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全球贸易范例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8781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全球贸易范例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全球贸易【第一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中国;竞争力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国际贸易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世界各国通过跨越国境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实现国家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积极施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降低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关税,并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中,进行公平互惠的国际贸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近些年,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造成了一些国际贸易壁垒情况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国外势力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并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等价交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国家的形成,当形成国家的体系和制度,并且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这样才可被称为正式的国际贸易;另一个条件是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各类商品,并将这些商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换,获取各自国家所需的利益。通过国家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分成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三类,其中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对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过境贸易是指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是贸易地点选择在第三个国家的国境内,这样的的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是起阻碍作用的,不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二、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相关的法规予以制约,保证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的互惠互利。而WTO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但是WTO组织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不按照国际贸易法规进行国际贸易的现象,不仅会严重破坏WTO组织的国际形象,还会损害进行国际贸易国家的利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首先在特定的国际贸易情形之下,没有相关的国际贸易法规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容易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国际冲突,造成严重不利的局面出现。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还会体现在WTO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事物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国家贸易没有做到公平互利,损坏了WTO组织在处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公正形象。

(二)全球化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自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对外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内积极改革发展经济,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时,便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之后便采取了有力措施,就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并对出口中国特定的产品和技术实行封锁,这些都使得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在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西方国家没有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国的经济崛起,而是采取打压的方式严重阻碍中国进行国际贸易,这样下去不仅会对西方国家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还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通过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当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发展缓慢的西方国家逐渐缩小经济上的差距,便对中国参与的国际贸易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商品打压和技术封锁。面对这样的艰难局面,认识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事物中依然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事物中的人力成本。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多个方面均有表现,一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率不高,还有就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事物中的人力成本过高,使得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就是我国的技术外溢规模较大,中国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方面,中国将自己独有的产品技术也进行了出口,造成中国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竞争力不足。

三、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一)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需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仅会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会对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可以是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增强贸易竞争意识,增强商品经济的观念,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优化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主要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商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商品中,技术含量不高,这样必然会影响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因此,在扩大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同时要增强商品的竞争力,这样在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时才能更加有竞争力。

(二)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需要根据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进行实时调整,从我国参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实际出发,根据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完善我国内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另外在进行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注重对外产业机构的调整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产业结构管理机制,增强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我国在过去的国际贸易中往往只注重贸易的数量,对贸易的质量不是太关心,这样必然会逐步失去我国国际贸易的优势,所以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在深化国际贸易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国际贸易的贸易质量。

(三)突破国外势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当今,国际贸易中国外势力对我国商品依然存在一定的壁垒,并对出口到我国的技术产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需要努力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突破国外势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维护我国应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首先需要国际贸易中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主张,降低进出口商品的关税,突破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商品限制。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封锁,我国应积极提高受封锁商品的品质,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商品封锁。另外,还要加快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并对进出口我国的商品加大检查力度,发挥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增强我国商品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全球化。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为经济全球化贡献自己国家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和公司,政府应该对这样的公司实施严格的政府监督和政策扶持,增加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开放模式,同时按照国际贸易交易规则严格要求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和国际贸易商品,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不断拓大对外市场规模,积极引起国外先进的企业,并鼓励我国优秀的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语

全球贸易【第二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问题;贸易形势

分析2016-2017年全年的数据可知,我国全球贸易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国际航空运输也增长迅速,另外,出口订单也持续增多。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逆全球化”思潮有所强化。美国更加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以后的美国将会加大对贸易执法的力度,这也会带来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另外,当前国际局势不断变化,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思潮越来越严重,支持经济开放的人数越来越少。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由电子商务带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球贸易不断放量,大宗商品价格实现了同周期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实际上,贸易量并没有很大的增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客观面对国内经济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使我国贸易战略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这是现阶段促进贸易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集约化不足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一国经济的波动常常会影响其它国家。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高度的全球化,但是,在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我国还没有达到经济的高度集约化,在这个过程中,全球经济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贸易边界不清晰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造成了国内保护贸易和全球一体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形势,劝酒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又会不断地促使我们对经济贸易格局作出调整。当前,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技术、服务和金融的一体化。但是在和发达国家的比较中看出,我国的这几个方面并不存在优势。

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途径和策略

(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要不断增强我国的资金、技术优势,开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和他们自贸区网络建设的进程,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的便利化。其次,我国当前已经丧失了劳动力优势,要寻求生产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将我国不具备优势的生产环节逐渐转移到这些地区,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提高我国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从而使我国的优质企业可以主动参与到构建全球价值链的目标中去。

(二)调整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

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分工方式,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注重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助力其转型和升级,延长我国贸易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其次,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减少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在加工贸易中,增加研发和设计的比重,不断加强对关键产品的制造,实现产品设计的增值率,在政策上,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高层次的国生产中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三)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我国的贸易企业应该减少对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的依赖程度,转变传统的竞争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并且在创新中,实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和附加值,将创新要素加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去,使其质量不断提高,减少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使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出口的重要部分;加快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实现贸易的产品升级,向技术、品牌和服务等方面转变,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培育自主品牌生产,加大对品牌的推广力度,不断推进自主研发进程,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去,不断改进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汇总的参与度。

(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我国要提高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快速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努力构建新型的以我国企业为中心的全球一体化生产模式。建立科学的经济贸易政策,实现贸易政策和新兴产业政策的结合,不断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全球经济要素聚集的新平台,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链,提高产品竞争新优势,加速优势的培养,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中的竞争力。另外,要实现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政策方向的吻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推进我国企业生产分工的不断优化。

(五)推进贸易合作

我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来,推进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制定合理的自贸区战略和规划,加强自贸区网络的规划和构建,深化同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贸易往来和贸易合作。其次,要积极参与到多边沟通协调中来,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组织合作,不断参与到调解国际矛盾中的对话中去,共同推动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构建。另外,还要注意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加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形成战略同盟,一起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合作中来,推进他们的建设和发展,为推进亚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自由化贸易关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全球贸易指数可知,全球贸易处于稳步增长和回升中,但是,在贸易一体化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结构发展趋同等等,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我国要立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握新的发展趋势,遵循和贯彻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推进国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做好“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的自贸网络建设,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杨。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生态化战略选择[J].现代交际,2017.

[2]张晓兰。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7.

全球贸易【第三篇】

(一)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为价值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是对全球价值链(GVC)快速发展的回应。美欧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超大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来主导未来国际贸易、世界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国际贸易新规则体系中包括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条款和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回应全球价值链快速发展的要求,是维护欧美主导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核心利益,通过边境内条款、投资条款等核心内容在全球的推行和确立,使得GVC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边境间商品和服务流动更加顺畅、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根据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附加值贸易(OECD-WTOTiVA)数据库计算的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GVCparticipationindex),发展中国家参与程度高于发达国家,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也得出结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附加值贸易中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30%,今天已经超过40%。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值链联系更加紧密。《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例从1988年的6%增加到2013年的25%。这一比例的显著增长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零部件贸易减少所造成的,数据显示同时期南北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也从30%提高到40%。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例下降了近一半。特别是,二十国集团(G20)中的发展中国家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出口的比例都更高。三是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地理位置、治理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到国际生产网络中,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伴随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财富和经济权力的逐渐“东移”,跨国公司调整其全球价值链分布策略,更多的创新活动和最终的消费市场逐渐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有望在GVC中实现升级。

(三)再工业化促进全球价值链的调整和升级

伴随新工业革命而来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数字化制造模式,将对传统依靠资源禀赋的规模经济生产方式造成冲击,使得未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成为可能。无论是成本驱动型还是消费驱动型的制造业回流,发达经济体中出现了本地化取代国际化的趋势。美国再工业战略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其实质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以引领新工业革命为核心目标,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行动态治理和重塑。

(四)新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价值链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仅仅由于许多关键技术面临突破的临界点,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新变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新工业革命的洗礼下,未来的社会需求将是个性化和差异性的,与此相适应,生产方式将更为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本地化、小型化和扁平化,中小企业组成的生产网络将和国际商业巨头一起发挥作用。商业模式也以解决顾客需要为主,服务成为获得更多附加价值的关键所在。数字化、自动化、个性化和人力资本中体力成本的下降,使得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大大削弱,高级制造装备生产将更具个性,并且具备更多的高附加值。这将使全球产业链条形态发生改变:作为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市场、营销所占比例将提升,而作为中部底端的生产、组装比重将下降。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但新工业革命将使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大幅削弱,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空间将大幅压缩,制造中心的地位也将受到威胁。

(五)服务和创新为导向更加明晰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是推动全球价值链横向深化发展的决定性变量。未来几年,随着全球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一体化生产的持续深入,全球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创新也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将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希望通过创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控制权。

二、全球价值链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带来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价值链下,生产的碎片化加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力量,其通过投资和业务外包,实现产品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并按要素禀赋差异、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原则安排在不同的经济体完成,国际分工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球价值链以全球技术进步、要素跨国流动的快速发展为基础不断发展,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碎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间产品贸易的占比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全球价值链碎片化、分散化加剧,不仅催生了模块化生产、服务外包、垂直专业化生产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还带动新型国家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打破了原有的基于商品贸易的产业间分工模式,由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发展为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各国、各类型的企业在价值链上,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赶超国家而言,产品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相比,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所在国的门槛较低,对其技术和资本禀赋要求较低,这使得后起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更加容易,只需实现某一环节的生产即可。目前,国际间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格局,多样化的分工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融入世界生产体系的多种选择。但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和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使得后起国家容易被固化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落入跟随式发展陷阱。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导致传统的一国生产、全球销售模式被国际生产、全球销售模式取代,工序切片化和任务活动成为新型国际生产体系的显著特征。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是这种新型生产体系的一体两面,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角度看,就是全球价值链;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是国际产业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途径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中的企业从价值链中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进入到附加值更高的活动中。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有利于领导企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重视在价值链中的升级问题。根据Humphrey和Schmitz(2002)的划分,价值链上的升级分为四个层次: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性升级和部门间升级。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向领导企业学习技术、经验,跟随企业很容易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的初级升级过程。但是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知识资本的累积,以及创新和服务因素的大量引入。

(三)高端产业链是新兴经济体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作为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将高端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俄罗斯的《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质都是抢占未来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和治理权,确立竞争新优势。高端产业的发展具有技术和资源密集性强,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战略规划和重要推动作用的特点,目前这类产业的国际分工机制尚未明确,行业主导企业的能力和地位尚未稳固。发达国家同新兴经济体的起点差距小,新兴经济体具有了弯道超车的巨大发展机遇,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参与和构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契机。

三、全球价值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方式的转变:中间品贸易时代来临

目前,世界货物贸易的60%是中间品贸易。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已延伸为多个连续的阶段,并形成跨越许多国家的供应链。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导致产业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中间品贸易形成,贸易方式发生转变。全球价值链和贸易深入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在全球贸易中,中间产品的贸易份额已经超过最终产品的贸易份额。在过去的20年中,贸易相对于总产出的增长十分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产品跨越国境的次数。实际上,中间产品贸易已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当前趋于分散化的国际分工模式。

(二)贸易结构的改变

1.新型贸易统计方法避免重复计算问题

(1)全球贸易规模缩水传统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出口中的外国增值部分。世界贸易总额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贸易额减少。根据OECD-WTO联合数据库TiVA已有的数据,目前仅能计算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世界附加值贸易总额,分别为万亿美元、万亿美元、万亿美元和万亿美元。同年度按传统贸易总值统计方法计算,世界贸易额分别为万亿美元、万亿美元、万亿美元和万亿美元,前者大约比后者少20%。

(2)主要贸易大国排位发生变化附加值贸易重新调整了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其中,2009年欧盟27国占比为18%,美国依然是全球贸易份额最高的国家,2009年为12%,占比超过传统贸易统计下的比重。2009年,德国和日本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的贸易份额分别为8%和5%,比传统贸易统计下的占比高出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中,按照附加值贸易统计,中国的贸易排名最高,2009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由于主要出口能源和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高,但总体呈增长趋势。从历史纵向对比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附加值贸易的份额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附加值贸易份额逐年提高。其中,中国是附加值贸易份额提高最显著的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价值链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掌控着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两端位置,所得到的贸易和投资收益最大。全球价值链是发达国家获得巨大收益的重要路径。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创造的附加值比重越来越高,但其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对进口投入品的依赖也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下游劳动力密集型零部件并完成组装任务。根据UNCTAD-Eora全球价值链数据库,1990年发展中国家附加值贸易的份额为22%,2000年提高到30%,2010年则猛增到42%。

3.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尽管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从贸易增值的角度看,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可以说,没有服务就没有所谓的价值链的存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GVC起到连接的作用,将GVC中的各个环节,从产品概念、设计、品牌、生产、营销、销售到售后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Johnson(2014)的研究可以从更广义的部门层面来理解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方法对国际贸易认识上的不同。按照出口总额统计,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为70%,而服务贸易占比为20%。但按照贸易增值的统计方法,制成品和服务的占比分别为40%。

4.贸易比较优势的显现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更能清楚地认识一国的贸易竞争力所在。如果采用贸易增值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的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从而更加清楚一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从而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本国的贸易竞争力。例如,一国的金属制成品(ISIC28)的竞争力情况,按照贸易总额的统计计算,中国的RCA指数最高,但按照贸易增值方法测算,中国仅排名第七位。而美国同一产品的排名在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的方法下分别排名第十位和第三位。

5.贸易差额的变化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附加值统计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益。随着国际贸易分工的不断深入和范围扩大,中间品贸易飞速发展,贸易总值统计无法准确反映一国实际获得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类贸易结构比较特殊的国家来说。Koopmanetal(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是零部件的最终组装国,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逆差存在重复计算问题,被严重高估。如果按照贸易增值的方法统计,中美贸易逆差可以减少40%。

(三)贸易政策层面:全球价值链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全球贸易【第四篇】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金融工具;全球化;贸易融合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融合,发现未来发展国际趋同的必要性,进而预测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一、回顾过去: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2006年,我国进入后WTO时代,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积极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增强国际合作。而此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响应了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等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后,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化,修订了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具体准则,以金融工具为例,在金融工具定义上,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来看,金融工具的定义与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面,在旧准则中,金融资产被分为了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划分的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主观性增强,仅根据管理者的意图便可以划分金融资产。新准则将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为三类后,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细分增强了其分类的逻辑性之外,国内外会计准则实际含义相同。可以看出,在这一基础上,对国内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要的。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同进程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便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刻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协调作用,承担国际责任。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可能发生变革,可以看出趋同进程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历史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会重现,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规范发展,促进我国与各国经贸团结合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着眼现在:国际趋同大势所趋

(一)国家发展建设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都是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如此。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在众多国际会议上中国和各国表现出了合作共赢的进一步展望。比如,2019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对于世界经济形势、贸易、数字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在各国都走向开放融合的大趋势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各国经济产业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下更快融合。当世界经济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强的情况下,逆全球化对全球化造成冲击,各国倡导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减少经济风险对本国的冲击。全球共同治理需要共同的准则规范和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交流方面为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助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在世界各国面对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时,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区域合作,在贸易融合的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在疫情扩散至全球时,从G20领导人应对肺炎特别峰会中中方表示会尽最大力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到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中国明确发声会加强中非的友好关系,共同抗疫,团结合作,再从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到全球疫苗峰会,可以看出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面对全球疫情下民族主义倾向增强。逆全球化浪潮加剧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倡导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长远的发展之道,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紧密的国际交流,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目前,在疫情仍未在全球得到全面控制下,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召开,中国表明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此后我国加强了中国贸易强国的建设,抓住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发展。因此,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融合的进程也成为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原因之一。

(三)数字化经济急需与国际接轨。随着数字化经济的日益发展,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技术条件。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而之前我国数字化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效率不高。疫情期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数字经济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字技术在行业上发展并不平衡,此时正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最好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取得在国际社会上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动权。而会计作为一门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影响的学科,会计数字化转型也即将成为大势所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云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载体,对比传统财务内部系统,云财务将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线上办公成为趋势、数字化办公软件的普及,社会对数字化会计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要求财务专家不仅要具有数字化思维方式与国际化新兴技术相接轨,更要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以满足因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发展契机: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融合现状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二战后为重整国际经济秩序,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造成打击,破坏世界经济秩序,逐渐形成了以互惠为基础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准则。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运输成本降低,各国贸易进一步融合,国际贸易模式也一改传统模式变为跨国生产、全球销售的一体化综合体。与此同时,贸易融合的趋势也间接推动着在这一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

(二)我国进行国际贸易融合的进程:风险和机遇并存。机遇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1)改革开放后,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加入了全球贸易融合的队伍,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了全球贸易链,并通过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及积极引进外资,发挥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继续深化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国际贸易融合无疑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2)因肺炎疫情而迅速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通过大数据发展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实时监控订单收发,引流线下实体店至线上交易平台,扩大了国际市场的销售规模,新开发的线上交易系统需有统一的交易政策和计量政策对产品进行监管从而使国际交易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中取得更具优势的地位,不仅要知悉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的发展方向,更要洞悉国际所采用的各项会计准则及其文化和发展历史,及时作出适应线上交易的战略调整,采取相应的贸易战略和投资战略。从以上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融合在深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国际贸易依存度降低。近年来逆全球化对我国贸易融合产生了较大阻碍,发生了很多像英国脱欧,美国增强贸易壁垒并挑起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的事件使进出口贸易额下降,国际的贸易依存度降低。(2)负面影响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分工深化作为当今贸易融合的体现之一,全球分工一方面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一国受到负面冲击,会通过全球贸易链传递到其他国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3)国家发展后面临的潜在威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面对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各国产生危机感,进而转向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使我国的贸易融合进程受到潜在威胁。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外部资金、技术等依赖在增强,而中美贸易摩擦、科技冷战使我国受到潜在威胁的风险增大。在贸易融合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趋同后的机遇和风险并存,而如何在紧跟国际趋同步伐的前提下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才是当今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未来:对未来国际趋同的建议

面对当今的时代挑战及贸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对中国未来国际趋同步伐的建议如下:

(一)密切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向。应密切关注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动向,例如通过国际化发展得较好的国际化机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可以及时了解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并主动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运用IASB会议提供的开放机制提出建议,反映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特殊问题,增加参与度并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提升我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发言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二)“因地制宜”地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具体准则推行方面,例如因高素质人员配备不足,风险管理部门制度不健全,基础数据的缺失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原则还不能实现国际化接轨,在具体企业推行方面,因我国企业类型,数量众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业务性质和相关需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一概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有些企业可能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实现个体的经济目标。因此,之前我国会计准则还实行渐进式趋同,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实施之初仍以原会计准则为主,再渐渐过渡,不仅吸取了国际准则的精华,还创立了自己的特色,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系统全面地联系了整体与部分,并逐步解决了企业治理规范的问题。因此这一特色应继续延续下去,因地制宜地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更好地兼容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

(三)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夯实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融合作为稳定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基础,中国应着力加快贸易强国的建设。而目前因疫情演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仍是全球经济的重大隐患。因此,中国应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作出有力的中国贡献,同全球各国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稳定复苏,推进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贸易发展路线,营造有利于复苏的国际环境,并继续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尽早解决疫情带来的影响全球贸易的法律问题,进而最终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面对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为了尽量减少贸易链分散导致的效率损失,我国应加强自身的科技含量,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并加快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来趋利避害。在中国-阿联酋经济贸易数字博览会上,中方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而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新型贸易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际贸易链的安全,我国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并通过自主发展,减少因依赖外部而产生的潜在威胁,从而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

(四)加强国际合作,抵御逆全球化风险。2021年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详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张,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进展。加强中国与国际的发展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在空前加深,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世界发展面临难题和挑战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肺炎疫情便是对世界的警示,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的风险挑战。要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我国应积极将合作理念传递到世界,并加大国际援助,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各国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五)稳步推进趋同步伐。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准则基础较为薄弱,要完善趋同机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稳步推进,扎实前行。若趋同进程与我国发展进程不协调,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就会与国家经济现状脱轨,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趋同过程中要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现状的需求,针对我国的发展需求,综合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从而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趋同步伐。

五、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300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