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礼貌礼仪的重要性【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01838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礼貌礼仪的重要性【推荐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礼貌礼仪的重要性【第一篇】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的第一条目标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由此可见,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学前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不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像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儿,马上给予表扬。每天每组选出一位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并且在课余时间我们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让孩子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当孩子上台表演时,如: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接电话等等,孩子表演的都非常棒,孩子们也学得很开心。在家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还以让孩子从做家务开始做起。让孩子做家务,第一个,他会感恩。第二个,会让孩子学会养成勤劳的习惯。第三个,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第四个,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语言礼仪【第二篇】

即无论是阐述观点、分析问题或判断是非,都要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本意,既不可信口开河、主观臆断,也不可模糊不清、含糊其辞。切忌夸张、虚假、带“水分”,尽量不用“好像”、“大概”、“基本上”之类的弹性大的字眼。语言准确,可以使对方畅通无阻地接受你发出的信息,而不致被曲解。

二战初期,丘吉尔曹做过一次讲演,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所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是鲜血、劳累、眼泪和汗水。”从那以后这句话多次被英国人所引用,但却只记住了“鲜血、眼泪和汗水”,而把“劳累”遗忘了。语言学家认为,由于“劳累”词义抽象,不好捉摸,因而很快被人们淡忘了。

(2)规范性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行话”,也就是在本行业内流行的通用化的标准语言,如股票交易中的“牛市”、“熊市”、“走低”、“看涨”等,如果办事用语不规范,就不仅不会被人们接受,而且还会被对方视为“不人行”、“不上道”,受到奚落和冷遇。

(3)文明性

“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文化教养、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等内在气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性格、特征和处世态度的体现。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办事用语应该显示出办事主体诚挚的态度、谦逊的风格、宽容的气量、×××的感情,所以需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使用礼貌语言,避免使用尖刻、挖苦、讽刺、嘲笑的语言。

(4)针对性

办事用语要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讲到点子上。古人讲:“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就是说话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手段枪出最大的信息量,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你的办事意图;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招人厌烦。

美国曾有一位名叫爱尔德尔的参议员,**年在一次立法通过的辫论会中,竟高谈阔论了5天时间,信马由维,东拉西杜,还使人不知所云,如坠雾中。一位记者统计,他在台上共玻步75公里,打了一万多个子势,吃了×××多个夹肉面包,喝了40升饮料,堪称“哆嗦先生”的世界之最。

其实,要语不烦,历史上很多事业巨子都是借语如金,字字矶珠,简练有力,留下珍贵的篇章。如华盛顿的就职演说只有×××个字,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仅×××个字。要使语言具有针对性,一是需要围绕办事目的,不跑题,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或笼统式的八股文风;二是要讲逻辑性,有理有据,条理分明,一环扣一环。

(5)趣味性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诗歌就像科技发明,一个字如同一克镭的发现。”办事用语也同样要精心雕琢,生动有趣,能引入人胜,使对方产生愉悦感。如果语言干巴、贫乏、苍白,就会使听者产生沉闷压抑、味同嚼蜡的感觉,更谈不上引起对方的共鸣,给你心悦诚服地办事了。所以办事主体平时就应该注意语言的锤炼,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从文学艺术宝库中去发掘,从报刊传媒上去领略,使自己的语言“佐料”丰富,说话更具有魅力,令人听起来击掌称赞。这样不但办起事来效果更好,而且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艺术性

礼貌原则【第三篇】

关键词:礼貌准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价值差异

一、Leech和顾日国礼貌准则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含有六项准则,各项准则之间有很多交叉点,说话的着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

Leech的礼貌原则之所以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是因为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但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人们都有自己的礼貌方式。中国历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

然而,eLech的礼貌准则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提出这套准则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礼貌的应用应该和该国的文化价值联系起来。针对这一点,顾日国提出了另外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共五条:(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总的说来,顾日国提出的五条礼貌准则和eLech所提出的礼貌准则共同注重了某些方面,但是前者所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尤其是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最为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由中国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言语交际双方根据需要来确定谈话双方的身份和称呼。谈话双方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到相互的称谓。例如,称呼地位相对较高、年龄相对较大的人,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而应当根据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相应的称呼。所以说,中国的称呼体系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当一个人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他们的称谓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所谓独具中国特色的礼貌行为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知识和含义的,是由中国和说英语民族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系统,而文化又是盘根错节、复杂的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的或者指令性的作用。然而,贾玉新(1998)认为,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都必然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会有其不同的生活习俗、期望值,其中也包括每天都会涉及到的礼貌行为。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礼貌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英汉礼貌存在语用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具体分析

何自然(1996)认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防止语用失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以下六种情况:(1)违反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2)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例如,售货员接待外国顾客的时候用Whatdoyouwant?(3)将汉、英词语等同,造成失误。(4)只了解字面的意义,没有弄清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5)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何自然同时指出,学生滥用完整句同教学失当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所有教学人员必须要注意的。(6)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例如,我们在国外搭乘出租车的时候,对司机说:Wouldyoupleasetakemetotheairport?在这里,这样的完整句就没有必要。一句Aiprort,please既恰当又得体礼貌。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见的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举止方式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2)称呼差异引起的失误。例如,课堂上学生举手提问,称呼老师为TeacherJohnson。(3)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失误。(4)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失误。例如,我们对朋友说:Couldyoupleasehelpmewiththeluggage?这里的口气就太见外了。

其实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语用失误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仍然有诸如What’syourname’?.Howoldaleyou?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及其回答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学生掌握一些特殊句型,学到一些交际的技巧。但实际上,根据语用学的原理,这些都是语用失误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

陈忠(1999)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根据当时的情景找一句话说就可以了,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常常使用“干什么去?‘吃了吗?”等等问候语,实际传递的是人际关系润滑信息,说话者表达的只是寒喧的信息。而西方人的反应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动机性很强的言语行为,有干涉个人自由之嫌,甚至超越个人隐私的界限,因此对这种“问题”持消极、防范、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国人看来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关于语用差异,语言学家对此做了许多的研究。王德杏(1990)做了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以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最后的结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称呼、问候、介绍、寒喧、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这个测试结果和顾日国提出来的有关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的针对点和着重点大部分是相一致的。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像是迷路了,你想帮助他,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大多选择了WhatCanId0foryou?王德杏指出,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不太恰当,因为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得过于直截了当,好像别人肯定需要你帮助似的。其实,问话者并不能肯定那外国人真的是迷路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CanIhelpyou?就比较恰当,它表达的意愿比较一般,不是十分直接与肯定,带有试探的口气。这样的话,说话人即使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难堪。

语用的得体问题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节目、广播、电影、报刊和杂志等大众传媒也经常会涉及,并且,一些教科书中也会有这样的练习告诉中国学生到底什么才是得体和合适的交际。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力》(修订本第三册)第五课就有一个名称为conversationalformulas的练习,里面的十道题都涉及到了语用方面的规范。他们包括了问候、赞赏、感谢、寒暄、请求、提议、道歉和告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范围和王德杏总结的中国学生语用方面容易失误的类型颇为相似。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确实有可能会觉得这些是难点。这个观点也值得我们中国的英语老师借鉴。

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由于语言理解上的裂痕或错位,失真、歧义、误解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在一个国家中含义清晰且文化习惯上也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词语,在另外的一个国家中其相对应的词语却可能是含义不明确且在文化上令人反感的东西。由此可见,语用失误在学习英语表达时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加以纠正。

三、对于教学的启示

了解礼貌原则,熟悉汉英语言的文化和价值差异,如何利用礼貌原则以避免语用和交际失误对于中国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利用价值空间。

第一,礼貌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国家编撰中小学英语课本中某些内容的一个原则性指导。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就必须要接触规范的英语文化交际内容,而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为了语法而交际。教材编撰人员熟悉礼貌原则,尽量把此原则运用到教材的编撰中去,对于儿童从小打下良好的语用基础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二,对于教学人员来说,熟悉礼貌原则,经常学习和接触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真实生活中的语用得体能力,最大限度避免语用失误是一个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教学人员应该善于总结归纳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规律和难点,从而把这种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三,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了弥补以前在语用得体方面知识的不足,也应该熟悉礼貌原则,重视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培养自身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了解汉英在语用和价值方面的差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运用和使用英语语言的人。

文明礼貌【第四篇】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貌伴我行》。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与责任,为了营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讲文明,争做一名文明的中学生。

文明——它本在生活最最细微处。这不仅要体现在语言上,更要集行为文明、思想文明于一体,这样才能做一名真正文明健康的中学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争做文明中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语言文明。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确保做到热情、主动、大方。与人谈话时要说文明话,切不可粗言粗语,恶言相向。为你知道吗,你不经意间的话语很可能会伤害别人,同窗好友因此反目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话不投机时,我们更要以微笑面对,体谅他人的难处,万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正如伟人卡耐基所说的:如果我们要交朋友,就要以高兴和热忱去迎接别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向文明中学生的标准更进一步。

其次,还要做到行为文明。行为是否文明,直接代表了这个中学生的文明程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中学生的你行为一定要规范,要时时刻刻做文明事,说文明话,而文明的行为就从你捡起一片纸屑,做过一件好事中流露出来。

对于文明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是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做到思想上的文明。说到思想上的文明,我不禁产生一个悬念——面对漫天飞舞的纸屑,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弯腰捡起,而有的人却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这难道仅仅是行为的不文明所造成的?不,我想不是的。作为中学生,如果思想不文明,那么其他方面即使做到近乎完美,又有什么用呢?中学生的世界好比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而文明充当的角色无疑是春天里的太阳。对于中学生来说,文明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我们灿烂的明天,我们一定要远离网吧以及其他中学生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远离不健康的思想,从而追求精神思想上的纯洁、文明、高尚,不去干、不去想有背道德的污秽之事。

文明,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已不仅仅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名词,更成为我们中学生多彩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为了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争做一名文明的中学生。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礼貌礼仪的重要性【第五篇】

[关键词] 礼仪实践;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弥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3-03

一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人们需要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必须包含着相互尊重,即讲究礼貌礼仪。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注重礼貌礼仪和讲究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高层次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矛盾,这种状况颇令教育者感到担忧。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深度接触中,根据社交场合(或者对象)的不同,发现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公众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遵守公众规范才可避免混乱,形成秩序。如在大学食堂内,就经常发生大学生插队打饭行为,以及对于食堂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等行为。(2)家庭内部。年轻人相比于父母而言,能够更加迅速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家庭内部,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现象已经形成共识。这很容易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一种偏执的认识,即他们相比于父母,走在社会的更前沿,他们的能力也已经超出父母,从而在与父母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出不尊重,例如在电话沟通时经常表现出急躁,会打断父母的话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3)教学场所。大学生在教学场所经常接触到教师与教管人员,他们的不礼貌行为通常表现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司空见惯等,并可能发生恶意的言语或身体碰撞。(4)对待异性。由于身体的年龄差异以及高中阶段过度强调文化课程学习等原因,青年群体在高中阶段与女生接触受到较多的限制。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这种限制被一种更加开放的性别氛围所代替。对待异性的基本礼貌是大方和把握分寸,这需要学生在对待异性时能够坦荡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并诚恳地回报谢意,同时不要过于亲昵,让人产生误会。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对待异性方面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尺度。(5)对待自己。大学生群体特别注重追求个性,经常在外在形象方面肆意追求时尚,因此,经常出现穿着不得体现象,如女生穿着可能过于暴露,男生则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或者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二 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断裂

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近年来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李瑛认为,造成大学生礼仪礼节失落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另一个是高校教育、管理。李艳认为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等则是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康小莉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其研究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缺位;(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社会对人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失束,导致大学生失去礼仪;(3)高等学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无序状态;(4)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5)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根本上排斥了礼仪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上述研究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结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认知的不足。礼仪认知,解决的是行为人在思想上具体明确、认识什么是文明与不文明,什么是礼貌和不礼貌,为什么要讲文明讲礼貌,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做到应知得知,扫除愚昧、摒弃庸俗。大学生在礼仪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礼仪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政策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特别重视,但是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十分偏重应试教育,与此相应,应试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仍倚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文化教育与礼仪教育在总体上趋于一致而并非相互冲突,但是从学期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一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极易被忽视,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并没有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诸多不够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2)礼仪意识淡漠。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礼仪修养不够重视与对不同场合的礼仪缺乏清晰的判断。大学生在主观上难以意识到自身礼仪知识的匮乏,礼仪素养的欠缺。大学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但是在经过大学教育后将会被编织进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良好的礼仪素养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必备且极其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考试成绩和能力面试,而在礼仪方面,除了对于着装、发型等外表方面比较注重以外,对礼貌等内在修养方面不够在意。一般的交际礼仪主要包括公共礼貌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业礼貌礼仪等,大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交际场所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对交际礼仪把握得恰到好处,或者是不能意识各种场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礼仪过度。例如,将求职礼仪用于与师长之间的时常交往,就显得有点礼仪过度了。

第二,礼仪活动的缺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与校园外部的社会接触较少,宥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所能参与的社交场合、接触的社交对象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大学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方面采取了少量举措,在开展的形式上也有所拓展,例如,开设兴趣班,开展辩论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修养轶事,聘请礼仪专家学者举办礼仪讲座等,但是不难看出,在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多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而非主动式参与。比如,在开展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中,参赛学生之目的在于辩论或获奖,而不是集中于礼仪知识与礼仪行动;学生参赛会按照比赛规制,各学院各派出一支代表队等。(2)部分学生参与而非全体参与。仍以与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为例,直接参与其中的只有辩论赛的辩手们,在我院组织的一次辩论赛中,一个学院仅会出一个队伍,人数仅为3~5人之间,占学院学生数总数的1%以下;而在学院级的辩论赛中,大约会在8~12个队伍之间,直接参与人数在24~60人之间。间接参与的学生数要远远多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数,比如参与组织比赛的学生会干部,观众等,约在200~300人,占学院总数的20%左右。即使如此,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二级学院无论是组织的频率上,还是学生参与的比例上,一般都会小于上述比例。

第三,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礼仪认知。就其本质而言,礼仪礼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孤立的言行问题,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问题。即便解决了使大学生的礼仪认知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礼仪行为层面得到落实,仍然是较为困难的。礼仪行为养成的困难主要在于:(1)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其日常行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其中的不礼貌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异常困难;(2)大学生在入学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的礼仪知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被内化即已被淡忘,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而不行也会阻碍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断裂的弥合:礼仪实践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如果只教不育 、只说不做不练,那么礼仪行为将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基础的礼仪认知作为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若能使文明礼貌教育的理论认知与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有机地弥合起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弥合这二者之间的断裂呢?礼仪实践是弥合礼仪认知与礼仪行动的一剂良方。何为礼仪实践呢? 应该如何践行呢?

礼仪实践指的是大学生根据社交对象和社交场所的差异,将礼仪认知付之实践并将其内化并最终养成礼仪行为的过程。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实践入手,从而实现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

1 个人社交礼仪实践

个人社交礼仪是指个人在参加人际交往中自身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也是个人文化、品德、思想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体现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个人社交礼仪实践方面,需要遵循“仪容端正,服饰得体,举止从容”的路径逐步提高和深入。仪容,是包括仪表容貌、个人发饰、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等之类的总称。虽然不建议改变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自然形体,但是对于形体的修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通过努力去实践。服饰可以说是服饰穿着、饰品佩带的二者统一。适当的服饰搭配不仅可以得体大方,更是能够遮丑扬美,进而通过服饰体现个人更佳的形象气质。服饰得体需要从仪容端正入手,逐步提高和深入。举止,是指人体的动作和表情,是人体静态与动态的造型。在重要性上,优雅的举止远远要高于形体服饰之美,从而将个人的气质形象彰显到极致。无论是在大学生教学的课堂内,还是在宿舍以外的其他生活场景中,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原初定位,不断地在个人社交礼仪方面去尝试,从而不断修正并最终为自身准确定位,既是大学生社交礼仪实践的目的,也是其社交礼仪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

2 面试礼仪实践

当前,工作单位招收员工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则是面试人与面试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现不善则可能直接导致面试失败。面试礼仪的要点在于:提前到场,面带微笑,谦和热情,适当的无声语言。面试礼仪看似简单,似乎通过面试前的突击即可解决,事实则不然。面试礼仪的有效实践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次的大学生社团面试和模拟面试来实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有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在招聘新人入团时通常会举行面试,但是大学生对在参与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其效果略差。大四时,大学生即将面临各种面试,为了增加录用的机会,建议大学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举行各种模拟面试,以通过再现面试真实场景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面试礼仪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实践。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参加面试,前次的面试可以为后续的面试提供有效经验,但是需要在面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在各种方式的“面试”过程中,o导员或者礼仪教师的参与会使礼仪实践达到更好的礼仪教育效果。

3 职业礼仪实践

学习和掌握职业礼仪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实践,其在职业操守中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尚未正式参加工作,而是处于职业准备状态,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显得犹为必要。那么,既然尚未正式工作,职业礼仪如何实践呢?其渠道大致有二,一为礼仪模拟,即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定位,适当举办职业礼仪模拟活动,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二为职业实习,多数大学在学生毕业前,或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学生通过自身资源获得实习机会。实习是正式工作前的重要阶段,这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职业礼仪实践。无论是礼仪模拟还是职业实习,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礼仪认知的真实实践。在这一阶段,行则是知之始了,从“行动”中获取的“知”又高于学生直接从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所获取的“知”,并将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将这种“知”付之实践,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梳理既有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结合数年的大学生教育经验,我们认为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是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未能养成的主要原因。为了弥合这一断裂,笔者认为礼仪实践可有效地弥合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在:礼仪实践既可以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得的礼仪知识转变为礼仪行为,是礼仪行为养成的必然阶段,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并进一步付之礼仪的实际行动。但诚如已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抓一阵子、做几个报告、开几次座谈会、搞几场活动就能奏效的。实际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在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具体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教育并将二者通过礼仪实践弥合起来,则正是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专业合格更是礼仪标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的基本礼貌常识[J].道德与文明,1994(4).

[2]李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礼貌礼仪教育[J].绿色视野,2013(2).

[3]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6).

[4]陶行知。行是知之始[A],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郭华,孔江联。现代大学生职业礼仪与实践活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6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