同时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权威的维护,进而影响大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制约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三、做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是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做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接受和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营造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校园环境。比如,开展多样化的法律实践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讲堂等。最后,国家应多树立法制典型人物,给社会做榜样;通过媒体宣传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廖爱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50-51.

大学生法律意识范文【第二篇】

所谓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识、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这种反映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从法律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就其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就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使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内容带有情绪性、易变性和不成熟性等突出特点。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明确指出,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点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毫无疑问,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反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我国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助于他们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十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明确法制观念,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法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觉悟,既勇于创新,又遵守法律,既讲民主,又讲集中,积极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毕生的力量。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法律、秩序法律、行为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稳定的运行。从近些年法律建设的成果来看,法律规则既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保护,保障作用,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这一关键的任务,即将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懂法,学法,会用法,才能办好事,作好工作。相反,如若不懂法,可能会酿成大错,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社会,不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只有学法,知法,守法,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施展才华,弄潮击浪,建功立业。

(三)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法律意识【第三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1]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全体公民守法的自觉性是普法教育的宗旨。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担负着祖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公民社会、法制社会的一项任务。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的中国已逐渐走上了法治的道路,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局面已初步形成。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改革的迅猛浪潮,促使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重任,一方面,他们要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正确道路走下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法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他们去开拓。因此,只有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与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大学是优秀青年集中的地方,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思想,坚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代新人,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在政治上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三)健全的法律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成才的需要,是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极重要的转折时期。年轻的大学生既承受着第二次生长高峰和性成熟所带来的生理冲击,又经历着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转折。心理成熟跟不上身体发育成熟的客观矛盾,使得他们面临着政治、成才、社会交往以及爱情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和选择,均需要有

健全的法律意识的指引和制约。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堂等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提高,但多数仍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法律知识还尚未转化为法律素质,其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素质的欠缺,导致其行为的失范,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其法律意识及表现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权”与“法”的认识存有偏差。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有的感到“花大钱、耗大力”也未必能讨回司法公正,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和执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对法律内涵和作用理解不深。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过分夸大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从思想深处藐视法律的作用。

(三)在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上意识不强。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头脑中仍然占据一定位置。爱面子,担心舆论压力,不愿在法庭上解决问题;消极行为思想较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遇到纠纷“尽可能息事宁人”、“私下解决为好”。

(四)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上能力不够。有的大学生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感到茫然,甚至存在怯懦、惧怕和怀疑心理。有的学生不清楚法律诉讼的程序,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极少数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自己的拳头管用”,放弃运用法律武器,而采用报复式的非法手段来讨回“公道”。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是在法律的具体运行中得以实现的,这一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的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他们对法律又知之甚少,信心不足,在具体生活中很难按正确的法治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建设,惩治腐败现象,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二)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为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提供适宜的土壤。一般来讲,社会成员道德水平越高,守法意识就会越强,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观念,就离不开道德教育。我们应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对全社会公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以建立良好的社会。

(三)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用法制观念指导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推行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如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法办事的氛围,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

(四)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法律教学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

(五)加强高校《法律基础》课建设。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应重视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建设。其一,在教学内容上,应针对法律问题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一普及法律常识的做法,要把《法律基础》课教学统摄于法律理念、民主法制精神的传播、引导之下,把重点放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培养上。其二,应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其三,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改变满堂灌现象,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有效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贯彻“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其四,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合理调配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法律,增强运用能力。其五,要改革考试方法,把对学习成效的考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环节中,如把参与课堂讨论、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综合起来考查等,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

(六)创建法制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庭审过程、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做一个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大学生法律意识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法律意识;缺失;大学生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征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关于法律的思想、心理、认识倾向的总称,也是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我们这一特殊群体在法律上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①大学生法律意识不仅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其与普通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存在不同之处。(1)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2)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里,难免偶有盲从。再者,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正统理论和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往往形成强烈的落差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易产生困惑,导致其易变性的法律心理,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影响了法律意识的构成。种种原因表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成带有不成熟性、被动性、易变性特征。因而,我们必须选取各种切实有效可行的路径,向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法律知识,培育他们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价值观。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在内涵和构成过程中的特点,尊重他们在构成过程中的规律,是建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体现

(一)法律知识贫乏。大学生在大学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总体法律知识能力水准仍旧较低。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看重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却很少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时突击,应付了事。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学时间很有限,走马观花式的涂鸦教育很难让学生学到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因而,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获得夯实的法律知识。

(二)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法律意识能力的高低。目的性和功利性是现今大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对待专业课程非常重视,而却对公共课应付了事。考试前夜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死记硬背,把公共课当做一种包袱等等,在这类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有深厚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信任感不强。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建立不完善以及相应法制建设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节奏的实情下,致使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腐败现象,使得大学生片面的观察这样的状况。这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表现在平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在某一程度上不能够止恶从善,因此对法律的信任失去应有的信心。

(四)法律责任感方面。“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对法律认识的不足,当然也有我国自身法制建设和法律实施过程当中的原因,大学生很难对法律现象及法律制度产生一种归依,同样也就缺乏对法律的责任感,当发生法律问题的时候,在现实中的情景就是找熟人、托关系等,而不是将之作为自我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在遇到法律纠纷时,不能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而是采取逃避的行为,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②

三、应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方法途径

(一)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要指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剖析我国的实际状况,包括充分认识我国依法治国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鼓励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当前法治环境和法治现状,增强对我国法治制度必然完善的信心,从而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培育法律认同感和展开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是有抱负、有品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是宣扬个性、塑造理想信念的一代。大学生内心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完美理想,激励他们积极进取,逐步走向成功。其次要引导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分析,使他们学会思考,在学思中探索真理形成法律信仰,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

(三)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氛围。利用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大学里,辅导员老师们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特别是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坚持按规章办事,做到“有章必循”。还可以在 维权日、法治宣传日等特殊节日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院系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 “模拟法庭”、法律常识抢答、法律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守法的能力。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为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好铺垫。

(四)增强教师力量的建设。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拥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发挥着常人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相同的法律意识教学内容上,学识渊博的教师较之知识匮乏的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更强,授课更能生动活泼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高水平的授课能使学生体会到听课的乐趣,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极易形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丹《理工类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1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

[3]张国。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4]田野,许苗苗。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5]徐曼,敖静。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注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3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