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原文翻译及赏析【优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所见-袁枚原文翻译及赏析【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所见袁枚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乾嘉诗学;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诗歌创作与研究产生了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他们各以钱塘(今杭州)、长洲(今苏州)、金陵(今南京)、京师(今北京)为中心开展活动。其中后三派不仅创作成就更为突出,而且都创立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各成一家之说,影响尤为重大,尉为鼎立之势。虽然学术界对于格调说、性灵说和肌理说三家有过不少研究,然而,治丝益,让人难得要领。本文试对此再作扼要论说,以图化繁就简,切近核谛之效。
一、沈德潜与格调说
沈德潜早年诗学叶燮,自谓深得真传,“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1]76,然而,从其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古诗源》和《明诗别裁集》(与周准合作)、诗论《说诗语》以及诗作来看,他的诗学观也突出地体现在“别裁”二字上,即“别裁”、“伪体”,崇尚“正体”或“正宗”。他的伪体与正宗既有时代的含义,也有派别的选择,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诗歌性质的理解。从时代上来说,他选唐诗而忽宋诗。《唐诗别裁集》“凡例”明言:“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宋、元流于卑靡”。[2]4《说诗语》更说:“不能竟越三唐之格”。[3]81与此相关联,在诗歌流派上,他对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固然感到亲切,而对与七子派相对的公安、竟陵诸派则不以为然,这从《明诗别裁集》所选诗歌数量上也有明显反映。
不过,从根本上说,沈德潜的诗歌及其诗学主张与唐诗、与七子并不真正相契。他之肯定唐诗与前后七子,主要是为了抨击与之相对的宋诗与公安、竟陵派。正因为此,他没有止步于唐诗,而是继续追溯古诗之源,以为必须“仰溯风雅,诗道始尊”[3]81。《古诗源》的编辑就是这种用心的体现。“别裁伪体亲风雅”,他所说的诗歌正体、正宗说到底就是“风雅”之作。“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3]77,是他对诗歌的根本理解与选诗的基本标准。显然,他所理解的诗,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之诗。他在《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以为“动作温柔乡语”,“最足害人心术,一概不存”[4]2,也是这种诗教观的鲜明体现。
具体而言,他所说的“风雅”之作或者说“诗教”之诗大致包含三个要点。首先,它们应该根本于性情,同时也能“理性情”。这里的“性情”当然不是泛指“人性”与“情感”,而是特指情感未发之前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之性情。亦即说,诗歌既要源于这种抽象的无色彩的性情,反过来又要陶冶人的具体性情使之符合这种性情。其次,它们要“善伦物”,或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要关心现实、反映现实甚至揭露现实,但最重要的则是有益于现实。亦即是说诗作可以揭露、也应该揭露现实,但是不能太过,也不能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相反,应该含蓄蕴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第三,除了前述种种“其言有物”外,诗歌还需具备“感鬼神”的艺术魅力,从创作方面说也就是要讲诗法,所谓“诗贵性情,亦须论法”[3]83。这里的“法”既指“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结构之法,也指含而不露的表现之法,更指诗歌要有“体格声调”。在他看来,“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3]91。温柔敦厚的诗教终究要隐隐地化在体格声调中,而诗歌结构、体格、声调的抑扬抗坠正可深入人心,从而实现诗教目的。因为他强调“体格声调”,与他所崇尚的前七子所说的“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一脉相承,因而论者也常将他的诗学称为“格调说”,归之为“格调派”。单从字面看,“格调”二字并没有准确、完整地反映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但也可以倒过来说,温柔敦厚诗教观丰富了“格调”二字的内涵。其《观刈稻了有述》既描述“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结实,村落虚烟火。天都遭大水,裂土腾长蛟。井邑半湮没,云何应征徭”的苦难,同时又说“吾生营衣食,而要贵知足。苟免馁与寒,过此奚所欲。”[5]最能体现他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教观。
沈德潜温柔敦厚格调说的提出与他个人的情性直接相关。沈德潜其人与其名一样平和中正、安分守己。他在诗中说自己:“(鱼+孚)水东偏老腐儒,生平动履总迂愚”[6]485,“前途万事殊茫茫,安分之馀吾何有。”[7]492诗如其人,他的诗歌与诗学观正是自己为人的直接写照。应该说,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与散文学中的桐城义法说、书法中的馆阁体一样,都是当时安定平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这也正是沈氏“生平喜咏诗,风旨别雅郑。仿佛秦中吟,传写民利病”(诗句原本说其师,实亦自言)[8]299,而乾隆却愿意“当前民瘼听频陈”、甚至“嘉尔临文不忘箴”[9]197的原因,是他在世时能够成为“天子门生更故人”的原因。当然,单纯从诗艺的角度说,这种平和中正、四平八稳的诗歌,也可以说缺乏一些个性、激情与感发的力量,因而不免有平熟谨庸之讥。
从表面上来看,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派与翁方纲的肌理派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对于学问的态度,三家就没有多大差别。袁枚的“性灵”虽与沈德潜的“性情”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与孔门诗学并不相违。翁方纲的“肌理说”虽然对格调、性灵有所反对,但从其对“文理”的重视及对击壤派的不以为然及对诗理的强调来看,与前两家仍有相通之处。总体说来,三家既相通而又不同的诗说,既是乾嘉时代精神的不同反映,又一道反映了乾嘉文化的繁荣与博大。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前言//合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沈德潜。卷上//合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沈德潜。观刈稻了有述//归愚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24册。
[6]沈德潜。九十咏怀//归愚诗钞(馀集卷6)[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7]沈德潜。题蒋玉照复园图//归愚诗钞(馀集卷6)[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8]沈德潜。呈陈体斋师//归愚诗钞(卷7)[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9]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5)[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10]袁枚。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袁枚全集(诗集卷2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袁枚。随园诗话(卷5)[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2]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30)[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3]袁枚。随园诗话(卷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4]袁枚。答施兰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17)[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5]袁枚。随园诗话(卷7)[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6]袁枚。哭张芸墅司马//袁枚全集(文集卷2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7]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17)[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8]袁枚。咏钱//袁枚全集(诗集卷1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9]袁枚。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之四)//袁枚全集(诗集卷1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0]袁枚。苦灾行//袁枚全集(诗集卷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1]袁枚。所见//袁枚全集(诗集卷2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2]袁枚。随园诗话(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3]袁枚。随园诗话(卷1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4]袁枚。答戴敬咸孝廉书//袁枚全集(文集卷19)[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5]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袁宏道集笺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6]袁枚。除夕读蒋苕生//袁枚全集(诗集卷20)[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7]袁枚。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之七)//袁枚全集(诗集卷1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9]姚鼐。随园君墓志铭//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0]朱庭珍。筱园诗话(卷2)//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1]翁方纲。志言集序//复初斋文集(卷4)[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2]翁方纲。理学驳戴震作//复初斋文集(卷7)[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3]翁方纲。仿同学一首为乐生别//复初斋文集(卷15)[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4]翁方纲。杜诗精熟文选理字说//复初斋文集(卷10)[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5]翁方纲。谢蕴山诗序//复初斋文集(卷1)[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6]翁方纲。蛾术集序//复初斋文集(卷4)[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7]翁方纲。诗法论//复初斋文集(卷8)[M].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38]徐世昌辑。晚晴诗汇(卷82)[M].北京:中国书店,1988.
[39]翁方纲。滹沱河//复初斋外集(诗卷一)[M].嘉业堂丛书本。
[40]洪亮吉。北江诗话(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1]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42]王昶。湖海诗传(卷1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3]法式善。梧门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所见袁枚范文【第二篇】
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一岁被保举应征博学鸿词科,二十四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三十九岁的袁枚辞去官职,隐居江宁随园,直至八十二岁病逝。袁枚在隐居期间,畅游东南山水,以诗文自娱。乾隆四十四年(1779)春天,六十四岁的袁枚游绍兴、杭州,在杭州西湖边写了《湖上杂诗》二十一首,本文所选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袁枚个性极强,面对当时的士林习气,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态度。
时人重经学与考据,他却说“试问今之世,周、孔复生,其将抱《六经》而自足乎?抑不能不将汉后两千年来之前言往行而多闻多见乎”(《答惠定宇书》),“《六经》之言,学者自宜参究,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答定宇第二书》),他还写诗道:“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一帆直渡东沂水,文学班中访子游。”(《遣兴》其二十二)袁枚甚至还写了一首题为《考据之学莫盛于宋以后,而近今为尤,余厌之,戏仿太白嘲鲁儒一首》的诗对于当时的考据学者进行讥讽。
时人重讲学,袁枚却说“惟讲学近伪,且大妄,断不可行”(《与是仲明书》)。
时人重参禅,袁枚却说“如来、释迦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答彭尺木进士书》)。
时人讳言声色、财货,袁枚却说“解爱长卿色,亦营陶朱财”(《秋夜杂诗》其五),又说“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尊彝、名人字画,又好书”(《所好轩记》)。袁枚对于自己的嗜好毫不掩饰,他认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圣贤教人,不过如是”(《再答彭尺木进士书》)。
袁枚激烈地反对当时沉闷迂阔、虚伪忸怩以及扼杀人性的环境和风气,他针锋相对的各种意见彰显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而这种意识,实际上植根于他对生命个体的欲望和情感的正视与尊重。因此,袁枚论诗独主性情。()他说“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答曾南村论诗》)。所谓性情,自然是指作者内心中的真正感受,袁枚以为好的诗歌必然是抒发真性情的作品,而要写出这样的诗歌,作者必须尽力摆脱种种限制,保持真我的纯洁,并学会体认和捕捉真我的情感流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作者的性情本身就成为诗歌写作所关注的对象,外界的环境只是为这一瞬的感动构建出一个可供描述的外形和可供追寻的线索。因此,袁枚在《续诗品》中列《崇意》条强调“曰诗言志”,列《斋心》条强调“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列《神悟》条强调“但见性情,不着文字”。
小木偶的童话故事【第三篇】
自从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之后,小木偶想起了自己的小红包被小红狐骗走的事情,结果小木偶越想越委屈,于是小木偶难过地去找老木匠。到了老木匠家门口,小木偶磕开了老木匠的门,老木匠一打开门,就见到小木偶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惊奇的问道:“小木偶你不是只有一种表情吗?你怎么回来了?你的小红包呢?”老木匠的问题像鱼吐泡泡一样不停的问小木偶,小木偶只好坐下来给老木匠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老木匠说了,老木匠听完后,气愤的说:“这小红狐太可恶了,要是小红狐能像蓝鼻子小巫女一样就好了,小木偶你去找小红狐评理!”小木偶颇有同感,决定去讨回公道。
小木偶带着愤怒的表情去了“森林**局”,找到了穿警服的熊,跟穿警服的熊讲明了来龙去脉,穿警服的熊半信半疑的问小木偶:“这是真的吗?”小木偶理直气壮地回答熊:“那当然!不信我们就去找小红狐!”穿警服的熊为了看个究竟就同意了。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找啊找,找啊找,终于在一所游乐园中找到了小红狐。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看到小红狐又在骗小山羊,穿警服的熊看的愤怒极了,冲了出去,捉住了小红狐,并问小红狐有没有抢走小木偶的包,小红狐全招了,并发誓要痛改前非,于是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放走了小红狐,小红狐把包还给了小木偶,并向小木偶道歉。
小木偶拿到了包兴冲冲的回到了老木匠的家,从此小木偶快乐的和老木匠生活在了一起。
七夕诗句摘抄【第四篇】
同赋山居七夕
唐代: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清代: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宋代:***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
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
惜秋华·七夕
宋代:***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七夕曲
唐代:王建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