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热选(精彩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热选(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一篇】
通过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小考、大考、升学率、家长抓、学校老师抓,造成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承受重大压力,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外出打工的子女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感到责任和压力都挺大的。
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重新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问题已成为现在学校教育最棘手的问题,不良心理会对现代教学带来极大的危害。
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从事研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前提。
本人通过自身多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
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
外部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
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以班主任为核心,多角度进行辅助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无论怎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管理和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是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学习和寻找方法来针对问题进行教育。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二篇】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三篇】
有人说,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的。置身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大学生更是有着强烈而迫切的交往意识。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经验缺乏,又常常被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种种困惑所羁绊。因此,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调节、掌握交往艺术,走出交往困惑,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如果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就不可能与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2)互利原则: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和利益,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喜欢引人注目,渴望出类拔萃。如果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关心、注目和爱护,就必须考虑到他人也有这种需要。不能只让别人对你贡献,而你对别人只讲索取。
(3)信用原则: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与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都喜欢同诚实正派的人交往,这样的交往有一种安全感,不用担心什么。
(4)兼容原则:兼容原则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遇到冲突时要有耐心,能够宽容他人,做到包容并蓄,包括容忍对方的个性和缺点,学会宽以待人,不计较他人的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应该达到“有理也让人”这样的心理境界。
(5)尊重原则:它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自重、自爱,不做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价值,承认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地位。一个不尊重他人,经常损害别人,或把别人当工具使唤的人,人们是不愿与之交往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广播稿中学生喜欢交朋友,珍惜与同学结下的友谊。当同学们的友谊受到伤害时,他们内心难过;当同学的友谊破裂时,他们的内心难以平静。维系友谊,同学们都要很关心,又要很用心。
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会传播一些"小道消息",这正是某个同学的隐私;有的同学会给别人取"外号",嘲弄某个同学的缺陷;有的同学处于困难之中,想得到帮助,却无人伸手。……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不论,这至少反映了某些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象兄弟情意那样坚固牢靠,维系友谊也是掉以轻心。
泄密,嘲笑,有求无应,是友谊的三个敌人,是破坏友谊的三项不妥行为,是伤害性友谊的三种特征。
没有什么比泄露某个人的隐私更伤人心的了。当你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的个人秘密时,你可要为他保密,因为这些琐事都是人家的个人隐私呀。如果万一你有意无意地泄密了,把别人的秘密在外面乱说一通,这是很伤人心,很伤同学友谊的。特别是你的同学要求你为他保密,因为涉及到的是敏感话题。而你告诉了别人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尊重同学友谊,是会失去同学信任的。
现在交朋友,要弄清楚对方是否能为你保密。可以向他声明,希望我讲的话你不要外传。当然,如不是需要保密的事,你的朋友告诉了别人,可以不把这种行为视为背叛。
所谓嘲笑,就是用言语笑话对方。你的朋友正在努力减肥,而你却嘲笑他臭美;你的朋友身体上有某些缺陷,而你却时不时嘲弄他以取乐。同样,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一些让朋友感到不自在的逸事也是嘲讽,讥笑,也是不妥的。
友谊建立在同学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很重要。人们可以对别人的议论,行为特不同的意见,但是要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绝不能嘲笑,fei谤,诋毁。否则,他就会问:你公开取笑或侮辱自己的朋友,目的何在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可能问题不大;次数一多,必然伤害友谊。
友谊最基本的承诺便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陪伴,特别是在一方遇到困难,陷于困境时。当你遇到问题或者伤心的时候,朋友却不来帮助,支持你,不来陪伴你。你就会认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出现了裂痕,有了麻烦。就是说,当你的朋友需要你帮助,陪伴的时候,你得尽量赶到。
当然,有时你也不能太介意,因为你的朋友可能正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或者离得较远,一时难以赶到而不能陪伴你。但如果他总是有求无应,总是借故推托,敷衍,说明他并没有在分享你的感受和给予支持方面,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倘若你总是麻烦对方,叫对方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关系也会不平衡。
总之,大嘴巴四处泄密,对朋友总是指指点点嘲笑,讽刺,急需要他帮助时不出现……这些现象经常出现,可能是说明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是那样真挚和忠实。
中学生需要建立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纯洁同学友谊,并珍惜这种友谊,热心维系这种友谊。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四篇】
(一)。
中学生的心理是多彩而又复杂的,他们好奇去了解新事物但却有不知方法,所以经常会犯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2、希望父母让自己独立,因此具有逆反心理。容易跟老师和父母顶撞,与父母相处不和谐,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父母越是唠叨,孩子越是“一言九顶”(顶撞),甚至出现“禁果逆反”心理,越是被禁止的事,越是想尝试。
3、对异性的好奇,不能区分好感与喜欢,因此容易发生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
4、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5、有些人不能接受挫折与失败,承受力较差,一失败就灰心丧气,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失败之后不能面对现实和生活,形成自卑的心理,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6、想象力丰富,对世界充满好奇,这需要我们去鼓励,不能扼杀。
(老李,这是我自己写的,字数少,请见谅!)。
(二)。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了解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状况与特点。
在我看来,中学生的个性心理还远未发展成熟,中学阶段的孩子身上显露出的性格苗头,可能只是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反映,我们必须结合这个特殊年龄的特殊问题,用发展的眼光面对这些现象。这源于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反抗性和叛逆性上。这通常导致了我们与老师、同学还有家长的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矛盾。
而且,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两面性明显,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两面性是指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者失望,但是这种情绪体验可能并不很深,很快会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而转换情绪。由于高度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又经常会有十分强烈的情绪,但是这种强烈之感却往往带有自我夸张的成分。中学生的情绪经常在暴风骤雨和温柔细腻之间的摇摆不定,使得他们表现出情绪反应上明显的不稳定性。中学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和两面性一样,这都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当然,我们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水平和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完善:我们有着好的愿望和想法,但心理准备不足;我们虽有着七分熟的情感和理智,但不相协调和统一;我们的进取心很强,但自治力太弱。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中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我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我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我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我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我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控制的能力还不强。
对于我们中学生的诸多心理状况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中学生心理问题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因此,对于中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中学生这种心理的性质。这种心理往往有时得抵触性很强,但是,积极的中学生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青少年健康事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不良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常见且普遍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不良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完全消除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学生的这些不良的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自我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健康的中学生心理标准主要有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体现在以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增进体脑发展,并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忧惧,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善意的批评和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等;还体现在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和具有自制力等。
作为中学生和青少年的我们正处在青春的花季里,十五六岁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起责来,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远大而又具体的理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礼仪,培养高雅的情操。这个年纪的我们,心理状况的好坏十分重要,关系到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积极地正确地去面对那些不好的心理,去了解,去改善,去解决,最终发生改变。这样,我们的心理才会日趋成熟,我们成长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二零一二年五月五日于寒舍。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五篇】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面临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多同学幻想着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而实际上很多同学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和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随着生活水x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很多同学天天买零食吃,礼尚往来,互相攀比的风气非常严重。但在这些同学中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平时的值日生工作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相当普遍。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师姐上,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特点。愿意与知心朋友谈心,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这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其实,这些同学和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但只会抱怨父母师长不理解自己。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六篇】
知足,好理解,容易会意。不足,则可分为"知不足"与"不知足",一时便难以理会清楚,且慢,请听我慢慢道来。
x科学院院士,x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是这样写的:"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几十年人生旅途上,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这个"座右铭"。他对"知足"与"不足"的理解太好了。
"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物质享受,生活待遇,名利地位方面要知足,不能过高要求,不要贪得无厌。裘法祖先生,他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x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50x米的房子,用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旧家具,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中,裘先生很知足,他觉得这样就足够了,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从来不向组织,不向单位张口伸手要这要那。
"做事要知不足",就是说在做事中,工作中知道自己的不足,方能改进,完善,创新,提高。裘法祖先生是我国外科医学的开拓者,先行人和技术权威。上世纪50年代就名满天下,但他"知不足",不满足,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先后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直到91岁高龄,他还在不懈工作,带研究生。
"做学问要不知足",就是说在做学问中,不知道什么叫满足,什么时候到顶了,什么样子就足够了。才能励精阁治,排难而进,绕过崎岖山路,向光辉的顶点挺进。裘法祖先生是留德医学博士,是著名的我国外科医学专家,外科医学教育家,可谓学富五车,但仍苦学不辍,努力钻研,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主持编写医学教材40余本。
人生在世,千忙万忙;人生旅途,千头万绪,归结起来,不外手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三件大事的尺度,"足"与"不足",何长何短;三件大事做到什么程度为好,孰宽孰窄,裘法祖院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楷模。裘先生的"座右铭"因其人格的魅力而彰显光辉,启迪后人,昭示人生。
做人,知足才能常乐,淡泊方可明志;做事,标准不断提高,目标不断远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做学问,须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而且也无捷径,不可侥幸取胜,轻易成功。
也有一些人在做人上,生活上从不知足,超标准享受,过豪华的生活;在做事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偷懒要滑,稍微辛苦些,则叫苦不迭,牢骚满腹;在做学问上,浮躁浅薄,不学无术,只知皮毛,不往深究,或东拼西凑弄几篇应景__做做样子,浅尝辄止,不求进取。与裘法祖先生的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精神相比大相径庭,真有天壤之别。
应该说,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是按裘先生的"座右铭"行事的`,按"三标准"要求自已的,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青少年学生现在就要刻苦学习,不断创新进步。长大了,向裘院士那样"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努力为祖国拼博,奋斗,奉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广播稿中学生喜欢交朋友,珍惜与同学结下的友谊。当同学们的友谊受到伤害时,他们内心难过;当同学的友谊破裂时,他们的内心难以平静。维系友谊,同学们都要很关心,又要很用心。
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会传播一些"小道消息",这正是某个同学的隐私;有的同学会给别人取"外号",嘲弄某个同学的缺陷;有的同学处于困难之中,想得到帮助,却无人伸手。……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不论,这至少反映了某些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象兄弟情意那样坚固牢靠,维系友谊也是掉以轻心。
泄密,嘲笑,有求无应,是友谊的三个敌人,是破坏友谊的三项不妥行为,是伤害性友谊的三种特征。
没有什么比泄露某个人的隐私更伤人心的了。当你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的个人秘密时,你可要为他保密,因为这些琐事都是人家的个人隐私呀。如果万一你有意无意地泄密了,把别人的秘密在外面乱说一通,这是很伤人心,很伤同学友谊的。特别是你的同学要求你为他保密,因为涉及到的是敏感话题。而你告诉了别人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尊重同学友谊,是会失去同学信任的。
现在交朋友,要弄清楚对方是否能为你保密。可以向他声明,希望我讲的话你不要外传。当然,如不是需要保密的事,你的朋友告诉了别人,可以不把这种行为视为背叛。
所谓嘲笑,就是用言语笑话对方。你的朋友正在努力减肥,而你却嘲笑他臭美;你的朋友身体上有某些缺陷,而你却时不时嘲弄他以取乐。同样,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一些让朋友感到不自在的逸事也是嘲讽,讥笑,也是不妥的。
友谊建立在同学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很重要。人们可以对别人的议论,行为特不同的意见,但是要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绝不能嘲笑,fei谤,诋毁。否则,他就会问:你公开取笑或侮辱自己的朋友,目的何在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可能问题不大;次数一多,必然伤害友谊。
友谊最基本的承诺便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陪伴,特别是在一方遇到困难,陷于困境时。当你遇到问题或者伤心的时候,朋友却不来帮助,支持你,不来陪伴你。你就会认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出现了裂痕,有了麻烦。就是说,当你的朋友需要你帮助,陪伴的时候,你得尽量赶到。
当然,有时你也不能太介意,因为你的朋友可能正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或者离得较远,一时难以赶到而不能陪伴你。但如果他总是有求无应,总是借故推托,敷衍,说明他并没有在分享你的感受和给予支持方面,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倘若你总是麻烦对方,叫对方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关系也会不平衡。
总之,大嘴巴四处泄密,对朋友总是指指点点嘲笑,讽刺,急需要他帮助时不出现……这些现象经常出现,可能是说明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是那样真挚和忠实。
中学生需要建立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纯洁同学友谊,并珍惜这种友谊,热心维系这种友谊。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七篇】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重要。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呢?首先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孩子与父母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我们先来看看初中学生几种心理冲突。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根据初中学生的矛盾心理特点,父母们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尊重孩子,以朋友的口吻与孩子交谈,才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八篇】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一些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培训,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婴儿通过吸吮,抓握来了解物体,探索周围世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图式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发展。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感觉动作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象征思维即儿童用象征符号、词汇或图画来描述不在场的事物。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集中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忽视其他维度。不可逆性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原点,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自我中心化倾向指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该阶段的儿童还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这个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例如,两支等长的铅笔无论如何放置,它们的长度始终是相等的。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他们不仅能从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命题,而且还能发现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首先,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简单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语言在内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这与皮亚杰的观点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遵循“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语言”的路线,换言之,皮亚杰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而维果斯基则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工具,认知能力随语言这种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而语言的发展则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现,换言之,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认知发展引起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突出的表现在:
1.喜欢争论他们收集各种事实,去论证他们的“假设”
2.理想主义。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发展和教学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认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此外,维果斯基的理论还指出了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即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的转化。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答)。
自我同一性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性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
标”的感觉。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亲密感。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简答)。
1.家庭教养方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从与同伴的交往中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发展人际敏感性等。
(三)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主要指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自我体验主要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调控主要指对自己的管理控制。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
再次,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还可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九篇】
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标准、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达到所需的物质,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满足子女们的要求;有些家长整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只能在经济上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铺天盖地的消费广告难免对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小学生们产生刺激和误导作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批批“出手大方”、满身名牌、追求享受攀比的小款爷、小公主。在热闹非凡的大超市里,孩子们大肆购物,家长在旁边忙不迭地付钱;在香气扑鼻的肯德基、麦当劳里,孩子们大啃鸡腿汉堡,家长们坐在一旁喝着矿泉水;在新潮的名牌运动休闲鞋帽商场里,孩子驻足不前,家长紧皱双眉;在富丽堂皇的饭店酒楼里,孩子过生日喝五吆六,家长跑前跑后……这一幕幕情景发人深省,又令人担忧……近期我们在扬州市区范围内,以部分小学生及家长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了解当代小学生的消费状况、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们的建议。
调查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xx。
成员:xx。
调查组的10名成员均来自育才小学五(5)班,我们分成若干小分队,利用双休日和放学后的时间,在市区文昌广场、肯德基文昌店、部分小学校园门口开展了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家长问卷47份和学生问卷48份,其中98%的调查对象为扬州市区小学独生子女及其家长。问卷形式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问卷内容涉及家庭收入状况、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数量和支配方式,家长为孩子的日常支出、平时的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内容。经过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一)大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消费有一定约束。
调查对象中,月收入4000以上的家庭占%,3000—4000元的占%,500—1500元的占%、1500—3000元占%,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只占%,被调查对象中,低收入家庭只占少数。
资料共享平台《当代小学生消费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每月为孩子的零食饮料支出,60%以上的家长控制在100元以下,超过100的占40%左右。
可见小学生每月零花钱的数量并不和家庭收入成正比,不管家庭收入如何,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月消费能尽量控制在50元以内,说明家长们对子女的消费并不是没有约束的。当他们给孩子零花钱作为奖励时,%的家长会控制在50元以内,只有%的家长会给孩子100元以上的奖励,这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
(二)与子女教育有关的家庭消费占较大比重。
被调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长都在双休日为孩子安排了兴趣班课程,有关子女的各项支出中,占据前两位的是:上兴趣班(占80%以上)和买书(近60%)。
此外,花费在为孩子买衣服、外出吃饭和娱乐的支出分别占34%、%和%。调查中,72%以上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到西餐厅就餐,每周去一次的有3位,半月一次的有4位,每月一次的有7位。除了带孩子吃西餐以外,还有不少家长在双休日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电影或外出游玩。
(三)大部分小学生可支配的零花钱十分可观。
除了每月能从父母手中领到固定金额的零花钱,大部分孩子还会有一些其他“收入”,如爷爷奶奶额外给的零花钱、过年时数量可观的压岁钱。在被调查的48名小学生中,有4人过年能收到4000元以上的压岁钱,3000—4000元的有8人,19名同学的压岁钱在1500—3000元之间,15人在500—1500元之间,500元以下的只有3人。
此外,每当他们学习取得了进步、考试得了第一名、帮着家里做家务也都会得到不同的奖励。所有被调查的家长都表示在上述情况下,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而且一般都是物质奖励。不过,大部分家长会选择一些有意义或有纪念价值的奖励,如书籍、文具、衣服,也有的家长会随便买一些零食,或者直接给钱。总之,大部分小学生手中可支配的零花钱还是十分可观的。
(四)小学生独立消费现象占相当比重。
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如果要买东西,有%的同学会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有%的同学通常自己做主,只有%的同学完全由家长决定。这说明小学生们相对独立完成消费行为的超过半数,完全独立完成消费行为的也占不小的比重。
我们分析认为,现在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可支配能力,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家庭消费水平普遍上扬,家长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愿望往往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有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愿不让孩子受到委屈,有的家长贪图轻松享受,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另一些公务繁忙的家长,由于觉得愧对孩子,便常常以金钱补偿。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第十篇】
范文网友为大家准备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广播稿,供大家参考!
有人说,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的。
置身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大学生更是有着强烈而迫切的交往意识。
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经验缺乏,又常常被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种种困惑所羁绊。
因此,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调节、掌握交往艺术,走出交往困惑,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如果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就不可能与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2)互利原则: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和利益,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喜欢引人注目,渴望出类拔萃。
如果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关心、注目和爱护,就必须考虑到他人也有这种需要。
不能只让别人对你贡献,而你对别人只讲索取。
(3)信用原则: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与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都喜欢同诚实正派的人交往,这样的交往有一种安全感,不用担心什么。
(4)兼容原则:兼容原则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遇到冲突时要有耐心,能够宽容他人,做到包容并蓄,包括容忍对方的个性和缺点,学会宽以待人,不计较他人的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应该达到“有理也让人”这样的心理境界。
(5)尊重原则:它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两个方面。
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自重、自爱,不做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
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价值,承认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地位。
一个不尊重他人,经常损害别人,或把别人当工具使唤的人,人们是不愿与之交往的。
中学生喜欢交朋友,珍惜与同学结下的友谊.当同学们的友谊受到伤害时,他们内心难过;当同学的友谊破裂时,他们的内心难以平静.维系友谊,同学们都要很关心,又要很用心.
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会传播一些"小道消息",这正是某个同学的隐私;有的同学会给别人取"外号",嘲弄某个同学的缺陷;有的同学处于困难之中,想得到帮助,却无人伸手.……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不论,这至少反映了某些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象兄弟情意那样坚固牢靠,维系友谊也是掉以轻心.
泄密,嘲笑,有求无应,是友谊的三个敌人,是破坏友谊的三项不妥行为,是伤害性友谊的三种特征.
没有什么比泄露某个人的隐私更伤人心的了.当你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的个人秘密时,你可要为他保密,因为这些琐事都是人家的个人隐私呀.如果万一你有意无意地泄密了,把别人的秘密在外面乱说一通,这是很伤人心,很伤同学友谊的.特别是你的同学要求你为他保密,因为涉及到的是敏感话题.而你告诉了别人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尊重同学友谊,是会失去同学信任的.
现在交朋友,要弄清楚对方是否能为你保密.可以向他声明,希望我讲的话你不要外传.当然,如不是需要保密的事,你的朋友告诉了别人,可以不把这种行为视为背叛.
所谓嘲笑,就是用言语笑话对方.你的朋友正在努力减肥,而你却嘲笑他臭美;你的朋友身体上有某些缺陷,而你却时不时嘲弄他以取乐.同样,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一些让朋友感到不自在的逸事也是嘲讽,讥笑,也是不妥的.
友谊建立在同学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很重要.人们可以对别人的议论,行为特不同的意见,但是要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绝不能嘲笑,诽谤,诋毁.否则,他就会问:你公开取笑或侮辱自己的朋友,目的何在 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可能问题不大;次数一多,必然伤害友谊.
友谊最基本的承诺便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陪伴,特别是在一方遇到困难,陷于困境时.当你遇到问题或者伤心的时候,朋友却不来帮助,支持你,不来陪伴你.你就会认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出现了裂痕,有了麻烦.就是说,当你的朋友需要你帮助,陪伴的时候,你得尽量赶到.
当然,有时你也不能太介意,因为你的朋友可能正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或者离得较远,一时难以赶到而不能陪伴你.但如果他总是有求无应,总是借故推托,敷衍,说明他并没有在分享你的感受和给予支持方面,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倘若你总是麻烦对方,叫对方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关系也会不平衡.
总之,大嘴巴四处泄密,对朋友总是指指点点嘲笑,讽刺,急需要他帮助时不出现……这些现象经常出现,可能是说明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不是那样真挚和忠实.
中学生需要建立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纯洁同学友谊,并珍惜这种友谊,热心维系这种友谊.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面临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
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多同学幻想着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而实际上很多同学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
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和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
很多同学天天买零食吃,礼尚往来,互相攀比的风气非常严重。
但在这些同学中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平时的值日生工作也讨厌。
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相当普遍。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师姐上,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特点。
愿意与知心朋友谈心,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
这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
其实,这些同学和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但只会抱怨父母师长不理解自己。
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年龄的增大,成人意识的产生,同学们心理日趋成熟,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个别同学还会发生顶撞师长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
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都有依赖性。
有的同学真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情感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冲动和波动。
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及时用理智加以控制。
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大多同学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但由于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说面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立还不强。
7.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同学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各种信息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狭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同学们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成材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但在学习过程中,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也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
正确认识这些矛盾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同学自我认识和改进,也有利于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