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信息化建设规划【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7232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信息化规划【第一篇】

业务板块的协同,重点是如何促使下属业务经营实体所属产业链的协同,它可能来自于价值链各方面的协同,也可能因为形成新的生意模式而获得收益。信息化支撑业务协同,更多的是快速构建支撑新业务的信息系统促进发展。对于价值链的协同,信息化关注最多的领域莫过于研发、供应链与物流、客户服务协同的信息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理应由总部统筹,但对于多元化产业集团而言比较困难,这样的总部通常缺乏对业务细节了解深入的人员实际去推动,所以它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统筹、促进和划分利益关系。很多集团借助或设立独立的法人机构,开展集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业务协同的IT实现工作。

信息化服务,就是从集团总部的角度提供规模经济的资源共享服务,最常见的是资金、人员、知识、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共享服务。国际巨型公司在资金共享方面可谓发挥到极致:通过建设全球统一的资金管理系统,在满足资金共享的同时,利用时差、汇率,进行全球资金的集中储蓄,获取隔日利息,形成收益。几乎所有国际大型集团企业都统一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当然也包含了在线招聘、在线培训等信息化应用。通过集中管理全球分支机构的专利知识,为下属企业提供共享利用平台,有效减少专利支出浪费。这些国外企业在信息化服务共享领域相对做得比较到位。对于国内大多数集团企业而言,规划之时也应该考虑上述几个重点共享领域。当然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匹配当前集团战略能够做到的程度。

信息化管控一直是企业发展关注的焦点。“想管而又力不从心”、“管什么、不管什么”、“哪些企业管、哪些企业不管”等问题萦绕在许多集团CIO脑海中。AMT研究并发现这些企业的焦点是围绕着数据中心全球部署、外包基地选择、信息化内部服务区域集中等领域。对于国内多元化产业集团而言,信息化管控也应作为集团管控的职能领域,所以也要明确管控方式、组织、职能、权责、流程等内容。

信息化规划【第二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思想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石油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节约及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部分石油企业逐渐开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信息化规划。甚至个别企业已建设信息化系统,以期推动企业的战略化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但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找出应对策略还需进行一些探析,以下笔者就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析

在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大部分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意识到整体规划的重要性。例如,目前我国国内三大石油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就曾先后提出了“坚持总体规划,建设统一平台”的构想。由此可见,为实施信息化,石油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其次,应明确目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经营与管理相结合,设计出合理且适用的实施方案,并以方案为指导,严格遵循、有序实施。通过这样的形式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科学、统一、有序的轨道。但在实际的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信息工程复杂,且关联与影响因素众多。所以时常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信息化规划的进程与规划效果。对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应积极发现这些关键问题,并及时找出应对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缺少明确的信息化战略

在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明确信息化目标、制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个别企业经营者甚至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也不明确。以上情况具体体现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石油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是受市场推动而形成的一种跟风行为。而个别企业则是因为受到软件公司推销的影响,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安装了一套系统软件。熟不知,该软件无法实现企业的信息数据之间的传递与共享,进而使信息系统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走了弯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也是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同时,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多变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情况发现,部分企业经营者、决策者的思想观念过于陈旧,很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当新时期企业对新软件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时,若经营者、管理者甚至决策者仍保持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极有可能导致石油企业开发的软件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例如:出现一些新软件对新业务与组织结构的要求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升级换代的发展要求且不能兼容新的业务需求的情况)。由此,可以说“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大多企业的通病。

石油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石油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不高。以黑龙江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为例,笔者对该企业进行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目前该企业虽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其具体表现在: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足,专业度不够,并对技术产品的辨别水平相对不高。信息化提出后,企业仅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将手工操作改为智能操作而已。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的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部分油田企业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产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配套。企业自身过于重视硬件设备,导致很多软件产品没有技术升级与更新,跟不上硬件的发展。另外,大部分石油企业信息化人员比较年轻,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其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或是没有及时)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于是造成了技术与业务的脱节。由以上两种情况可知,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影响了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3解决信息化规划关键问题的对策

明确信息化目标

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石油企业应明确信息化目标。为确定信息化规划目标,石油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操作如下:不管石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如何改变,管理者都可以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本,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第二种,可以将直接实现企业商业目标,作为首要策略而进行规划。以上两种规划方式,第一种较为通用、常见。但是,不管企业使用哪一种,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管理思路,例如:在油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应加快智能油田、管网、工厂、销售与物流的建设。使企业形成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运营管理模式。

引入第三方咨询

考虑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以往石油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因素,就可以意识到将来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技术应用,而以往的应用以及现在新的部分应用可能无法适应石油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应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新的评估与分析,并制订出一套新的实施方案。而为保证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所需耗费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降到最低,经营者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咨询,寻找声誉好、信誉佳、服务到位的咨询公司进行业务咨询。通过咨询找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实现资金、市场、信息与人力资源等有效配置,从而可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整合信息化资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数据状况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管理等情况。因此,为解决石油企业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这一问题,石油企业应及时掌握各种类型的业务数据情况,并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因为,信息化可以为相关信息数据的实际掌握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但在信息化资源的实际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保证信息资源整合合理,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对企业所有信息化资源进行分类,然后对纵向、横向的信息分别进行整合处理。另外,企业应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专业信息化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信息化,并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这样就可以为以上工作提供保障。

重视国际化标准

为保证石油企业信息化取得纵深发展,在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应重视国际化标准。首先,企业应对本国特色有足够的理解;然后,经营者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可以参考国外(或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例如:当前,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是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但这种管理形式会导致部分人被排挤,会增大社会就业压力。对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应考虑到数据透明性的实时掌握与管理,以及我国社会就业承受能力。根据数据的分析,考虑实际的发展,找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方案,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结语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石油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管理效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对信息化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不断推动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春阳。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

[2]兰卫华。浅析信息化建设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3(5).

[3]胡军,王西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1).

[4]李新雷,杨志同,白桂敏。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信息化规划【第三篇】

《教育与职业》: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有哪些?

王延觉: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用单独一章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总结新世纪以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突破以往仅仅依靠项目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为此,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

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与职业》: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形成过程。

王延觉:《规划》编制工作是在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成立了有关司局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组,组建了由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资深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专家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3月中旬《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规划》编制工作组和专家组实地调研了多个省区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研究借鉴了国家信息化有关规划、教育部有关专项规划等相关资料;组织了多次工作会议、调研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座谈会;并于2011年6月中旬、7月中旬和10月上旬集中开展了三轮征求意见工作,以函件、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征求了国务院相关部门、部内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国内知名专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与相关企业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至2011年11月初,形成了《规划》(送审稿)报教育部党组审阅。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对《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201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规划》(送审稿)。2012年2月21日,教育部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报批稿)。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可以说,本《规划》的编制重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重视调查研究和多方协作。《规划》的顺利出台是教育部领导、部内各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关部委、众多专家、相关企业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育与职业》:《规划》编制工作遵循了哪些思路?

王延觉:《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了以下思路:一是定位有限目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支撑”和“引领”,它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本《规划》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有限目标规划,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二是面向未来需求。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本《规划》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三是着力推动融合。《规划》编制专家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划分,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认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秉承了上述“推进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

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规划》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对保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点表述,并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个角度重点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与职业》: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内容框架。

王延觉:《规划》分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实施6个部分,共20章。

信息化规划【第四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

2 现代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及应用

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因特网(Internet)技术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城市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日趋成熟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主要特征是描述、处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空间关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辅助信息,并能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

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阿拉文库§ 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与CAD技术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剥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虚拟现实的核心由一些三维的交互式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组成。这些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合成来表达信息。虚拟现实是综合性极强的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艺术、军事、规划等领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才刚起步,但是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城市,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在实时的虚拟环境中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使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批、管理等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及规划方案评审。虚拟城市可以模拟再现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划成果,尽可能的避免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质量。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1:3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总之,信息化的城市规划管理,依赖于各项技术,事实上每一种技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参透,合理的、科学的应用于整个规划管理当中。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其中,是当今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将更进一步的推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塑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07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