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51286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篇】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背景:中共xx届xx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早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三)含义: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四)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五)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领域的扩大

(一)过程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

⑤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⑥2010年,增设喀什为经济特区。

(二)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

意义: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中共xx届xx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二)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1982年,中共xx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1987年,中共xx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1992年,中共xx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意义]:此后,我国加快了发展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七)1997年,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意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共xx大(2002年)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中共xx大(2007年)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党的指导思想。

四、中共xx大(2012年)[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中共xx大(时间:2017年)

1.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年级下册历史易错易混点【第二篇】

1、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筹建新中国)

3、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②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6、《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7、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领导人宣布就职,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总理兼外交部长。(不是一届政协决定的)

8、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这时候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1949-1956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9、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直接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农民迫切得到土地。

10、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巩固人民政权。

(土地仍然是私有的,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剥削)这次土地改革主要在新解放区内进行。

11、一五计划胜利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奋斗;④苏联的帮助

12、一五计划完成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是完成了工业化。

13、土地改革后,仍是土地私有制,由地主土地私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三大改造后,对农业的改造,农业集体化改变所有制,使农民土地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1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我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

①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党根据国情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坚决的执行

③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16、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

②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发展了重工业,我们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机器,才能巩固国防,保卫祖国。

③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8、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9、三大改造为今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什么教训?

①一定要注意避免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②不能忽视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创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一定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④中学生坚持刻苦勤奋,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祖国繁荣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三篇】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点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四篇】

第3课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土地是贫农雇农的二、三十倍。

(二)土地改革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三)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四)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五)目的: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六)土改形式: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同时也给地主一份。

(七)特点:政治上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八)土改结果: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一五”计划成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五)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召开地点: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高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主席、副主席等。

4、重要标志: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五篇】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1.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

2.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6年。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一)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三、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195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失误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本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3.调整失误:①1961年开始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处于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65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