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当天出门注意事项【热选4篇】
万圣节当天出门时,注意交通安全,保持警惕,避免偏僻区域,选择明亮的路线,注意孩子的安全,是否准备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万圣节当天出门注意事项【热选4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哪些国家会庆祝万圣节【第一篇】
主要国家如下:荷兰,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方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地区。
11月1日放假1天,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商业场所停业。超市也不营业。
波兰的传统是这一天不论多远都要回家纪念先人。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奥地利、德国也有相似的风俗。
万圣节源于宗教信仰和西方古历法(凯尔特树历),所以最初的涵义等同于中国农历的新年。后因为天主教将其定为“天下圣徒之日”,所以所有信仰__(天主、圣公宗、东正等教派)的地区、民族、国家都会共同度过这一节日。
万圣节主要以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波罗地-斯拉夫语族国家为主,包括了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在内的多个国家。
亚洲主要是曾经被殖民或宗教文化薄弱的国家会有过万圣节的传统,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但诸如日本、泰国、中国等国
世界各国怎么庆祝万圣节【第二篇】
英国万圣节
英国是万圣节的起源地,每年10月中下旬,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灵异”的气氛。万圣节期间,伦敦塔附近会还原很多过去施刑现场,伦敦最大的夜总会会在10月31日当晚举行万圣节舞会,通宵狂欢。英国著名的鬼郡——约克郡,会在万圣节当日举办规模冠绝全英的万圣节庆典,参加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造型示人,并一同上街吓人。
美国万圣节
万圣节传入美国是在1840年间。每逢万圣节,美国所有商店都出售鬼怪形食品、糖果、服装和面具等。由于南瓜灯是节日的标志,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买南瓜制作南瓜灯、进行南瓜灯比赛。晚上小朋友还会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如果主人不给糖,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主人造麻烦,这就是著名的“不给糖就捣蛋”。
法国万圣节
据悉,过万圣节并不是法国的传统,不过近几年在法国也慢慢开始流行。1995年,万圣节在法国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在万圣节这天,法国人一般都去巴黎蒙马特高地公墓和拉兹神父公墓献菊花,小孩子们则会乐此不疲的挨家挨户的要糖吃。在这天,天主教信徒会感谢赞美主,同时祈求天国诸圣代为祈祷,好使天主能接纳信徒的祷告。
加拿大万圣节
万圣节在加拿大称为“鬼节”。当天晚上,加拿大民众化装成很可怕的样子,希望以此吓走“鬼魂”。化装成“鬼”的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纷纷提着兜挨家挨户去要糖,加拿大总督府和总理府更是门庭若市。在万圣节之前,加拿大还专门有一个南瓜节。届时,人们会买回南瓜,做许多风味独特的南瓜饼、南瓜糕或南瓜排骨来庆祝。
法国万圣节
万圣节并不是法国的传统,不过近几年在法国也慢慢开始流行。1982年,有个叫AmericanDream的饭馆开始在巴黎庆祝万圣节,当时饭馆的工作人员还要向法国人解释他们在庆祝什么。
但到了1995年,万圣节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年长的法国人一说起来,还会流露出一种不屑,觉得是美国人的节日,可是小孩子们却乐此不疲的挨家挨户的要糖吃。
法国人在万圣节这天,一般都去蒙玛尔特公墓和拉兹神父公墓献菊花,在巴黎到这两个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万的花店,摆满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络绎不绝。在这天天主教信徒会感谢赞美�
菲律宾万圣节
在菲律宾万圣节又称为亡人节。菲律宾华人有在万圣节扫墓的习惯。当天,华人全家出动,携带香烛花果到华侨义山祭扫亲友坟墓。
不过,后来此种祭扫活动远远超出追思先人的本意,尤其菲华有钱人家,热衷于炫耀财富,攀比成风,大搞“大烛大对”,在亲友墓前点燃的蜡烛越来越大,以示自己阔绰富有。
他们甚至不管是否认识死者,见到熟人,便在该人亲属的墓前大烛大对。祭扫仪式实际上已演变成为活人而不是为死者点烛,变成一种奇特的社交应酬现象,此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人社会中亦属罕见。近年菲华社会不断提倡改革旧俗陋习,加上菲律宾绑架事件层出不穷,大烛大对现象已有所减少。
哪些国家过万圣节【第三篇】
主要国家如下:荷兰,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方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地区。
11月1日放假1天,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商业场所停业。超市也不营业。
波兰的传统是这一天不论多远都要回家纪念先人。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奥地利、德国也有相似的风俗。
万圣节哪些国家放假【第四篇】
每年的10月31日西方国家过万圣节,主要国家如下:荷兰,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方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地区。
11月1日,波兰万圣节(也是清明节,和鬼节合并为一天)10月31日至11月2日万圣节期间,超过90%的波兰人会按照传统习俗到墓地扫墓。
注意:11月1日放假1天,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商业场所停业。超市也不营业。
波兰的传统是这一天不论多远都要回家纪念先人。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奥地利、德国也有相似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