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通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心理障碍(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心理障碍【第一篇】
一是社会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手机等视听工具广泛应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肤浅,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加上各媒体对高考的过度渲染,家长、教师、亲戚的过度关心,使学生的压力无形中增大,表现出各种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是家庭因素。据调查表明,现在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农村一部分家庭有两个孩子,家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厂、民营企业效益不佳,地方农村经济萧条,下岗、失业、剩余劳动等现象就发生在身边,家长惟恐子女将来步己后尘,于是认为子女“只有考上大学,才是惟一出路”,“上不了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似乎考不上大学就得“下地狱”。学生在如此的重压下延口喘嘘,产生极度压抑。
三是自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学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向“平等”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发生与教师顶嘴现象,甚至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抵触的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尊重而不会尊重他人。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自己见解,对不合乎己见的,就盲目地拒绝,顶撞,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非常后悔。这一切说明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呢?
1、加强心理辅导,确定辅导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咨询信箱,进行心理咨活动;开设心育辅导课,定期为学生普及心理常识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悄悄话”、“聊天”活动,开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家长会渠道,使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实践证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实现认知的重建,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中心环节。
2、减少不良的环境因素。过度刺激促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更多的学生希望有着舒适环境和适度调节。因此,教师、家长无论是关心、期望还是要求、评价,态度必须以适度为原则。“当教师对一个列为高度焦虑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这个学生大概感受到无能为力。……他可能认为反正准是完不成要求时,也就不去试了。他们甚至为证明他是对的而可能去做必然会导致失败的活动”(林格伦)。过高期望使学生失去动力,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好学生。
适度要求,学生会感激不尽的。如果为了升学而缩短了休息和活动时间,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难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及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产生抑郁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强迫的人格。适度关心,有利于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当然,把学生捧上天也是不合适的,教师、家长对学生百依百顺,过度关注,往往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细节行为过度敏感,比如在学生考试成绩稍微下降时,马上找其谈话,过度安慰,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合理引导学生面对考试,消除考试中各种焦虑。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考试的认识;稳定良好的心态,处事临危不惧;培养自信心,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和知识;要有心理预见性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障碍【第二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本文所研究的学习心理障碍是指造成中职生在德育课程中学习能力低的学校、家庭、教师、个人等主客观原因。这种心理障碍的形成对于中职生在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有消极影响。我们在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该校)通过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解释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其前因后果,并针对此提出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2018年6月,随机抽取212位均衡分布在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各专业一年级中职生发放《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心理障碍状况调查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另外,抽取该校48位一年级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发放《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心理障碍成因及教师对其关注程度调查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两种调查问卷均为结构式问卷。在调查问卷中,封闭式题目为主,开放式题目为次。同时,还深入到教室、宿舍、教研组办公室开展访问调查,与56位师生访谈,调查了解该校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心理障碍状况、影响及其原因,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另外,还开展了文献调查,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处理问卷调查数据后发现,问卷调查结果与在同期开展的访问调查、文献调查、听课、评课中所掌握的基本情况总体相符,表明调查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二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其影响
入学后,由于家庭背景、教学环境、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差异,%的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他们不仅表现在德育课程学习上不能跟进,较常出现悲观失望、消极从众、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而且在行为习惯上也较差,有的在课堂上不善于回答老师提问或参与同学间讨论,更为严重的甚至逃课。而且,这种心理障碍在德育课成绩较差或较好的中职生中同样存在着。其中,各自最突出的表现如表1所示:那么,这些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德育课程的影响有多大呢?调查样本关于学习心理障碍对德育课程学习影响的自我感觉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大部分中职生自我感觉到,心理问题的出现确实会对他们的德育课程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造成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德育课程成绩不好的这些学习心理障碍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在了解该校课堂教学以及中职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导致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内部因素:教师方面的影响。在德育课程学习上,给予中职生直接影响的是教师。我们对该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对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状况及心理状况的关注程度如表4和表5所示:由此可知,总体上来看,教师对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确实非常关注,完全不关注的情况是没有出现的。据调查,当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遇到烦恼问题时,%老师会认真倾听中职生的心声,并且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而在解决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障碍上,教师所采取的措施中有“经常与其沟通交流”“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关怀”等等。也有10%的老师认为会认真倾听中职生诉说烦恼,却无实际帮助,对其进行的开导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二)内部因素:中职生自身消极的学习态度,自信心不足。在问及中职生“影响德育课程学习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54%中职生认为自身主观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最能对德育课程学习造成影响(如表6所示)。在问及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时,有些中职生态度比较消极,会“感到自己无能,干脆放弃”或者在做作业时“抄答案,不懂也无所谓”,随便应付老师。其实,学习态度与效果是相辅相承的。部分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德育课程成绩落后于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又反过来增加学习心理负担,感到学习压力过大,丧失自信心,经常有过度焦虑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四消除中职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上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教学管理、思想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四成的调查样本认为产生心理障碍与课堂因素有关。因此,教师可通过加强教学管理,适当安排教学计划和程序,让中职生在一个舒适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德育课程,以减轻其学习心理障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职生都认为学习态度、兴趣与热情等对学习德育课程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思想教育,让中职生重视德育课程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与中职生都认为,在德育课程学习上的心理辅导不够完善;鉴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辅导。(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鼓励、帮助中职生学好德育课程。在听课、评课中发现,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会影响学生德育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中职生在学习德育课程中遇到难题时倾向请教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可以帮助中职生更容易获取知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生大都喜欢与老师交流沟通,并希望老师能够在德育课程的学习上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作为教育者,当中职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时,要经常鼓励、关怀他们;同时要加强与中职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中职生德育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三)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鼓励、帮助中职生学好德育课程。在调查中发现,将近一半的中职生认为产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上心理障碍是与家庭的因素有关。在学习德育课程中遇到心理烦恼时,依然有将近一半的中职生喜欢和自己的父母倾诉,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家长的正确教育指导对中职生学好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帮助。多关怀孩子,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在德育课程学习上更多地给予孩子理解、鼓励、支持与帮助,引导孩子以平常心学好德育课程。
五结论
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管理、思想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外,我们还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与家长共同合作,鼓励、帮助中职生以平常心学好德育课程。
参考文献
心理障碍【第三篇】
一、困难生的心理障碍
造成困难生的因素是各方面,但最普遍的原因还是心理障碍问题。
(一)意志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即意知过程。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坏,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困难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低,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
1.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正因为他们没有把学习物理作为内在需要,把物理学好作为学习目的,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
2.缺乏学习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随意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困难生中的多数人,学习物理的毅力和耐力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一旦遇到题目做错了,不会主动去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错误。遇到更困难的问题,就一眼扫过,甚至不屑一顾,回避失败,不善于使自己的智力活动高度紧张起来。
3.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相当活跃的成分和激素。尤其对物理学科,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规律的描述、物理实验的操作诸如此类的智力活动都要求尽量将自己的学习兴趣保持在较高的激活水平上。然而,困难生的心情多数处在厌烦、焦燥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太难,即使有时对某个问题,某些实验表现出一些兴趣,也只是凭借不需要意志力支持的直接兴趣学得一时的轻松愉快,一旦听或看不懂,就觉得无味,从而使自己兴趣始终未能激活起来,进而丧失兴趣,越不想学习就更不会学习,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在思想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最终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二)情感障碍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如愉快、憎恶、热爱、仇恨等。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此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情感,而在物理教育中,恰有许多与困难生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困难生的情感障碍。
1.教师或家长对困难生期望值过高,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困难生的基础知识本来就薄弱、知识缺漏严重,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而在同样多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他们无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学物理,甚至厌恶物理,最终放弃学习物理。
2.教师教育不得法,忽视个性的差异。物理教师如果能组织既形象生动又直观准确的实验,运用深入意境,唤起想象、妙趣横生的物理语言,引导学生去领略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那么伴随的将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相反,枯燥和权威式的讲解只会带来被动以至消极的态度和体验。有些教师教法单一,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及个性差异灵活选用教法。教学中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不会因材施教,更不会因时施教(能力是处在发展之中,时时在变化),只重视多教给学生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不注意关心困难生实际心理需要,上课缺乏诱惑力和感染力等,从而造成困难生的情感障碍。
(三)思维障碍
心理学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物理思维能力具有概括、间接、深刻、抽象的特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上述能力的差异上。而所谓困难生正是在上述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学生,从而构成了他们的思维障碍。
1.思维广度不够,物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物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困难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孤立观点看问题,没有良好审题习惯和技能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把各种物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又忽了其它方面。
2.思维深度不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困难生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不去更深一层地分析和综合进行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
3.思维变通性不够,困难生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很少能对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完整的叙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多是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的模仿,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呆板,一旦改变问题的方式,就造成思维混乱,抓不住关键环节,形不成思维中心,从而也不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替换方案,使思维受阻。
二、困难生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转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困难生的心理障碍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当然寻找原因,又何止以上几种,问题是在找出原因后怎样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对策来防治困难生和转化困难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强化目的教育、调动困难生学习自觉性。
根据物理教学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物理有好奇心,他们想从实验中看到奇特现象,他们对使用和维修家用电器、解释自然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想得到能用于生活实际的物理知识;他们常会从祖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和古今中外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出一种想将来在科技方面作出贡献的愿望,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传授的这些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诱使、引发其产生这些积极的心理,这样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就自然会调动起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的情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困难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困难生往往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物理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愈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关心和理解困难生,平时要常找他们交心谈心,多给他们一点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困难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例如,给困难生一个微笑,打个手势,拍拍肩膀,时而在练习中写几名赞扬话等都会给困难生无形的力量。教学中对他们要做到“三优先”即提问优先、辅导优先、学习检查优先,耐心细致地帮助困难生,直到弄懂弄通为止,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让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情感交融中进行。
(三)培养困难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过去的应试教育只面向一部分学生,面向的是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对困难生歧视甚至排斥,而目前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它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物理教学应以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由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板演的机会,而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教学节奏、课堂密度把机会全包给优秀生,应当挑一些易回答、易解答、易操作的问题让困难生做,这样不仅可使他们有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而且能使他们在这些回答中有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和决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
(四)降低教学过程的起点,为他们铺好台阶。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基础。针对困难生认识能力差思维能力弱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要采用象放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段,给困难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他们拾级而上。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降低起点,对过难、坡度过大的内容要进行分步讲解,对重点、难点和学生不足之处应进行必要的循环,甚至多次反复,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幻灯、电视机、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增加他们感性认识,提高困难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注重双基的教学,对一些综合性强的题应给困难生以适当的提示,要求他们搞清已知什么、所求什么、题目的性质和类型,作业中要书写清解题思维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技巧。
(五)指导困难生会学的方法
心理障碍【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障碍表现成因
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为高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而欣喜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却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有关方面对全国l2,5万大学生的抽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20。23%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夭津曾对5万大学生进行调查,16%存在着焦虑、恐怖、神经性忧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障碍。去年对全国14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高达总人数的54。4%。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一、当今大学生基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可以看到引起他们的心理障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学习持久紧张感和竞争压力感。从进入高中到考上大学,持续3-4年的紧张学习,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依然按照原来的学习方式拼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考上大专的要争取专升本、考上本科的要争取毕业后考上硕士研究生、博士……。有的大学生,中学时代一直是尖子,总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大学,服胃‘‘强中自有强中手”相比之下,原来的优势消失了,这在心理上产生了竞争压力感,使大脑处于高度疲惫状况,导致心理功能失调。
(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我国著名已故的心理卫生学家丁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不少学生表现出人际沟通不良,性格上不合群,相容性差,使自己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被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精神压力,因而一遇到问题影响情绪时,便无以寄托,无所支持,无处抒发,于是只能压抑。激烈竟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3)强烈的孤独、空虚及压抑感。学校生活的单调,早年建立的伙伴关系的解体。青春期综合反应所带来的烦恼,缺乏精神支柱,理想与实现的矛盾,人际感情的失真,特别是高消费和外来的诱惑与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往往给人以压力感,并由此产生孤独和空虚感。
(4)情感危机难以排除。目前大学生恋爱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据对在校的大学生抽祥调查,正在恋爱的一年级为IS%,二年级为25%,三年级为40%,四年级为65,单相思者为10%,失恋者为20%o调查还显示有手淫的占62。5%。由于传统认识与性心理、性生理知识的不足,以致很多学生在手淫后又往往产生较强烈的恐惧与不安、自责与自罪,使心理处于持久的疲劳与冲突之中而不能自拔。从心理卫生的角度上看,都需要动用大量的精神能量,其强度不亚于紧张的学习。就年轻人而言,如果学习和恋爱交织在一起,并产生各自的或交叉的冲突时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机。
(5)经济困难。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生活好点也无可厚非,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因而使学生的生活水平产生日益明显的差别,使“穷困者”的自尊与虚荣受到挑战,从而破坏了其心理内环境的稳定。近几年高校学费节节攀高。学生消费也日益增长,许多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内心闭塞。
(6)进步受阻和评优评先榜上无名。积极进取,奋发成才是大学生的主流,乐于表现,勇于竟争也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积极要求进步,靠拢党组织,有不少同学希望从事社会活动当学生干部。然而,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重视和肯定,或者评优评先榜上无名,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陷入痛苦之中,而这种现象往往又发生在那些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身上。
(7)专业兴趣低。许多学生因对专业不了解误填或其它种种原因进入了一个无趣的专业,但在我国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下,进校后没有一定的关系是无法转专业的。致使他们对本专业产生抵触情绪,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性去应付学习,心理矛盾倍出。
(8)文化选择和社会冲击带来的困惑。大学是思想开放的地方,各种思潮和文化流派齐头并存,物质诱惑和文化选择丰富多彩,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单一思维氛围中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眼花缭乱。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在大学校园中找到了土壤,这些都很容易让大学生们失去方向。
(9)网络时代还带来了信息和机会强迫的危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也是一个“信息匾乏”的时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就指出,网络资源的巨大能让深入其中的人们产生自己信息不足的错觉,从而越来越拼命的陷入其中,最终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伤害了身心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如果我们不给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及时地、有效地帮助和治疗,就可能使他们心理障碍进一步力口深,给社会造成潜在的损失和危害,其后果是严重的。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大多数学生在这段时期内都可以完成生理上的成熟,但多数人还不能同时在心理上达到成熟,这个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变动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且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又因为一下子失去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第二,从社会变革来看。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加之中西文化的冲突,各种思潮的涌入,民主化逐渐推进,时代突然把社会转型过程中纷繁复杂,扑逆迷离的矛盾现象呈现在心理结构十分脆弱的大学生面前,这不仅会造成价值观混乱而且还会造成情感的极度苦闷,至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加之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因而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第三,从家庭、学校来看。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除了生理原本有缺陷的,从小受到歧视(如私生子、弃儿、父母犯罪)未能正常成长以外,有相当部分则是被家庭和学校刻意重视、溺爱的“骄子”。强烈的优越感,造成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加之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间距以及面对考试、毕业分配带来的持久的期待焦虑,在任何一场哪泊是不大的精神冲击下,都可引发心理障碍。
第四,由干社会、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健康狭义理解为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健康。迄今为止,心理治疗与咨询意义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不少人心理、情绪、行为失常,却一直以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经人指点才来见心理医生。
第五,独身子女的群体不断增多。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心理特别易受挫折。同时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去更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思乡与适应不良。多见于一年级新生,以女生为突出,她们在家中是宠儿,来到新环境,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感受到陌生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