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故事新编读后感最新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故事新编读后感最新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一篇】
我一直认为,鲁迅小说中有1篇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那就是《故事新编》里的《采薇》。
这种低估与我们几千年来对伯夷叔齐,以及武王伐纣一贯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有关。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破除了这种意识形态的神话,书写了在一个媚俗的社会里个人有所坚持的痛苦和困境。
鲁迅对武王伐纣的态度是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九一八之后日本为其侵略行为辩护,说“周和汉都有侵略者的特征,但中国人都接受了。”鲁迅就反驳说,汉不是侵略者,周似乎民族也不同了,可以算。但武王伐纣之前就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伐纣过程中杀人很多,到了血流漂杵的程度;周平定天下后把殷顽民迁到洛邑。好一个“吊民伐罪”,顽民两个字就把一切谎言揭穿了。(以前读过这段,按照大意录下。目前手头未找到原文。)这也表明在鲁迅看来,武王伐纣不过是一场被宣传美化了的侵略战争而已。小说里那些私下里的议论,因为看到商朝的乐器精美才故意散布纣王残暴的流言为动兵做准备,证明这个小说里对武王伐纣的态度与那篇反驳日本的杂文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说《采薇》是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讽刺消极反抗的无力。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鲁迅固然对武王伐纣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对被灭亡了的商朝给以任何的同情。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内容:“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不过是对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的坚持,而并没有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坚定站队”。在武王得天下之后,伯夷叔齐想的也不是反抗,而仅仅想在不合时宜的时代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尊严的生活下去。所以,伯夷叔齐这里不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其中的调侃,更含有鲁迅自嘲的意味。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伯夷叔齐与常人无异,为了西伯养老的馅饼变小而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当他们发现武王是一个与他们的理想相悖的主子时,离开却没有任何犹豫。鲁迅对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也做了些刻画,伯夷不通世故,而叔齐却懂得一些如何在媚俗者组成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在原则问题上,兄弟二人都是毫不含糊的。
然而,媚俗者组成的社会是无处不在的,伯夷叔齐也是无处可逃的。那位首阳村的绅士小丙君就是趋炎附势的典型,本来是依靠与妲己的亲戚关系在商朝做官的人看形势变了转而投诚,继续舒舒服服的做他的地方绅士。而伯夷叔齐,只能被当作怪物,连吃一点野菜都被小丙君家里的婢女奚落。当整个社会都认为伯夷叔齐连野菜都不能吃时,他们只有饿死的分了。
然而,当他们认为唯一保持尊严的方式是饿死的时候,饿死本身的尊严也成为笑谈而不被尊重。不但小丙君拒绝为他们写碑文,而且也流传了一些上天派鹿来喂他们,而他们起了贪欲想吃鹿肉而让鹿不再来才饿死的留言。这样,他们竭力维护的尊严终于也被媚俗社会盘剥得一无所有了。
鲁迅在《影的告别》里有一段话,可以作为《采薇》中伯夷叔齐处境的写照:
“有我所不乐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呜呼呜呼,我不愿去,我不如仿徨于无地。”
鲁迅对这种“彷徨于无地”的痛苦和困境深有感触。但鲁迅主张“韧的战斗”,也就是为了自己的坚持,可以相对卑微地活着。很多对鲁迅诟病的人,说他不满北洋政府却一直在领着教育部的津贴,在鲁迅看来,就是像阿金姐这样说“野菜也是周朝的,不吃的话干脆都别吃”的人。鲁迅在《采薇》中也看透了,在这些人面前坚持自己完整的尊严是徒劳的。可以委曲求全,但最重要的是绝不与媚俗社会合流,要活着,而且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二篇】
鲁迅的小说读起来还是很扣人心弦的,节奏紧凑,文笔通俗易懂。而且笔力酉厚,下笔深切泼辣,直切中人性的弱点。每一道语言都像是一条赤色腕口粗的牛皮鞭一样,对于人性方面的描写,鲁迅先生可谓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对于人性的幽丑和古怪之处,鲁迅先生可谓之见之如过街老鼠,一定要拉出来在太阳下晒晒。
他很懂人性,也很想要改变世道。他的小说理水之中,大禹的同事纷纷不赞同他的做法。觥筹交错之中大禹和大员之间的形象可谓天壤之别,大禹所信任的人看着却似乞丐。
这是一种批判和反讽,两者的作风也完全相反,大禹一心治水。考山川查水利询民情,而大员们则从考察之时就开始接受下面的吹嘘敬仰,没有丝毫地想要改进的想法。这里面也折射出一个心理事实,那就是大员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是人中之贵,而百姓们心理也都是这么觉得的。
就连见个官面,腿肚子都打哆嗦。一直找不出人选来,最后逼着大疙瘩迫不得已才去见官,大疙瘩说了一句话,做代表,毋宁死!其心理可想而知,就好像是走上了断头台一样。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影射出鲁迅先生笔力的贴切老辣,就像是冯骥才一样,一个字能顶两个字来使,说话精辟贴切,一针见血,很过瘾。
而且对于大员们的话中,有一句话一直重复。这好像是从大疙瘩的口中所说出的,就是说我们都是贱民,吃糙米吞生水,都是些家常便饭的事情,民习以为常。
但这也正是我们的民氓性。杨靖宇的壮烈牺牲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已经中共一大的叛变者,中央政府的叛变者也可以证明。鲁迅先生的笔触,是时代光辉的写照,不管是美的,抑或是丑的。第二个尊崇古人的做法,而不知通达变更。
鲁迅的后几篇文章,倒都是风格稳健下来,都有些像是一位三四十岁的男人所作的文章了。文章不温不火,风格偏冷不淡,就像是晴空下午的黄泥板路一样,坚硬结实却又开阔无物。说颓丧倒也不推搡,不过韵味倒是很像这上千年黄泥的积淀一样,颇有些悠久晦涩。
《采薇》讲得是伯夷叔齐两兄弟因循古道,结果害了自己性命的故事。这也说明世上的道理本不是固定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道理。不必拘泥于一些传统的不符合实际的是非观念,要有一些看空规则的念头,这与后面的几篇也是交相辉映的。
《出关》和《铸剑》可以说是姊妹篇,因为铸剑讲得是孔子的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出关》讲得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老子和孔子两次对话之后,老子被逼无奈,出关了。所以他们是姊妹篇,鲁迅先生自编的《故事新编》,之所以把他们放在相邻的位置是有深意的。
《补天》我倒是看懂了一点,就是说女娲所处的情景,并不是地上的人类所能理解的。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超脱,本以为见了神仙就能够无所不能,但实际上神仙所干的事情并不是你能理解的,你所干的事情也不是神仙所能理解的。
这是老子的思想,结合鲁迅写得《出关》,可以得知鲁迅还是受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熏陶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鲁迅先生在后两篇中都在感叹高处不胜寒的悲呛,那种身边都是人,但是又空无一身的凄凉。我嘴里说的是话,但又不是话的悲哀之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三篇】
从初中开始,陆陆续续在语文课本上学了鲁迅的小说——偷书的孔乙己、狂人的“语录式”日记、节选的阿q正传、祥林嫂的啰里啰嗦、“我”和子君的爱情的消逝。以前读得费劲,还颇无法理解鲁迅在唠嗑些什么玩意,只觉得无聊。小学语文老师曾在课上说,她自己是很难持续读鲁迅的,每次读都想睡觉。这件事更增添我对鲁迅作品的恐惧。直到时隔多年的今天,在重读一些篇目的同时,发现了《故事新编》之趣味超出以往对鲁迅的认识。
《补天》里女娲对自己无意捏出的小人的惊恐和不安;女娲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时间差,或称类似相对论的东西;人类遇见女娲喋喋不休,讲些迂腐古文,像是鲁迅预见了多年后人类的复读机本质;鳌答应女娲把几个人类载至平缓地带,意外造出人类世界的仙山。
《奔月》的设定太过精巧,是最接近完美的1篇。其中嫦娥说话喜带“哼”,颇有傲娇蛮横气势;后裔早早射完巨兽,只得苦闷每日吃食,又遭小人强夺名声,俨然一个现代人;夫妇矛盾以嫦娥食仙丹奔月为“火山口”。
《理水》1篇虎头蛇尾,开头众学者的表现极具反讽意味,然而最后大禹的出场丢了这种感觉,又像是古代列传的结构了。
《采薇》最有意思的是以“烙几张大饼”来计时,但总体没脱离旧故事的框架和想法。
《铸剑》、《出关》和《非攻》相对平庸,也在于未走出旧故事的影子。
《起死》倒是挺有趣,庄子这一人物近乎远离原本的历史人物,几个角色的纷争搞怪且荒谬。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四篇】
一共8篇故事。完全无法把自己代入到那个阿拉文库刚启蒙的时代,鲁迅的文笔也很流畅,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额。可是真实的是怎样的,好像也不记得了呢。
第1篇《补天》看的有点晕晕乎乎,称呼什么的也有点不太适应,故事也不好玩儿。就不说了。
《奔月》最大的亮点是乌鸦炸酱面!!难道真的吃过?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后羿竟然把方圆百里的飞禽走兽都消灭干净只剩乌鸦了!为什么偏偏剩下来的最多的是乌鸦而不是麻雀?可是最后嫦娥还是吃了丹药飞月亮去了呀!后羿好可怜哦。嫦娥也好可怜啊。可是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吃野菜呢!自己为何不养只鸡下蛋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是乌鸦炸酱面呢!
《理水》也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前面智者与愚民的对话,很讽刺。鲧是条鱼,大禹是条虫!大禹和舜最后的对话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采薇》里面所描述的有关计算时间的是用烙了多少张大饼的功夫来计算。甚至写到烙了三百零五张大兵的时候,这到底是多久呢。伯夷和叔齐哪里值得夸赞呢,明明就是蠢到要命啊!不是小姑娘的话语逼死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心中的坚持崩塌了吧。老顽固!
《铸剑》眉间尺。总还是觉得自己并未完全的看懂,但还是不觉明历啊。那个人到底是谁呢?也许是他自己心底里的邪恶的那部分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五篇】
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