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篇】
纵观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何谓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要实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施途径。
笔者认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如何,是学校能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员参与的、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平台,而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的优劣,则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如:学生孤僻自闭、自暴自弃、忧虑暴躁、偏激等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其心理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而,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总是从取得成功、解决困难后心理上的满足感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 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4]李 飞,张桂春。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6(03).
中小学心理教育【第三篇】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是如此。刚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校园的孩子,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纪律,很多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开展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本着这样的认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对我校300名小学生健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性格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胆小偏执、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行为孤僻、不合群等。怎样提高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使其能做到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体育健康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及相关材料出发,联系小学生体育健康教学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相互贯通。
下面是本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初探与摸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论,根据她们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家访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对健康知识的启蒙了解,激发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自我评价的初步意识,对存在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易用、会用的纠正方法,以帮助小学生健康行为的正常进行,促进小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普及是衡量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但它又是各科的关键和基础;在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各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完整体系,为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劳动技能、提高能力、拓展智力、加强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同样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育是奠定学生健康体质的基础教育。而在体育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科学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熟悉适应多种环境,与环境相适应:使之学会解决问题,应对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优点,使其能健康有意、科学自我的规划生活。
三、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展开,辩证地使用
目前我国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如厌学、任性、攻击、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各项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刚刚步入学习的重要阶段,刚刚从家庭的生活走向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不适应的心理。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帮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做法为: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蔡小宝同学,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每次作业都欠交,不愿读书背书,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大,成绩很差。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但偶尔的几次早上却让我发现他原来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我几次的跟他谈话及疏导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戏等,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的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积极组织好集体活动。组织活动时,充分考虑到男女同学在性格、兴趣、意志等方面,各有特点,想方设法发挥出各自优势,产生相互影响促进,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集体生活,减少学生们的孤寂、空虚、恐惧、痛苦的情绪体验,宣泄出心中的愤怒及压抑情绪。重点引导并鼓励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积极参加,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解脱与发展。其次是,教给他们交往的方法。教育他们在交往时,应真诚,举止文明,热情大方,做到自尊、自重,尊重他人,善于自持,大方地对待异性同学,与异性的交往应在集体活动中,尽量避免时间过长、过晚或单独约会等。
三、运用健康法保持愉快心情
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尽可能地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调节他们的情绪。(1)当发现某个、某些,或集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引导他们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散步等,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2)允许发泄,提供发泄机会,建立“发泄室”,让他们诉说,甚至大笑、大吼,或者用摔枕头、打沙袋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3)巧用“精神胜利法”。告诉学生,当他们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四、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篇】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们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四、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