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两课时的背影(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案两课时的背影(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一篇】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文档为doc格式。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二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2.关于萧红。
3.关于鲁迅(结合资料,整理这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2、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文章记述了鲁迅的那些小事?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可用文中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4、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5.除了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他们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6.鲁迅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是细致记述了鲁迅的生活、工作中的琐事。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必做题。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这句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说的话,再举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选做题。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五、课堂反思。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三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四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2课时。
第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1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
二、学生自助: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
明线:父亲的“背影”。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四、教师补助。
写法:“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
《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五、课堂小结:
1、文章线索。
2、四写“背影”,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表现父子深情。
六、课堂巩固:《同步练习》p48。
七、课后续助:背诵课文第6段。
第2课时。
一、学生自助: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旨。
《背影》是1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四、课堂巩固:《同步练习》课内阅读。
五、课后续助:
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入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五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多媒体、布置预习。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可是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关心人,那就是父亲。
紧接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的部分片段。引出以下三个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1、生字、生词的练习(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2、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文章,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技巧,如何读出感情。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满足。)。
归纳:这个“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5、再读车站送别的部分,思考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4、体味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以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2。)。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部感知课文内容。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六篇】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性格!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真情,更喜欢他的思想!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才华,更喜欢他的勇气!
鲁迅先生,是中国阿拉文库的奠基人,是为中国做出了伟大奉献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拿起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由泪水汇成的日子,鲁迅先生放下他心爱的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在那个写满悲苦的记忆里。只有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他心中的`悲愤,记下他对时代的呐喊。他手中的笔仿佛一把刺向敌人胸膛的利剑,他的作品仿佛一盏驱散黑暗的明灯。
《呐喊》《彷徨》《坟》《野草》……这一本本书中系托了鲁迅先生太多太多的感情,太多太多的思考。正是因为他的不朽杰作,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看见了希望,看见了曙光。而在今天,他的作品依然给我们是心灵的震撼。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人们也许会感到迷茫。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朽的篇章震撼着人们的心。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股动力,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天空,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颗永远最亮的启明星。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首嘹亮的歌,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段高潮的旋律。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五彩的花园,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朵最艳丽的花朵!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七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教案两课时的背影【第八篇】
知识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读感法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反馈调节。
导入。
新课听歌曲《父亲》,分析其主旨,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组织课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制造积极课堂情境。集中注意力,调整精神状态,进入情境。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介绍作者及背景要求学生阅读注解1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学习新课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检查预习学生板演补充:栅迂不能自已惦记。
朗读课文点拨:注意读出感情朗读课文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个别指导默读课文,勾划语句。
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发言并讨论总结并板书。
说话训练指导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评价。
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作业1、造句。
a、祸不单行b、晶莹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板书设计背影。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